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走萧关

星辰xin

<p class="ql-block">乌云密布,大雨将至。</p><p class="ql-block">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位于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p> <p class="ql-block">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着关中西北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在华夏文明长达数千余载的悠悠岁月里,自西周以降直至隋唐,历史的画卷始终围绕着黄河中下游这一核心舞台缓缓展开,而关中平原,更是被赋予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传奇色彩。提及“关中”,不得不提那由东侧的函谷关、南部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以及北部的萧关共同守护的渭河平原,它仿佛一块风水宝地,孕育了无数霸业。秦、汉、晋、隋、唐,这些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无不是在关中的滋养下崛起。</p> <p class="ql-block">雨点很大,又时断时续。我们仍然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萧关城墙。</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国力增强,也更重视北边国防。汉武帝曾两次出萧关,巡视西北边境,耀兵塞上,威慑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称雄塞外,中原政权频受其扰。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p> <p class="ql-block">天色黑的已经不成样子,可这还是午后啊!站在萧关城头,望着浓浓的乌云,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远处的雷声,近处的风声,像是擂台战鼓,似乎提醒人们这是古时的战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p> <p class="ql-block">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p> <p class="ql-block">秦汉萧关所在的这段峡谷地,山势险峻,景色秀丽,山涧河水涌动着流人泾河。春天,瓦亭峡的山峦上野桃花盛开,天夭灼灼;入夏时节,这里的山峦早已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所掩映,郁郁葱葱;入冬时节,泾水凝固成一条白色的带子,山上为雪景所染,白茫茫一片,秋日里那经霜而变成各色样的山峦景象全被雪景取代;如若是遇到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时,又是另一番北国雪原的景象。无论春夏秋冬,当你站上萧关或在萧关峡谷涧沿泾水而行时,总有一种清静绝妙的感觉。当然这都是想象,我们的现实很骨感,大雨正要倾盆而下。</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汉唐时就是军事要地,统治者曾派重兵驻守,保护古都长安。顾祖禹称萧关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在这城墙之上,似乎也激荡着守关卫土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萧关故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商贸、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环。</p> <p class="ql-block">事过境迁,已经很少有人知晓萧关及萧关所发生的历史了。尽管山头上仍然留存着打仗报信用的烽堠,秦长城的痕迹依稀可见,但那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蒿草已经被生态林草所覆盖,古丝绸之路被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乌黑的云彩一直在往下压,城墙、密林、村庄、沟壑,都在这黑云压迫之下变了色彩,变了形状。</p> <p class="ql-block">萧关道上的固原城一改过去萧条景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个曾为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传播的重要驿站,如今更是如虎添翼,信息畅通,商品繁荣。一路来到萧关,我们有了多元化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萧关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一样,屹立在广袤无垠的北方原野已达2000余年,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和智慧,反映了过去的苦难与辉煌。短短的几十分钟游览,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介绍性文字改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