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府之治所,是全球“潮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潮州又称“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称,面积约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城始建于东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采用潮州古城的“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古代潮州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p> <p class="ql-block">2019年,潮州古城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p> <p class="ql-block">不知这是不是客家女的装扮,我在路上遇到了几个如此穿着打扮的女性,抢拍了两张照片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位于广东潮州,始建于南宋1171年,最初为巨船连接。明清多次重修,1958年改建为钢架桥,2003年恢复明代风貌。</p><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横跨韩江,是连接东西岸的重要桥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由86只巨船连接而成,称为“康济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景图。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淳熙元年(1174年) 浮桥被洪水冲毁,随后开始修建桥墩。</p><p class="ql-block">绍定元年(1228年) 西桥墩10座和东桥墩13座建成,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十年(1435年) 广济桥进行了重修,并更名为“广济桥”。</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八年(1513年) 广济桥的长度达到518米,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1724年) 广济桥进行了修缮。</p> <p class="ql-block">1958年,政府对广济桥进行了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2003年至2007年,广济桥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明代“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及桥上亭台楼阁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浮桥,潮州人称梭船。广济桥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始建,初为八十六艘梭船及一个桥墩,以后逐步修筑,至明嘉靖九年(1530)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墩)”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浮桥开启时,有通航及泄洪功能;闭合时,则连接东西两岸,便利通行。</p> <p class="ql-block">故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称誉道: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打卡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9日至2月6日,“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在潮州古城举办。</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于光宗开禧二年(1206年)形成了梁桥与浮桥并存的基础结构;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行了修缮;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p><p class="ql-block">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p> <p class="ql-block">淳熙元年(1174年)夏天,韩江大洪水,浮梁为洪水所毁,州守常伟出钱,居民捐款,修理浮桥,船只增至一百零六只。</p> <p class="ql-block">修桥后尚有余钱,因此在西岸创建杰阁一座,正对江对岸韩山,起名为仰韩阁。阁下砌石为台基,以防御洪水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淳熙六年(1179年),潮州太守朱汪在登流门右侧建南州奇观楼,在江中增建二个石洲(石墩),连原有的一洲,共三个石洲。</p> <p class="ql-block">洲上各筑一亭,东边的叫冰壶,西边的叫玉鉴,中间叫小蓬莱。</p> <p class="ql-block">淳熙七年(1180年),郡守王正功在韩江西岸增筑一个石墩,离岸数步(大约合今七、八米),石墩与岸之间架巨木为梁式桥,下面可以通船筏,初步解决了水陆交通存在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自此后,康济桥成为浮桥与梁式桥相结合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淳熙十六年(1189年),州守丁允元修缮浮桥,并从西岸增筑四个石墩,连原有的四个,共有八个石墩,墩上架坚木为梁式桥,桥上覆以华丽的桥屋,命名为丁候桥。</p> <p class="ql-block">绍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东岸垒石为墩,墩上前方建抱秀亭,与登斌门隔江相对。</p> <p class="ql-block">庆元二年(1196年)州守陈宏规在东岸增筑二个石墩,墩上架木为桥,命名为济川桥,把抱秀亭改名为济川亭,作为往来客商吏民休息之所。亭后为见思庵。</p> <p class="ql-block">自此之后,河上东有济川桥,西有丁侯桥,中间连以浮桥,已具后世广济桥之雏形。</p> <p class="ql-block">庆元四年(1198年),州守林漂在济川桥以西增筑四个石墩,架木为桥,其雄丽较丁侯桥有过之而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又因潮州至漳州的道路难行,又捐款砌石路。</p> <p class="ql-block">嘉泰三年冬(1203年),济川桥火灾,亭台楼阁一个晚上全部烧毁。郡守赵师会增高石墩,重架桥梁,上覆桥屋,下瓮砖石,桥上建亭,名称照旧。</p> <p class="ql-block">开禧二年(1206年),州守林会在济川桥的西面又增筑五个石墩,修理旧石墩一个,上覆屋,下瓮砖,匾名仍叫小蓬莱。</p> <p class="ql-block">绍定元年(1228年),州守孙叔谨在丁候桥的东面又增筑二个石墩,这样丁侯桥有十个桥墩,济川桥有十二个桥墩,中间连以浮桥。</p> <p class="ql-block">端平初年(1234年),由于洪水和台风灾害,桥上的亭屋渐渐破旧,州守叶观任命赵汝督工,将桥、屋修整一新,中间匾名为玉鉴,与东边的小蓬莱相对。</p> <p class="ql-block">南宋末,祥兴元年(即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到潮州,桥为兵火所毁。</p> <p class="ql-block">元大德二年(1298年),总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桥梁亭屋,但没几年就被洪水冲毁。</p><p class="ql-block">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常元德将各桥墩筑高三尺多,并重新修造桥梁亭屋。</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广济桥年久失修,桥路不通。</p> <p class="ql-block">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对桥进行规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个桥墩,墩上加梁,木石间用,梁上铺厚板,板上再铺砖,并用灰勾缝以防火。</p> <p class="ql-block">为使行人免遭日晒雨淋,还在桥上建起126间亭屋,亭屋间建造了12座楼阁(也称“楼台”)。江心急流处,仍用24艘船只连结为浮桥。浮桥用3根铁索固定,每根铁索重达4000斤。桥修好后,更名为“广济桥”,寓意为“广济百粤之民”。</p> <p class="ql-block">嘉靖九年(1530年),州守丘其仁减去浮桥用船六只,“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从此形成。自创设以来,共历时359年。</p> <p class="ql-block">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围攻潮州城,久攻不下,广济桥毁于兵火。总兵蔡元修复。</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年(1653年),潮镇郝尚久,反清归明,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广济桥又遭兵灾毁坏,蔡元又修复。</p> <p class="ql-block">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的主要水系为韩江,这条河流不仅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水体,也是潮州古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韩江全长470千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和潮安区,为古城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p> <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p> <p class="ql-block">1958年,人民政府大修广济桥,原有梭船撤去,建成双柱式(高椿承台)桥墩二座,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原有旧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旧石梁上,加铺钢筋路面。路面原为宽五米,扩阔而为七米,两旁加设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至是全东西桥为一,汽车由桥上通过。</p><p class="ql-block">1977年,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p><p class="ql-block">1988年3月,鉴于广济桥具有极大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因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并为其全面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分为三段,靠市区的西岸部分,长137.3米,计七孔八墩,每孔跨度,自8米至17.5 米不等;东岸部分,长283.4 米,计十二孔,十二墩、一桥台,每孔跨度,自9.4米至12.9米不等。桥墩宽从6米至13米,墩长从11米至22米不等,最小桥墩的表面积超过60平方米,大的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广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其中殿式阁匾25块,亭台匾18块。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最小的长约12米,宽1米,厚0.8米8。</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地处韩江中游,是广东东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韩江又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动脉,所以,广济桥一建成便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由于桥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所以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大小不一,石条叠合很有规律,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因为桥墩先后损坏,修复时期不同,又没有按照原来的规格修复,所以桥墩的高度不同,形态各异。广济桥的桥墩有二种造型,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桥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径流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桥亭都建在桥墩上,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大小不一。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故称殿式阁。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各具形态,屋顶为杂式攒尖,形式多样,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桥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p> <p class="ql-block">浮桥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浮桥桥面宽5米,桥面二侧各有一段长约5米的船体。浮桥二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二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分为三段,靠市区的西岸部分,长137.3米,计七孔八墩,每孔跨度,自8米至17.5 米不等;东岸部分,长283.4 米,计十二孔,十二墩、一桥台,每孔跨度,自9.4米至12.9米不等。</p> <p class="ql-block">桥亭顶。</p> <p class="ql-block">每天下午17:30左右开始“拆桥”,由拖船分别将浮船拖走,</p> <p class="ql-block">过河拆桥的地方。我们在开元寺看了看就急急忙忙赶到韩江边守候着每天17:30的拆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其中殿式阁匾25块,亭台匾18块。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最大的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约50吨。最小的长约12米,宽1米,厚0.8米8。</p> <p class="ql-block">桥墩宽从6米至13米,墩长从11米至22米不等,最小桥墩的表面积超过60平方米,大的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又在桥上新建二亭,一个名为飞跃亭,为祝圣放生的地方,一个名为盍簪亭,是礼贤宾饯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梁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在古代,经过潮州的驿道曾是东南沿海北上闽浙京津的重要通道。然而穿城而过的韩江,却曾阻隔了这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如何让天堑变通途,自古以来就是潮州人民的企盼。</p><p class="ql-block">1171年,南宋潮州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由此拉开了修建广济桥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2003年,潮州市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按明代风格进行全面维修。</p><p class="ql-block">2007年,历时近4年广济桥完成主体修复工程,并在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广济桥已成为潮州古城的一处知名地标建筑,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p> <p class="ql-block">重修广济桥碑记。</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仰韩阁。</p> <p class="ql-block">韩江南北堤。</p><p class="ql-block">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是政治斗争和文学观念的冲突。</p><p class="ql-block">首先,韩愈因上书反对迎佛骨入宫而触怒皇帝,这是直接导致他被贬潮州的导火索。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强烈反对将佛骨迎入宫中供奉,认为这会带来不良影响,这一行为激怒了唐宪宗,导致他被贬为潮州刺史。</p><p class="ql-block">其次,韩愈被贬的原因还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斗争。在唐朝末年,韩愈因支持裴度平定淮西叛乱而得罪了朝中的某些官员,特别是与李逢吉一派发生冲突。韩愈的支持裴度的立场使他成为了党派斗争中的牺牲品,最终被贬到潮州。</p><p class="ql-block">此外,韩愈的文学观念与当时的文化风气也存在冲突。他提出的“文以载道”的写作理念,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与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不符,这也间接导致了他被贬潮州。</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甘露坊,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p><p class="ql-block">邢台开元寺,又名大开元寺、东大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开元北路88号,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唐、元时期皆为皇家寺院,是中国古代北方佛教中心之一,中国历代名刹。</p><p class="ql-block">商丘开元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火神台旅游区(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唐朝会昌年间,武宗下诏大除佛寺,佛祠因此遭焚灭销毁,一无遗存。北宋时期,开元寺改称宝融寺,南宋赵构即位后又将其改为商丘寺,后又改名开元寺。开元寺,于明清时期几经重修后,开元寺法鼓重振,僧侣云集,香火旺盛,弘法利世。开元寺有不少帝王如赵匡胤、赵构等,以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揽胜,被誉为豫东名刹。</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开元寺发生火灾,公元858年-904年,重修开元寺。到了元代,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元末时期(约1357年),由于战乱,开元寺再次被损毁。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2000年后,增建安养院,并将准提禅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救一切苦厄。</p> <p class="ql-block">降魔护法韦驮菩萨。</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内文物丰富,有唐代石经幢、宋代阿育王石塔、宋代大铜钟、元代石雕大香炉、明代木雕千佛塔、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等。</p> <p class="ql-block">金刚殿是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南国的庙宇与北方庙宇的建筑确有不同之处,南方庙宇翘檐更精致细腻,色彩丰富。</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内建筑有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p> <p class="ql-block">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元末时期(约1357年),由于战乱,开元寺再次被损毁。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建于两层殿基之上,是开元寺最高的建筑,也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4间,坐落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殿身设附阶周匝,殿前有花岗石砌月胎,月台与附阶共嵌有78块石栏板,每方高80厘米、宽110厘米,分别雕刻“释迦牟尼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也刻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的石经幢,作为潮州开元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石经幢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是唐玄宗敕建的佛教建筑之一。这些石经幢不仅见证了潮州开元寺的创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文物,经文革十年劫难,大量被毁,而所存仍然甚富: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四座石经幢,分别为5米8层、7米25层,由石雕构件迭砌而成,乃开元寺始建时所造,已历一千二百馀年。</p> <p class="ql-block">虽石表严重剥蚀、图象斑驳,但其线条明快、手法凝炼的雕刻如力士、覆莲、双龙夺宝等图案以及《准提咒》《尊胜咒》及梵文尚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镇国禅寺大香炉。</p> <p class="ql-block">元代大香炉。</p> <p class="ql-block">殿前栏板镌刻有“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16个大字。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年)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石刻板历代重修,今存多为明清之物。</p> <p class="ql-block">总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该寺地方宽敞、圣像庄严、文物众多,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1983年,潮州开元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6月25日,潮州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p> <p class="ql-block">当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元代改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宋以后多次修葺,其中以北宋元宝三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年)的修缮为最大一次。</p> <p class="ql-block">据说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时,主事的官绅认为开元寺占了全城的风水气脉,以至僧胜于俗,故刻意将大殿斗拱去掉三层,以示压制。今所见大雄宝殿屋脊微凹,屋顶坡度平缓,舒展挺拔,而上下两层屋面距离较近,好像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虽经十次大规模修建,仍保持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合院式格局。</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经历代修建,传承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镂空龙柱。</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11间、50.97米,进深4间、15.84米,建筑面积为807平方米。面阔为传统木构建筑之最高规格;明间较宽,其余各间渐次缩小,为较早期之布局特点,从面阔与进深比推测其为南北朝时期建筑平面遗构;以板筑贝灰沙夯墙代替末间屋架,整体性能好,墙身下厚52厘米、上薄36厘米,收分明显,以厦两头四片纵向隔寺抵住纵向水平推力,增强房屋的纵向刚度;其正立面屋顶中央高、两侧低,正面所辟胖三门明间高而次间低,保留了早期建筑手法。天王殿梁架由明间、次间、稍间、尽间以及厦头、转角五种不同形式组成。</p> <p class="ql-block">其中明间、次间、稍间三缝较为一致,尽间与厦头、转角屋架各为一种形式,均为典型的柱梁排架式结构。斗拱高度近乎柱高一半,是天王殿梁架构造之突出特点。檐柱以木石相衔接,下端为八瓣圆肚型石柱,上端为圆木柱,前檐柱上端的木柱直接墩立在石柱之上,后檐柱的木石柱之间垫有圆斗,斗底平面作十字形卯榫与石柱的顶部相交,柱础为石覆盆。后檐明、次间石金柱也安于覆盆柱础上,柱上一共安有12个圆形瓣式檐斗,层层叠叠承托着檐檁。在平梁和四椽袱底左右两端,均出二跳华拱,在六椽袱底下出三跳华拱,而在六椽袱上于四椽楸上端共叠四个圆斗,接上又叠有四个方斗承托着檐檁。天王殿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有多达12层、高度几占柱高一半的叠梁斗拱,这种层层叠叠的绞打式叠斗,如人的脊梁一样,能将应力分散而使构架处于一种“以柔克刚”的平衡中;这种在汉代《鲁灵光殿赋》中被称为“层栌”的斗拱,使天王殿能够抗御本地常有的地震和台风袭击,历千年而不坠。</p><p class="ql-block">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龙庆忠教授经过缜密研究,断定“天王殿至迟为宋代遗构,其平面布置、立面构图与梁架结构均保留了不少汉朝和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为国内现存较少见之早期木构建筑”;而另一著名建筑学家路秉杰教授经过十多年苦苦寻找,才在天王殿找到号称世界现存最大木构建筑一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建筑样本。</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坐北朝南,院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殿堂楼宇之间花木扶疏,盆景争艳,园林环境优雅清幽。</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四周都有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地藏阁。</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有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轴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种在日本被称为“大佛样”的建筑模式,是由南宋宁波人陈和卿带到日本的,曾引起日本建筑界的第二次革命,其源头就在开元寺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而天王殿自宋代康定元年(1040年)建成之后,虽经多次重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李嘉诚先生以其家慈名义独资重修之后,依然保留原来的结构特点。</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龙柱都是镂空雕龙的,很气派。</p> <p class="ql-block">祖堂。</p> <p class="ql-block">莫不尊亲。</p> <p class="ql-block">感觉这个撞杆也是龙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里没有有钟鼓楼,修有一座钟亭放置铜钟。</p> <p class="ql-block">宋代大铜钟。</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口小铜钟。</p> <p class="ql-block">该寺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是“粤东第一古刹”和岭东佛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佛法无边。</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慧业堂作为开元寺内的一处重要景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元寺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而慧业堂更是寺庙中的精华所在。这里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传统佛教文化的韵味。走进慧业堂,你会被其宁静、庄严的氛围所感染,仿佛能够感受到一股超脱尘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慧业堂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这里经常会有佛教文化活动举行,如法会、禅修等,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我们当天在开元寺可没感受到宁静平和而是喧闹和拥挤。</p> <p class="ql-block">此外,慧业堂的建筑和装饰也是一大看点。这里的佛像雕刻精细,壁画色彩斑斓,每一处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慧业堂还融合了潮州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总之,慧业堂是一个集宗教、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景点,无论是对于佛教信徒还是普通游客来说,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一座造型典雅精巧的红铜香炉,炉沿镌刻汉文“开元寺禅堂香炉一座永远供奉三韩弟子任国祚”。(三韩是新罗、百济、高句丽,即今之韩国与朝鲜),据传为唐代来此参学的韩国僧人所赠。</p> <p class="ql-block">东门大井。</p> <p class="ql-block">斋堂。</p> <p class="ql-block">托钵和尚。</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建筑群中以天王殿最有建筑科学价值。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国内寻找与日本佛教著名东大寺佛殿(日本称为“大佛样”)一样的宋代建筑模式。早在日本奈良时代(相当于唐玄宗时期)圣武天皇在天平十三年(741年)颁诏令在各地建立国分寺,寺号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p> <p class="ql-block">浮雕画:韩江之桥。</p> <p class="ql-block">栏正中“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栏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艺术文物。</p> <p class="ql-block">后来寺遭焚毁,再建的东大寺佛殿,是由南宋时期明州(今宁波)匠人李和卿担任总大工(即总建筑师),按宋代寺院当时建筑新模式修建。</p> <p class="ql-block">因此路秉杰在江浙一带寻觅,即使是福州华林寺大殿,虽说系现存著名之宋代木构建筑,路秉杰总觉得仅能说只有点味道,一直到1992年他在《岭南古建筑》的封面照片上,终于发现了“大佛样”——潮州开元寺二山门天王殿,随即奔赴潮州,做了详细认真的田野调查。</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在此前一年京都先建的‘东大寺”,称“总国分寺”,统辖全国各地佛教。</p> <p class="ql-block">并在该年5月同济大学校友报告会上,宣读撰写的《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建筑价值新发现》考察报告,证明日本东大寺就是按此天王殿形制营造的,全国仅此孤例,证实了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作为宋代建筑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的浮雕中包含了许多神话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镇国塔须弥座的浮雕。镇国塔象征着东方娑婆世界,其须弥座的束腰部位镶嵌了37幅辉绿岩浮雕,每幅浮雕只有1米宽、30厘米高。这些浮雕通过写实和写意的手法,雕刻了人物、物品和场景相互关联的故事情节,形成了独特的石雕艺术。</p> <p class="ql-block">浮雕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童子求偈》、《太子出游》、《僧到赤鸟》、《逾城出家》、《道树降魔》、《雉扑野烧》、《流水活鱼》、《天人赞鹤》、《金鹿代庖》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浮雕不仅展示了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场景描绘,还通过艺术手法突破时空限制,将多层次的情节综合在一个画面上,以少代多,以简代繁。</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甘露坊。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p> <p class="ql-block">该寺院历经多次改名,最终在明代称为“开元镇国禅寺”,俗称“开元寺”,并一直沿用至今。潮州开元寺素有“粤东第一古刹”之誉,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p> <p class="ql-block">当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元代改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铰打叠斗</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明、次间屋架几乎全由铰打叠斗代替梁上矮柱。铰打叠斗的“铰”指构件节点的卯榫形式;“打”指完成这种卯榫的过程与方法;“叠斗”指垂直方向的构件由一副一副的十字斗拱重复垒叠而成。</p><p class="ql-block">铰打叠斗是斗拱的一种形式,一种原始的形成于排架柱梁结构的形式。它可以代替柱的作用,在某些场合起到柱所不能起的作用,可称之为柱的一种特殊形式。历来认为斗拱由屋檐悬挑出跳的支撑物一栾演化而来,重点解决房屋屋盖沿水平方向的屋檐延伸;铰打叠斗作为柱的一种形式,可推测由柱的长度方向的组合演化而来,是为解决房屋屋盖沿垂直方向增高所采取的措施。排架式柱梁屋架大量运用穿插做法,由于铰打叠斗的应用可由插榫转化为阴阳嵌卯接,即由水平方向的安装程序转化为沿垂直方向的装配方法,既增强了构造节点沿水平方向的牵连拉固作用,又是构成排架式柱梁屋架的-种装饰。天王殿屋架上层层叠叠的铰打叠斗,可能类似古书记载的搏栌,即斗拱最古老最原始的形式。也许是构成后代成朵铺作的基本体。</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乐伎花窗很细腻。</p> <p class="ql-block">宋以后多次修葺,其中以北宋元宝三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年)的修缮为最大一次。4</p><p class="ql-block">据说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时,主事的官绅认为开元寺占了全城的风水气脉,以至僧胜于俗,故刻意将大殿斗拱去掉三层,以示压制。今所见大雄宝殿屋脊微凹,屋顶坡度平缓,舒展挺拔,而上下两层屋面距离较近,好像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虽经十次大规模修建,仍保持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合院式格局。潮州开元寺经历代修建,传承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兰花窗。</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侧通廊斋堂前,悬挂着铸於元代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的铜质大云版。上有铭文,工艺精美,经六百馀年风雨侵蚀,天天敲击,仍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遇见大悲殿前穿红衣的小蛇:转合成龙。</p> <p class="ql-block">长廊成为游客休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文物室中陈列着元代泰定二年(1325年)似陨石雕就的大香炉,六层圆形,高1.4米,重950斤,底层以八个兽头作炉脚,第二层呈八棱形,分别雕刻八幅梅花鹿动物浮雕,三层、五层分别雕覆莲瓣,巧妙衔接呈球状的第四层金束腰,第六屠为炉体最上层,呈正圆形口沿,宣径达84公分,口沿边高18公分。上刻飞天图纹浮雕,炉口阴刻铭文:“大元泰定二年,岁次乙丑二月八日奉政大夫连州知州兼农事徐震谨舍石香炉一座入於潮州路开元万寿禅寺永充供养”。整座香炉设计独特,线条流畅,素有“天上材料,人间工艺”之称。</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年)铸造的千斤铜钟。2</p><p class="ql-block">殿内东侧悬挂着重三千馀斤、高1.7米,口沿105公分的大铜钟,是宋代政和四年三月(1114年)潮州金刚经社铸造供奉开元寺的,钟面平滑,工艺精良,无砂眼铸痕,历数百年天天撞击,至今仍音声悠扬,完好如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门洞均置18罗汉及24诸天尊塑像。2</p><p class="ql-block">千佛塔高六尺,呈六角形,计有七层,各层图案变化多端,金瓦翘檐,各悬风铃,门户相望,栏循交错,各层圆拱门之内,均刻佛像,门前则分别雕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像,塔顶坚五层玲珑剔透小塔。整座千佛塔,结构复杂,精雕细刻,有较高的工艺和文物价值,是古代广东境内四座千佛塔之一。此外,尚有长九尺,高五尺,多层相迭,雕刻奇花瑞兽的金漆木雕大香案,上刻“万历七年岁次已卯季冬朔旦东莆陈妙月喜舍”。</p> <p class="ql-block">经幢还有基座。</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人气爆棚。</p> <p class="ql-block">感觉这就是鼓上蚤时迁。</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季节是潮汕的旅游旺季,哪里都表现出“人满为患”,古城里、寺庙里、广济桥上,到处都是人挤人。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有很多都是“贵A”标志,候车时跟师傅聊天得知他们都是从贵阳过来支援潮汕地区的。</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历史悠久,有着16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人文鼎盛,被誉为“南国古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始发地。</p> <p class="ql-block">潮州这边的旅游秩序比较混乱,跟他们的管理力量不足有关。潮汕旅游宣传力度大过他们的旅游管理力度,游客乌央乌央的来,他们的调度与调配都显得格外不足,所以给人的印象不妙,感觉到处都乱哄哄的。</p> <p class="ql-block">广济门正对着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地上的潮州城景点图,因为人太多只好拍一个局部~学宫。</p> <p class="ql-block">1986年,潮州古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木器店中的木雕观音。</p> <p class="ql-block">商家门前的蟾蜍。</p> <p class="ql-block">潮州糖水。</p> <p class="ql-block">阿彬牛肉火锅。</p> <p class="ql-block">破石头首饰店。</p> <p class="ql-block">好像是黄金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满载而归没看明白是什么,也是黄金打造的吧?。</p> <p class="ql-block">成川茶店门前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正宗老店。</p> <p class="ql-block">潮州饭店特意注明是国营的。</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人比较少。</p> <p class="ql-block">广式骑楼。</p> <p class="ql-block">广式竹篮🧺</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一气候类型使得潮州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常绿,四季宜耕。</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和汕头市属的澄海区。</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粤东地区与福建、海外的重要节点。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较大比例,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县北部。境内北部多山,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韩江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凤凰山脉。凤凰山脉主峰凤凰大髻,海拔1497.8米,是潮州市的最高山峰。韩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和潮安区,黄冈河自北向南贯穿饶平县境。</p> <p class="ql-block">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潮州牌坊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p> <p class="ql-block">我想说的是潮州牌坊街并非中国独一无二的牌坊街,在四川省隆昌境内也有类似的牌坊街。我2021年就专门到那里参观过,并且还做了美篇以资记录。</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10日,国家文旅部网站公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潮州市湘桥区牌坊街入选其中</p> <p class="ql-block">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潮州古城的南门十巷、许驸马府和旧西门街历史街区,覆盖面积约1.8平方千米,包含14座古民居。这些建筑主要分布在辜厝巷、郑厝巷、甲第巷和兴宁巷等街道,代表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是潮州民居建筑的典范。该建筑群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潮州老城的民居建筑群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结构,主要由主体院落、从厝、火巷、后包、书斋和花园等潮州民居的基本元素构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展示了宅主的社会背景,包括文武官员、学者名士、与富商巨贾等多个群体的生活方式。这些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院落与装饰几乎保持完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与工艺美术的精髓,成为潮州传统民居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片建筑群中,其建筑形式主要以“四点金”与近似“驷马拖车”的布局为主。木结构的房屋、门窗、墙头的屋脊和外墙檐下,均装饰着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画等精致细腻的装饰。</p><p class="ql-block">除了潮州老城民居建筑群,潮州古城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的广济桥,潮州清后期的祠堂建筑代表——己略黄公祠。</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草创之初,是夯土城墙,宋代开始以陶砖易土。至南宋,终于形成长约5.3千米的城,仅城门就有11个之多。明代以石筑城,清代又加以修筑。直至民国初期,因拆城墙修建马路及其他市政设施,只保留下滨江一面长2100余米的城墙以作防洪之用。从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潮扑向古城时,防兵之城成了挡水之堤。</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9日至2月6日,“千年神韵·大美潮州”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在潮州古城举办,丰富古城夜游产品,夯实古城墙灯展活动IP,打造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节庆活动。</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潮州府志《三阳志》记载,“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太平桥南北朝向,北面靠着州治即当时的潮州府衙,南面则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官街”。官街,即后来的大街,现在的太平路,即牌坊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5年,第一版潮州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发展战略,重点聚焦潮州古城,将名城保护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古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效遏制了古城内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与建设。2018年,第二版名城保护规划在充分考虑潮州全域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基础上,以“应保尽保”为原则,建立了全面的城乡遗产保护体系。该体系以潮州古城为核心,沿韩江古驿道、饶平古驿道和潮惠下路古驿道串联起饶平北部山地组团、饶平南部滨海组团、环凤凰山组团和潮安南部侨乡组团,形成了“一核、三廊、四片”的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结构。</p><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在开发与保护中展现出平衡之道。政府秉持敬畏之心,采取“微改造”与“微更新”策略,保留古城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激发居民参与更新的热情,提升古城魅力。在开发方面,潮州深入挖掘文物古迹内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潮味”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为古城注入新活力。保护方面,潮州坚持整体保护、系统开发,以法律为基,保护“三山一水、一城八景”的城市景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公布历史建筑,确保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潮州市在“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的发展目标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进文物的修缮和活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市三个县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并打造了一批新的A级景区、优质的“潮州人家”民宿以及乡村美食示范店。通过实施“引客入潮”战略,潮州市在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和营销方面探索变化,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价值意义</p><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这里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个点,古城内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这里保留着大量具有潮州独特风格的明清民居祠堂等建筑,文物价值突出;这里潮州方言、潮乐、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菜……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延续传承至今,被汉学家誉为“中华古文化的活化石”。10</p> <p class="ql-block">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考据了历代的潮州地方志,写就《潮州牌坊街》。书中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至多3.3千米的府城范围内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建有牌坊29座。昔日长仅1.6千米的太平路上,有过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陈仁堂不是药店。</p> <p class="ql-block">施发盛。</p> <p class="ql-block">葛根茯苓酥。</p> <p class="ql-block">潮州竹编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山楂树下。</p> <p class="ql-block">潮州牛肉丸。</p> <p class="ql-block">新潮式鸭屎茶饮。</p> <p class="ql-block">颐园。</p> <p class="ql-block">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旧读书之处。</p> <p class="ql-block">下水门。</p> <p class="ql-block">陶熔古今,点染江山。</p> <p class="ql-block">芝麻杏仁茶。</p> <p class="ql-block">打卡广济城楼。</p> <p class="ql-block">夜色降临,我们将要离开潮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下水门楼。</p> <p class="ql-block">都是孙悟空的扮相。</p> <p class="ql-block">下水门。</p> <p class="ql-block">广济楼。</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我们步出古城。</p> <p class="ql-block">城楼已经亮灯了!</p> <p class="ql-block">坐在大巴上依依不舍,最后再拍潮州。</p> <p class="ql-block">抢拍广济楼。</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