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不成龙——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太阳的梦想

<p class="ql-block">龙子的传说由来已久,到了明代才出现九子的说法,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舞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人河,喷沫流波数十里”,是最早记载龙有九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三表示多,九表示极多,龙有九子指龙子很多。九是虚数,也是贵数,所谓皇帝一言九鼎,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来,虚数的龙有九子才演变为实数的龙生九子,具体哪九子,版本众多,以明代李东阳《怀麓堂集》记载的九子和明代杨慎《升庵集》记载的九子,最为世人认可。</p><p class="ql-block">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明代李东阳《怀麓堂集》记载的九子最有特点:龙之长子囚牛,其母为牛,龙首蛇身,能辨万物,钟情音律,常蹲琴头(如今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仍刻有龙头形象,称龙头胡琴);龙之次子睚眦,其母为豺,龙首豺身,龙之战神,恩仇必报,吞食邪恶;龙之三子 嘲风,其母为凰,龙首兽身,祥瑞之兽,辟邪镇宅,好险好望;龙之四子蒲牢,其母为蟾,其形似龙,蜿蜒盘曲,护佑吉祥高升,声震妖邪;龙之五子狻猊,其母为狮,龙首狮身,护法神兽,威慑邪祟,威武庄重;龙之六子赑屃,又名霸下,其母为龟,龙首龟身,象征长寿吉祥,力大无穷;龙之七子狴犴,其母为虎,龙首虎身,平生好讼,急公好义,维护公平正义;龙之八子 负屃,其母为青龙,身似龙形,智福之神,雅好斯文;龙之九子螭吻,其母为鱼,龙首鱼身,口阔噪粗,守护消灾,保一方平安。这是李东阳《怀麓堂集》记载的龙之九子,杨慎《升庵集》记载的龙之九子则少了囚牛、嘲风、负屃,多了饕餮、蚣蝮、椒图。</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都是龙种嫡系,但因母亲不同,没有一个儿子完整继承了龙的外貌,每个龙子都多少遗传了母亲的特点。囚牛是有鳞角的黄色小龙,也是九子中相对温顺的形象;睚眦龙身豺首,长相凶猛,威风凛凛;嘲风为鸟的化身,灵动轻盈,展翅欲飞;蒲牢外形像龙,又似蟾蜍,体型矮小,肚子较大;狻猊毛发旺盛,狮子模样,威风霸气;赑屃形象似龟,又有龙的部分特征,头长龙角,背负龟壳;狴犴身有虎纹,眼神犀利,外形威猛;负屃身形似龙,修长优美,威武而文雅;螭吻龙头鱼身,龙头威严,鱼身灵动。</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性情温顺,喜音乐,酷爱弹琴,对音乐有极高的兴趣和天赋,是九子中最具艺术气质的;睚眦刚烈,嗜杀好斗,勇猛无畏,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所以有睚眦必报之说;嘲风平生好险,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具有冒险精神;蒲牢嗓门大,但生性胆小,遇到鲸鱼等大型动物就会吓得大声吼叫;狻猊喜静不喜动,性格较为沉稳,喜好香火,具有一定的佛性;赑屃性格坚韧,力大无穷,有担当,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负重前行;狴犴是正义的象征,重义气、好诉讼,能明辨是非、仗义执言;负屃文雅而喜好文字,多盘绕在石碑顶端或两侧欣赏碑文;螭吻擅长水性,能喷水灭火,具有守护和保护的特质。</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的传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独特的文化元素还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吉祥的寓意。囚牛擅长音乐,常饰于琴头,他弹奏的音乐给人带来愉悦和享受;睚眦性凶猛,常饰于刀环剑柄,增加武器威力,战斗力强;嘲风性好险,象征守望,常被安置在房顶上,震慑妖魔,驱灾除害;蒲牢喜吼叫,常作为洪钟提梁的兽钮,敲钟时声音更加洪亮;狻猊性好静,喜烟火,多出现在香炉上,增添寺庙场所的庄重氛围(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反映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赑屃善负重,常作为石碑的基座,象征稳固和长久;狴犴威严凶猛,立于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明辨是非,维护正义和秩序;负屃喜欢文学,有艺术气质,与赑屃一起衬托石碑,增添文化韵味;螭吻性好吞,常作为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喷水灭火,防火辟邪。</p><p class="ql-block">杨慎《升庵集》记载的龙子饕餮、蚣蝮、椒图,加上民间传说的龙子,龙子数量不断增多,到了清代龙子竟增加到了二十多个。如饕餮,形似狼,好饮食,嘴馋身懒,常见于古代烹饪鼎器上(饕餮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猛兽,是品尝美味鉴赏佳肴的美食家(饕餮特别贪食,人们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性情温顺,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衔环守夜,阻拦小人,是求学、求子、升职的保护神;貔貅,生性凶猛,大嘴无肛,专吞金银,只进不出,即能招财,又能守护财富,掌握财运,是招财进宝的保护神,深为赌徒所喜(澳门赌场摆了一只玉貔貅,寓意大吃四方,只挣不赔);蚣蝮,母亲是鳄鱼,头部像龙,身体、四肢和尾巴上有龙鳞,性好水,立于桥柱,水陆两栖等。龙子的不断增多,每个龙子又有不同的形态和特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每个儿子各具形态与特性,这跟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和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凝聚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图腾是民族的来源和保护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图腾的凝聚,就是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过程。据传,华夏民族人文先祖、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为人首蛇身,伏羲后裔黄帝轩辕氏时期以蛇为图腾,多少有一点祖先崇拜的影子。黄帝征服其他部落时,将每个部落的图腾中较有特点的部位,依次添加到蛇图腾上,最终形成《尔雅翼》中“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图腾。《史记·五帝本纪》讲,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合符釜山”,确立政治结盟,统一符信,从各部落的图腾中各取一种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动物图腾,黄帝称之为龙,以此传承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象征。无论是龙图腾的凝聚形成,还是龙生九子形态特性各不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和开枝散叶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拥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中国古代文献众多,在书籍抄录和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了版本的分化,不同的书籍对龙生九子的记载有所不同,九子的具体名目和特征描述就产生了差异。加上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传说的差异,各地根据自己的喜好、信仰和审美观念,对九子的形象和故事进行改编和演绎,以适应本地的文化需求。龙生九子,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传说主题,在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表现,画家、雕刻家、文学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对九子进行重新塑造,赋予新的寓意,从而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在传承中演变,新的观念和价值融入传说,龙生九子的内容不断发展和变化。</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讲,恰好印证了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基本常识,儿子不一定要和父亲走一样的成长道路,每个儿子各有各的爱好,顺其自然发展,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这种个体差异和发展的思想,反对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子女,倡导尊重个体选择与成长路径,鼓励子女根据个人兴趣与天赋进行选择和发展,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包容。</p><p class="ql-block">龙生九子的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说,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