长征时,留守中央苏区的高级将领

高山仰止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瞎指挥,导致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p><p class="ql-block"> 主力红军撤离后,苏区组建了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由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陈潭秋五人领导,总人数1.6万人。</p><p class="ql-block"> 下面列举这些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后来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项 英</i></b>(1898年5月~1941年3月14日):湖北江武昌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工人运动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中央政治局书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苏区留守最高领导,领导了南方三年的游击战争,新四军副军长、新四军党内最高负责人。1941年3月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皖南事变中,被叛徒杀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陈 毅</i></b>(1901年8月~1972年1月6日),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贺 昌</i></b>(1906年1月~1935年3月10日):山西离石县柳林镇人,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委员、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等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10日,贺昌在率领部队突围时,于江西会昌河畔遭敌人伏击时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瞿秋白</i></b>(1899年1月~1935年6月18日):江苏常州人,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陈潭秋</i></b>(1896年-1943年9月27日),湖北黄冈县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长征后,任留守南方的中央分局组织部长,1939年担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年9月27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何叔衡</i></b>(1876年-1935年2月24日),湖南省宁乡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方志敏</i></b>(1899-1935),江西省弋阳县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34年底率领红10军团北上抗日,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方志敏等红十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1935年1月29日被俘,后来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i>毛泽覃</i></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5-1935),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时牺牲,时年29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古 柏</i></b>(1906年9月10日~1935年3月6日),江西省寻乌县人。红11军军长,闽粤赣边游击队司令员。1935年3月6日在广东龙川上坪鸳鸯坑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刘伯坚</i></b>(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1930年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在信丰县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1935年3月21日在江西大庚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i>梁柏台</i></b><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9年~1935年),浙江新昌人。中共早期优秀党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重要领导人,人民政权第一位司法部长、检察长、中国劳动改造教育感化制度的创始人,第一部红色宪法起草人,被誉为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先驱。1935年3月,梁柏台被敌“铲共团”杀害,时年36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i>邓子恢</i></b><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6年8月~1972年12月10日),福建龙岩人,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邓子恢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分局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副总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红十军团主要将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刘畴西</i></b>(1897-1935年8月6日),湖南省长沙县人。曾任红二十一军军长、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1934年11月,被任命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红十军团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并任军政委员会委员;12月奉命率部北上皖南,途经怀玉山程家湾被俘,8月6日被枪杀于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窝刑场,时年38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乐少华</i></b>(~1952年1月15):浙江镇海人,红十军团政委。1934年7月,红七军团以寻淮洲、乐少华和粟裕(军团参谋长)为领导组成抗日先遣队,部署经福建、浙江、江西最终挺进皖南的任务。强攻福州城未果后,抗日先遣队相继转战闽、浙、皖等国民党心脏地带。1934年11月,抗日先遣队转入由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团,一起创建皖浙边新苏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三反”运动受到错误的批判,1952年1月15日,在寓所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粟 裕</i></b>(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湖南会同人。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之首。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率部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时,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刘 英</i></b>(1905年11月26日—1942年5月18日),江西瑞金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立者。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委员,率部转战闽东、闽北、浙西南、浙西和皖南等地。1935年1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委书记和省军区政委。1938年5月起,历任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省委书记、华中局委员。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卖在温州被捕。5月18日被秘密枪杀于浙江永康县方岩山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寻淮洲</i></b>(1912年8月29日—1934年12月14日),湖南浏阳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后任红19师师长。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牺牲,年仅2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聂洪钧</i></b>(1905—1966),湖北咸安区聂樊人,红十军团19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财委副主任、粮食部副部长等职,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委。1966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胡天桃</i></b>(?~1935年8月):红十军团21师师长。1935年1月,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与国民党军作战中负伤被俘,同年8月6日在南昌郊区下沙窝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周建屏</i></b>(1892年—1938年6月13日),云南宣威人,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红24师师长。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长征,他留守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担任了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6月病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杨 英</i></b>(1911~1935),湖南宝庆(今邵阳)人,红24师政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同师长周建屏率第二十四师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 年3月在赣南突围时于会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龚 楚</i></b>(1901年~1995年):广东乐昌人,红24师参谋长。1934年10月,中革军委宣布成立中央军区,项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龚楚任参谋长,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闽浙赣5个军区及各直属的地方独立部队、红二十四师、红十军,继续坚持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的斗争。后叛变投敌,被称“红军第一叛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