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年底我们自驾来到了位于汕头以北几十公里外的陈慈簧故居,走进了这个号称“岭南第一侨宅”的巨大古宅院落。</p> <p class="ql-block"> 关于陈慈黉故居有一个故事,传说当年陈家的女佣每天从早上开始开窗,直到中午才将所有的窗户开完,接着马上就要开始关窗,因为关掉所有的窗户还得花上半天时间。待到亲眼见到这片大宅子,才会知道这种说法也算不得太夸张。来到故居,脑子里跳出的第一句话大概会是潮汕人很得意的那句“潮州厝,皇宫起”,皇宫也不过如此大气精美吧。</p><p class="ql-block"> 房子于1910年动工,花了近30年才修建完成,整体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书斋4座建筑,共506间房,加上池塘花园,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差不多有3个半足球场那么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p><p class="ql-block"> 目前只有善居室对外开放,它曾是陈慈黉幼子陈立桐的住宅,现在被开辟为陈氏家族史展览室以及潮汕文化展览室。但最值得看的还是建筑及墙头、门头、窗框的灰塑和彩瓷装饰,图案虽多是中国传统的花鸟兽,可色彩与几何图形的运用却透出浓浓的异域风味,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郎中第和三庐书斋没有对外开放;寿康里变成一个沉浸式体验中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善居室</span></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22年,为双层四进“驷马拖车”格局的宅第建筑,四周及中包,均为双层洋楼,厢房仿北京故居的东西宫建筑,各成若干院落,前后天桥连接,处处相通。全座占地面积6861平方米,共有大小厅房202间,结构奇特。既有潮汕民宅建筑的严密与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有西方建筑的敞亮典雅,中西合璧,洋为中用,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陈慈黉故居的建筑材料汇集当时中外精华,其中单进口瓷砖式样几十种,这些瓷砖历经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各式门窗配上灰塑、琉璃装饰;木雕石刻多以花鸟、祥禽为内容;此外故居内的书法石刻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寿康里</span></p> <p class="ql-block"> 寿康里,是陈慈黉长子陈立勋宅第。1922年开建,1930年完成,占地4097平方米,厅房116间。寿康里朝南,在驷马拖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庭院前建成栏杆式围墙,透过围墙可看到大路过往的车马和天然的“护城河”。寿康里院中东北角特意建造了一个优美别致的双层“小姐楼”,作为未婚姑娘读书住宿的闺房。</p> <p class="ql-block"> 寿康里现在作为一个沉浸式游戏摄影体验中心,与陈慈簧故居门票不是一体的。午餐时我们误入其中,出来后才发现需要另行购票参观或游戏。里面的布景还是挺有特点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歌舞</span></p> <p class="ql-block">每天下午2:30在善居室的入门大院上有英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潮汕英歌舞文化旅游项目带您领略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英歌舞以其刚劲有力的动作和鲜明的节奏感著称,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道具,表演充满力量与美感。项目特别安排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期间,您将亲身感受潮汕地区浓厚的节日气氛和民俗风情。通过专业讲解,您能深入了解英歌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并有机会参与互动,学习基本舞蹈动作。无论是欣赏集体表演,还是体验潮州大锣鼓、唢呐、笛子等传统乐器的现场演奏,这都将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美古村</span></p> <p class="ql-block"> 前美古村里除了陈慈簧故居外还集中了大量潮汕古民居,大夫第、大小院落、石阶水塘在村中分布有序,不少老房子都保存得相当不错。经过村口广场时,看到一队英歌舞队刚刚排练完节目。</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退一步斋】离开了前美古村。 退一步斋,在新乡社的向西,是宣名公的三房慈宗宅第的附属建筑,大厝连接“古祖家庙”,书斋与大厝相连接,是一座拜亭型的双层书舍,陈设豪华、高雅,富丽堂皇,为村中名斋。斋名寓有深义;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p> <p class="ql-block">附录:前美新乡片区简介(取自前美新乡街边的介绍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 新乡是前溪最年轻的一个社,也是前美村一道最闪亮的建筑风景线。乡间用“新乡”来命名这一新兴住宅区而远近则用“富人厝”来指代这一集潮汕建筑样式之大成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编写的《广东年鉴》说“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潮汕人多地少,华侨众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潮人聚族而居,具有深厚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合式格局。特别是富贵望族之家尤为重视此风,以立规模宏伟的宗祠为善举,以建气势恢宏的“驷马拖车”为荣耀陈焕荣事业有成后,便开始了造屋工程,建了“通奉第”。陈慈簧不仅继承父亲的事业,更继续着造屋的伟业,着力开发前美村新住宅区——新乡。陈慈簧以非凡的胆魄和远见卓识在乡中发起了开辟新区的倡议:把大片田园圈起来,买下来,总体规划,成片开发。在他的带动下,乡中的有钱人纷纷响应,用了不到20-30年时光,一个以“慈簧厝”为核心一条火巷连着一条火巷,一座“驷马拖车”连着一座“驷马拖车”,一座“四点金”连着一座“四点金”建筑物相簇拥的新乡,屹立在这一片原来低洼低产的田园上。这在当时居住条件十分落后的乡村,无异于建造了一座官殿</p><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19世纪90年代末,陈慈簧为创新乡,征得参股族人的同意,把新加坡的股份企业陈生利行变卖,将所得银圆装了一袋又一袋,由大火轮运回来,敲锣打鼓地将招牌扛回乡里,拆股分银。银圆堆成小山,数都数不过来,只好用斗来量,每位参股的族人至少分得15万银圆。在陈家的倡导下,分到了一大堆银圆的族人纷纷跟着在新乡择地建大厝。而仅陈慈簧家就一口气建了四座。此外,他还联合宣名、宣衣两家宗人,修建了一座古祖家庙(聚星堂》</p><p class="ql-block"> 作力陈氏十七世祖懿古公宗祠。家庙建筑面积1504平方米。1907年陈慈簧协同其弟陈慈云利用这座祖祠创办小学堂,重资聘请名师任教。陈慈簧之孙陈守明、陈守镇都是在这里入学的。当时,隆都陈姓子孙也竟相来此求学。1912年、小学堂改为新式小学校,定名成德小学,校门冠首:“成才必讲合群爱国:德育微诸淑性润身。”在1993年前美小学新校舍落成之前,这里一直作为前美小学主校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