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切(Lecce)是普利亚的一座文化名城,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巴洛克建筑而闻名,这在文化艺术相对薄弱的"靴子跟部",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因而享有"南方佛罗伦萨"的美誉,是普利亚大区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自然也是普利亚旅行必访的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切盛产一种叫"Pietra Leccese"的石灰岩,或叫莱切石,这种石灰岩质地柔软,细腻,易于加工,是雕刻艺术的流行材料,在巴洛克风格时代尤为重要。石灰岩的色调,以浅黄温暖的奶油色为主,间或略有微妙的变化,很受建筑、雕刻艺术家的亲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6-17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风靡欧陆,此风也吹进了意大利南部的这座小城,一时间,兴建巴洛克式的教堂、修道院、宫殿、甚至民用建筑成为风行时尚,给历史留下了一座建在柔软奶油色石头上的城市。我们对到访这样一座城市充满了期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莱切现存的巴洛克建筑中,不少是贵族遗留下来的私产,这些宫殿建筑,传至如今这一代手中,很多被开发用于民宿,以获取维护修缮的费用。我们在莱切预定的卡洛宫,正是贵族宫殿改版的范例,宫殿内的七井花园,更是莱切一处彼为有名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卡洛宫(Palazzo de Carlo 上图)位于莱切城东南的圣彼得罗因拉马 (San Pietro in Lama),一座安静精致的小镇,距中心约10公里。镇上的民宅,大多用莱切石建造,色调一致,干净舒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座贵族宅邸,约建于17/18世纪,属卡洛家族所有,现在的主人是安冬奈拉(Antonella)和她的丈夫塞尔吉奥 (Sergio),系女方传下来的的祖产,安东纳拉的曾祖母曾经拥有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抵达小镇时,安冬奈拉夫妇已等候在宫殿大门口。交谈之中得知,安冬奈拉专职律师,塞尔吉奥是高中的数学老师,改造和经营卡洛宫仅为副业,出于对这座古建筑的热爱,不希望毁在他们的手中。两位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修养,初识,便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安冬奈拉的提议下,主人带我们参观了这座宅子和七井花园,因为冬季,公园关闭,不对公众和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七井公园(Parco dei 7 pozzi 上图)是卡洛宫的内园,有上百年的历史。园子占地广阔,郁郁葱葱,大部分被松林覆盖,种植有多类树种和植物。园内另有一座小橘园,一条灯光小径和七口古老的水井,园子也因此而得名。古井,证实了有古老的供水系统存在,与农业及工业用途相关。冬天的园林,因缺少修整而略显萧条凌乱,然而一座私家花园,其面积之大,植被之丰富,实在令人惊叹,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之后,主人带我们走进了宫殿内部,依次参观了已经修缮完成的部分。据介绍,这是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方才完工的五个单元,仅占宫殿全部面积的一半,因为缺乏资金,修缮工程进行的很缓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个单元计划用做民宿,尚未投放市场。每座单位的设计,各有各的格调和布局,以古典与现代艺术融合为主线,体现了主人的艺术品味,也揉入了他们个人的情感。每个单位,均设有阔大舒适的独立睡房、起居室和卫生间,此外,还开设了一间公共阅览室,一个餐厅(上图,图左为业主夫妇)。改建后的效果,即保留了南方贵族宫殿的特点,又结合现代建筑的风格,即体现了历史的魅力,又融入了空调,无线网络,现代化电器,甚至记忆床垫等舒适的设施,即有质量又有品味,在此强烈推荐,作为旅行体验的一部分,非常值得。淡季的价格在200欧左右/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的单元是个偏院,独门独户,有侧门通往七井花园,是宫殿中最先用作民宿的部分(上图)。由于业主夫妇并不住在宫殿内,而是在40公里之外的布林迪西,不方便赶过来为我们准备早餐,安冬奈拉事先为我们备足了丰富的食物,新鲜牛奶、奶酪,还特为制作了莱切地方的特色甜品Pasticceria 。俩位主人的细致与热情,使远道而来的我们备感亲切与温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达莱切的当日,恰逢新年前夜,整座城市笼罩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之中。听说入夜后将在中心广场举行跨年晚会,于是稍事歇息后的我们,便又返回莱切老城,希望能亲身体验一下异国异地的新年气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奥龙佐广场是莱切城的中心广场,尽管时下已非圣诞,依然彩灯高悬,璀璨夺目。一棵隆重装点的圣诞大树,竖立于广场一侧,与圣奥龙佐柱遥相辉映,格外引人注目。形形色色商贩云集于此,提供吃喝玩乐各类服务。随着夜幕的降临,愈渐增多的市民和游人涌入广场,准备迎接新年的来临(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诞期间的意大利南方,有举办圣诞灯饰(Le Luminarie)的习俗,相似于中国的元宵灯会,两者质同形异,各有各的地域风情,能有幸遇到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Le Luminarie的基本元素是各种彩灯,由彩灯组成繁复细腻的各式图案,再构成华丽的场景造型,以街道,广场为舞台,搭建起一座规模可观的灯光景观,简单者如上图的拱门造型,复杂则可覆满一座广场,十分壮观。今年的莱切灯饰,由三重拱门组成,占据了一整条街巷,场景规模不大,色彩图案单一,却小中见大,简约中不失传统精髓,细致典雅(上图),装点了市容,烘托了气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零点到来之前,我们和当地人一起,涌入跨年晚会会场,现场人山八海,气氛热烈。晚会形式和世界各地雷同,乐队、明星搭台唱戏,与民共欢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倒计时令晚会达到了高潮,全场点燃。钟声敲响的一刻,认识或不认识人的相互祝福,道一声"新年快乐"!共同迈进了新的一年。剎那间,爆竹炸响,烟花升腾,将天慕染成了一片火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异国跨年,一次有趣的经历体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时光匆匆,古城依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着悠悠两千多年的历史的莱切古城,文明源远流长。漫长岁月朝代更迭,各路英雄豪杰,进进出出,轮番登场,留下各自的足迹和文化元素,混合进拉丁文明的主流之中,走到了现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古南方多战事,幸运的是,不管谁做统治者,都视莱切为南方重镇,受到权贵眷顾,没有衰败过。发展势头强劲的历史阶段,集中在古罗马,诺曼王朝和西班牙帝国年代,由此奠定了城市的基调。之后的考古发掘以及古迹遗产,给予有力的佐证,展示了盛世魅力,也是参访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罗马征服发生在公元前266年,征服后建城,命名"Lupiae"。因战略地位重要,罗马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以建设,南北大干线亚壁大道(appian way),从罗马一直通到了这里。哈德良治下的二世纪,有着建筑狂人之称的这位罗马皇帝,更是亲自规划城市布局,将城址向东海岸移动了三公里,随后兴建了哈德良港,使之成为了罗马在南方的门户。上图中的这座古罗马竞技场,证实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6世纪中叶,意大利战争之后(争夺意大利南方的战争),西班牙哈佈斯堡王朝获得了对意南部的统治地位,莱切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经历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切城的巴洛克建筑,始建于1630年,正是巴洛克风格发展进入鼎盛的时期。作为南意大利天主教的重要据点,莱切主教和贵族积极推进和资助了教堂、修道院和宫殿的修缮与建设。设计,采用了风靡全欧的巴洛克风格,目的,以此彰显政教权力和信仰的力量,而莱切石的存在,为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行走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里,巴洛克式的建筑比肩皆是,小到窗门的装饰,大到整幢建筑物(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欧洲文艺复兴后,开始推崇人文主义和古典艺术形式,强调理性和对称和谐的风格,久而久之产生审美疲劳,受到了多方因素的病诟。天主教会是其中的主要推手,有钱有势,希望以新鲜的艺术风格替代文艺复兴保守的四平八稳,以增强宗教的刺激效果,提升意识层面的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于是,巴洛克风格应运而生,它以华丽,动态,复杂多变的表现形式,充满戏剧性和感观刺激的特质,一经出现,便受到欢迎和喜爱,迅速从雕塑、艺术,快速漫延至建筑领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切城内虽满目皆是巴洛克,然圣十字教堂(Basilica of the Holy Cross 上图) 绝对是精典者中的不二之选,一座华丽的巴洛克建筑,属于必须参观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的建造过程曲曲折折,原址为一座14世纪的圣十字教堂。查理五世皇帝为扩建城堡,将其拆除。现在这座教堂,1549年动土,建了近200年,直到1695年才完工,又是一座欧陆的百年工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原本是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后因修道院被取消,修士被驱逐,便与毗邻的修道院宫殿分离。20世纪,在教皇庇护十世任上,圣十字教堂升格,进入宗座级别(Baslica),地位超越莱切大教堂。宫殿,则被当地省县级政府所征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欧陆凡百年以上的建筑,在设计风格上,都必然经历过代际变更。圣十字教堂的正立面,正是这种变化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面以中间楣板为界,分为清晰的两层。下层即楣板以下,大门两侧的石柱、圆窗和旁门,左右对称,符合文艺复兴的传统风格,庄重,规范,不花梢不出挑。反观门楣之上的上层,完全是一幅巴洛克风格大爆发的展现,饱满的令人目不暇接。每寸墙面以及边角都作了精细的装饰,充满了浅浮雕、人物动物雕塑、柱头、巨型玫瑰花窗⋯,精细至每处细节,极具震撼,却又过于华丽和夸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别值得重点关注的,是石栏处的十三只小动物和拟人雕塑,即形象生动又似真非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据释,这是一种典型的中世纪表现形式,以动物寓言象征某种重大意义。在这里,十三只复杂的形象,被解释为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勒班陀海战"。此次大海战交战的双方,为基督教神圣联盟海军和奥斯曼帝国海军,分别代表了16世纪两大海洋帝国和两大宗教势力。战役的结果,基督教神圣联盟胜,奥斯曼土耳其海军从此由胜及衰,两大政教势力的对抗,由此发生根本性转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十三只雕像如何表达海战的寓意,完全不明就理,能明白的,是设计者隐念的用意,以此彰显基督教之威严和力量,达到震慑及教化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图所示的局部(上图),制作之精细,由此可窥见一斑,百年工程绝非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步入教堂,目光所及皆是巴洛克。布局,拉丁十字的平面,以巨型石柱分隔中殿和过道,柱头装饰繁复,从上到下全是细节 (上图)。堂中16座礼拜堂,装饰风格相近,有些乏味,其中,值得关注的有圣奥龙佐和圣弗朗西斯科两座祭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弗朗西斯科.保拉祭坛(Altar of San Francesco da Paola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是教堂中最奢华的一座,开放式三联设计,两侧以十二幅浅浮雕,描述了圣人一生中的奇迹,其中,还有"奥特朗托之劫"的场景。六根柱子,以蕾丝状或钩针刺绣的图案加以装饰,雕刻功夫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圣人保拉,出现在一幅19世纪绘画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此精致的祭坛制作,需要记下作者的名字:弗朗西斯科.安东尼.津巴洛(Frocesco Antonio Zimbalo),完成于1614-1615年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开圣十字之外,另一处大型巴洛克建筑群,集中在大教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其中包括了圣母升天大教堂,塔楼,主教宫和神学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广场位于古城中心,半开放的一处宽大空间内。建筑物呈现清一色的奶黄色,虽然不如圣十字教堂般富丽堂皇,但风格协调,彼具气势,充满艺术气息(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母升天大教堂,又称圣奥龙提乌斯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he Assumption and Saint Oroutius),位于广场东南角,是教区的主教座堂,边上是主教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的教堂,重建于1659年,之前是座建于1144年建筑,供奉升天圣母。重建之后,同时供奉城市主保圣人奥龙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为位置的原因,教堂有两处入口,北入口为主门,巴洛克风格的前立面,正中上方塑有圣奥龙佐全身雕像。西入口靠近主教宫,大门正对中殿。两处入口,两个正立面,不经意间,与大多数教堂有了不同,建筑艺术上独特,为其结构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内部中规中矩,拉丁十字平面,以半圆拱壁柱分隔中殿和过道,佐以装饰,没有太多的惊艳之处。木制天花板,描绘了圣奥龙佐的生平场景。主祭坛仍然供奉升天圣母(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的地下室经过重建后,修了一条由92根柱子组成的长廊,每根柱头饰有人物、花卉,彼有希腊风范,意大利艺术源于希腊,影响深远(上图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钟楼(Bell Tower 上图),和教堂的风格差异较大,塔身为方形,因为地基的下沉,塔身略有倾斜。高塔由五层锥形叠加,在基督教教堂中比较少见,应该是受到了伊斯兰艺术的影响。塔的最高层有个八角珐琅圆顶,之上矗一尊72米高的圣奥龙佐雕像,可惜因正在维修,无缘真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登塔最高可至四层,视野开阔,适合登高望远,俯瞰全城。因为空间狭窄,上塔限时限额,需要提前预定,收费9欧元/人,不便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入夜后的大教堂广场,分外引人入胜。幽兰色光影,闪烁变幻的星星,营造出一种魔幻的视觉效果(上图),为神圣之地增添了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广场西侧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是神学院博物馆,一座庄重精致的宫殿(Diocesan Museum of Lecce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神学院始建于1694年,1709年完成,为了适应当时宗教活动的需求,培训神职人员,提供宗教教育。如今为古书和神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单就建筑本身而言,其精细唯美的前立面和内部装饰,又是一处"莱切式巴洛克"风格的展现,兼具文艺复兴式的理性端庄。建筑设计由朱塞佩.奇诺(Giuseppe Cino)负责,他同时也是位雕刻家,以专事莱切石雕刻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神学院内部建有教室,宿舍和礼拜堂。庭院中心一口水井,被精雕细琢的美伦美幻,堪称莱切石雕刻工艺的一件上乘之作(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729年,神学院进行了扩建,但随着时代推移,其传统的宗教功能渐渐被淡化,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内的大多展品,主要反映了莱切在宗教、艺术、和建筑领域数世纪以来的变化。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Lecce Publica Library),又称帕尔米耶里寄宿学校(Convitto Palmieri ,学校曾几度更名),是又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现在是普利亚地区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也是文化历史博物馆和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和神学院一样,此建筑本身,就是个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莱切宗教、文化和建筑的演变过程, 是城建过程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的外观设计,始于19世纪中晚期,那时建筑物归属耶稣会所有。神父Jazzeolla决定对其进行改建,以适合新的使用要求。设计方案,定调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复述了希腊雅典娜神庙的模样。几十年后又次改建,完成了多立克柱廊的对称性,很好地呈现了文艺复兴精神对希腊文化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门前小广场中,竖立着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乔苏埃.卡尔杜奇(Giosue Cardocci)的大理石半身雕像,纪念意大利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广场也以诗人的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退回到一千年之前,乔苏埃.卡尔杜奇小广场(Piazzeta Giosue Cardocci)一带曾是一片街区。12世纪下半叶,莱切人在此为回归的方济各修士们建了座修道院,面积之大,被嬉称为"弗朗西斯科岛"(Isola di san Francesco)。方济各修士落地后的几个世纪间,修院渐渐发展成了彼具规模的宗教中心,一度很是红火。由宗教中心转变为世俗教育机构,是在耶稣会接手后的19世纪,宗教权势渐次衰退,盛世不在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观之这座希腊风格的建筑,依然魅力非凡,即有神庙的恢宏气势,又有学府般的庄严。自1816年始,这座最初的修道院,开始转型用于世俗化教育,成为当时莱切省唯一的一所公立寄宿高中。学校一直运营至2000年,最终因缺少住宿生而关闭,最后陷入了废弃状态。莱切政府于2009-2014年开始,斥巨资修复这座历史建筑物,终将其改造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完成了21世纪的文化复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切城中,早于中世纪的古代遗址,非这座古罗马竞技场(Rome Amphitheater)莫属,它是城市的第一核心标志,作为城市古老起源的象征,令莱切人引以为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在1900年以前,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两千多年来,一直被覆盖在城市地表下面,直到在建造意大利银行时,被工人发现。随后开展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了1940年,最终,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圆形古罗马竞技场。现在所呈现的遗址,只有整体结构的2/3,其余的部分,依然隐藏在广场和邻近的建筑物下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圆形竞技场的建造年代,可追溯至公元一或二世纪,即图拉真一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用途,作为小型的斗兽场,以猛兽与角斗士对攻,或死刑犯对阵野兽,这在古罗马盛世年代,是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它也明示了莱切与罗马之间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台的设计,原则上与现代的体育场馆相同,不得不敬佩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坐椅,充分利用了当地盛产的莱切石材,按等级分为四层,每层有各自的走廊、楼梯和入口,推测可容纳25000观众。竞技场建有外墙,6条服务通道,68个拱门,通往竞技场,现已荡然无存,只留有其中24根柱子的残迹,兀自伫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奥龙佐广场(Piazza Sant'Oranzo 上图)自古至今一直是城市的核心。中世纪时期,店铺商甲云集,故名"商人广场"。因为不知晓地下隐藏着的神秘,先后兴建了一批重要的宗教及世俗建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自罗马古迹被发现之后,为了堪查、挖掘和展示的需要,广场经历了一场拆除狂潮,部分历史建筑被毁,广场形状与走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幸,三座珍贵的文物得以保留,圣奥龙佐纪念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原有的中世纪广场消失了,随后被一批拔地而起的近/现代建筑取代,奢华酒店、银行、金融证券机构与古罗马遗迹共存,形成一处古典与现代兼顾,对比强烈又相得益彰,富有文化内涵的城中黄金开阔地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奥龙佐柱(Colonna di Sant' Oronzo 上图右),耸立于广场一侧,高29米,顶部矗立一座圣人镀铜塑像,身披主教僧袍,右手高举,俯瞰广场。此时,因维修,雕像被移入博物馆,仅留柱身。柱子的石材,取自原古罗马时代的两根大理石柱,它们曾被作为亚壁大道终点的标志物。纪念柱自基座至柱顶共分四部分,每层细节复杂,一系列圣人、天使、拉丁语铬文、华丽框架,尽显巴洛克风格。莱切人用一件非凡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对圣人救赎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距离广场不远的街巷中,隐藏着又一个古代遗迹:古罗马剧场(Roman Theater 上图),同样也是发现于偶然。建造年代和竞技场同在古罗马繁荣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天发掘所见,也只是它的一部分,因周边民居密集,无法全部发掘。剧场小巧玲珑,推测可容纳5000人之众。这里是真正演出戏剧的地方,上演如希腊式的悲喜剧。圆形竞技场,专门上演残酷厮杀、血腥暴力的场面,一文一武,一张一弛,展示了古罗马时代的业余生活,从古至今,意大利人确实很懂得如何享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莱切有感:一座城市因一种特质的石头而改变,不能不说是个奇妙的事情。莱切石不仅是种石材,而且也是该地域重要的文化和历史元素,为其拥有的独特建筑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莱切,一座优雅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