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走进“宁城县红色文化公园高桥烈士陵园”

感悟人生

<p class="ql-block">当踏入宁城县红色文化公园,那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这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蚂蚁山上,占地3000平方米。公园是为了纪念抗战时期宁城大地上涌现的英雄人物而建,是宁城红色文化的缩影。站在入口处,那牌坊式的建筑上“宁城县红色文化公园”几个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走进公园,仿佛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让人不禁肃然起敬。通过参观公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宁城的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p> <p class="ql-block">高桥,原名高明海,1913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4年3月29日在宁城县老西沟战斗中壮烈牺牲。他是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委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三区队队长。我仿佛看到他坚定的眼神,那眼神里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不甘做亡国奴,流亡入关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1934年,他考入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第四期,毕业后因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卖国行为,转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冀东地区开展抗日活动。他参与冀东抗日联军的组建工作,担任多个职务,成为这一地区抗日武装的骨干。</p> <p class="ql-block">高桥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成功袭击日伪军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1943年,他率领三区队在宁城地区与日伪军作战数十次,成功开辟了承平宁抗日根据地。1944年初,他决定攻打宁城县城的小城子,成功歼敌50多人,缴获大量物资,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然而,在1944年3月29日的战斗中,高桥在掩护战友转移时被日军抓获并残忍杀害。他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p> <p class="ql-block">1945年3月,中共冀热辽区委、军区追认他为一级战斗英雄。2015年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认定其为全国9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永远铭记高桥烈士,高桥当年牺牲的双庙村被更名为“高桥村”,县城天义的一条主要道路命名为“高桥路”。这些举措不仅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也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2002年,宁城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高桥及和他一起牺牲的6位烈士建立烈士陵园。陵园占地1500平方米,保护范围5000平方米。有铁栅栏围墙,正门前左侧立“高桥七烈士陵园”石碑,内由烈士墓和浮雕墙组成,烈士墓前立“七烈士之墓”大理石碑,浮雕墙正面刻有高桥和7位烈士雕像,背面为战斗经过简介。我站在陵园中,仿佛听到了英雄们的心声,感受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如今,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西山头村南山(巴里南山)坡上的高桥烈士陵园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烈士墓碑高13米,正面刻“高桥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背面镌刻着高桥烈士的生平。1995年10月,高桥烈士陵园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始建于1952年,主体建筑包括烈士纪念碑、纪念广场和烈士墓群。这里不仅是纪念英雄的地方,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陵园会举行“红领巾讲英烈”主题活动,来自各个方面的党员等各界人士都会来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这种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并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时刻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感受历史的厚重,传承英雄的精神,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陵园内保存着珍贵革命文物437件,包括烈士家书、作战地图、缴获武器等。其中一封1948年战士王树槐写给母亲的信件尤为动人,信中写道:“儿今奉命转战热河,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若得凯旋,定当膝前尽孝;若成忠魂,愿化山巅青松守望家乡。”这些泛黄的信笺与生锈的军用水壶,无声诉说着那个烽火年代的铁血柔情。站在这些文物前,仿佛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英雄们坚定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