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风向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080913</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求助】怎样创建学习型家庭?刘晓宇的妈妈买了很多课外书,孩子都不喜欢看,放学回家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妈妈为此很烦恼,她应该怎么办?求教矛盾圈的老师们帮助出出主意,支支高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避免说教,下面,我采用小说形式支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小小说:家庭学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晓宇妈妈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小学生必读经典故事集》,目光却停留在不远处的儿子身上。刘晓宇正窝在沙发另一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上的游戏画面。</p><p class="ql-block">“晓宇,别玩手机了,来读会儿书吧。”妈妈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柔一些。</p><p class="ql-block">“哦,等会儿。”刘晓宇头也不抬,敷衍地应了一声。</p><p class="ql-block">妈妈叹了口气,心里泛起一阵无力感。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尝试让儿子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了。书架上摆满了她精心挑选的课外书,从科普到文学,从历史到地理,应有尽有。可这些书在刘晓宇眼里,仿佛只是一堆无用的摆设。</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他宁愿玩手机也不愿意看书呢?”妈妈在心里反复问自己。她想起同事家的孩子,每天放学后主动读书、写作业,周末还会去图书馆。再看看自己的儿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或手机,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p><p class="ql-block">“难道是我哪里做错了?”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她一直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学习。可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p> <p class="ql-block">晚上,妈妈和爸爸坐在餐桌旁,讨论刘晓宇的学习问题。</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我们应该更严格一些,规定他每天必须读一小时书。”妈妈坚定地说。</p><p class="ql-block">“可是这样会不会让他更反感?”爸爸皱着眉头,“我觉得应该让他自己选择,慢慢培养兴趣。”</p><p class="ql-block">“慢慢培养?他每天都在玩手机,哪有时间培养兴趣?”妈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p><p class="ql-block">“你总是这么着急,孩子也需要放松啊!”爸爸也有些不满。</p><p class="ql-block">“放松?他现在是放松过头了!”妈妈气得站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两人的争吵声传到了刘晓宇的耳朵里。他躲在房间里,心里既害怕又委屈。他不知道为什么妈妈总是逼他读书,也不知道为什么爸爸总是站在自己这边,却从不真正理解他。</p><p class="ql-block">几天后,刘晓宇的奶奶搬来同住。她发现孙子沉迷平板电脑,立刻提出反对:“我们小时候连书本都缺,哪有什么网络?孩子就得靠戒尺管!”她偷偷藏起平板,要求刘晓宇每天抄写三页《弟子规》。妈妈试图解释网络学习的价值,却被奶奶指责“惯坏孩子”,甚至引发家庭冷战。</p><p class="ql-block">(矛盾分析:代际冲突体现了传统“苦学”与现代“兴趣引导”的碰撞。奶奶的行为源于对网络的不信任,而妈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难以施展。)</p> <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妈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打开手机,在搜索栏里输入“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屏幕上跳出了无数条信息,她一条条仔细阅读,试图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家庭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激发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学习不局限于书本,生活处处是课堂。”</p><p class="ql-block">“网络学习是双刃剑,需要合理引导。”</p><p class="ql-block">这些建议让妈妈眼前一亮,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方法可能太过单一了。她决定尝试改变,从自己做起。</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催促刘晓宇快点吃早饭,而是拿起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坐在餐桌旁安静地阅读。刘晓宇看到妈妈在看书,有些好奇地问:“妈妈,你在看什么?”</p><p class="ql-block">“哦,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里面讲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妈妈笑着回答,“你要不要也看看?”</p><p class="ql-block">刘晓宇摇摇头,继续低头吃早饭。妈妈没有强求,只是继续自己的阅读。</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妈妈为刘晓宇报名了高价STEM在线课程,希望培养他的科学思维。爸爸得知费用后爆发:“这些虚拟课程根本没用!还不如存钱给他报线下辅导班!”妈妈翻出“小明家庭成功案例”试图说服,却被爸爸讽刺:“别人家孩子优秀是因为基因好,和网络有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刘晓宇无意中听到争吵,内疚地退掉课程,用压岁钱偷偷充值游戏,试图“弥补家庭损失”。这一行为被妈妈发现后,爆发了“偷钱-撒谎-信任破裂”的三重危机。</p><p class="ql-block">晚上,妈妈注意到刘晓宇在看一部关于恐龙的动画片。她灵机一动,走到儿子身边,假装不经意地问:“晓宇,你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吗?”</p><p class="ql-block">“嗯……是因为陨石撞击地球吗?”刘晓宇抬起头,眼睛里闪过一丝兴趣。</p><p class="ql-block">“没错,不过还有很多其他理论哦。”妈妈趁机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关于恐龙的科普书,“这本书里讲了很多关于恐龙的知识,你要不要看看?”</p><p class="ql-block">刘晓宇犹豫了一下,接过书翻了几页。书里精美的插图和有趣的文字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不知不觉看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妈妈心里暗自高兴,但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5岁的妹妹总在刘晓宇上网课时闯入房间,妈妈为安抚妹妹,允许她用另一台平板看动画片。刘晓宇愤怒摔门:“凭什么她能玩,我只能学习?”他模仿妹妹的行为,故意在网课时公放游戏音效。爸爸指责他“不懂事”,他却哭着喊出:“你们吵架时我害怕,妹妹闹时我委屈,根本学不进去!”</p><p class="ql-block">(教育心理映射:此情节揭示二胎家庭中“公平焦虑”对学习动力的破坏,同时体现外在压力如何削弱内在动机。)</p><p class="ql-block">妈妈发现,刘晓宇对传统书籍的兴趣有限,但对网络上的内容却很感兴趣。于是,她决定尝试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引导孩子。</p><p class="ql-block">她在平板电脑上下载了几个教育类App,包括科普视频、互动学习游戏和在线课程。她让刘晓宇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并规定每天使用平板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p><p class="ql-block">刘晓宇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他开始主动观看科普视频,并在App上完成一些互动学习任务。妈妈也会陪他一起观看,并在观看后和他讨论视频中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妈妈在平板安装“青少年模式”软件,实时监控刘晓宇的浏览记录。当他与同学讨论“如何破解家长监控”的聊天记录被妈妈发现后,妈妈失控吼道:“你和那些网吧孩子一样学坏了!”刘晓宇则反击:“你越监控,我越想反抗!”</p> <p class="ql-block">刘晓宇离家出走至网吧,被班主任找回。此事迫使全家参加“在线教育顾问”指导,通过专业调解重建信任。</p><p class="ql-block">然而,网络学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天晚上,妈妈发现刘晓宇偷偷用平板玩游戏,而不是学习。她气得没收了平板,并严厉批评了刘晓宇。</p><p class="ql-block">“我只是想放松一下。”刘晓宇委屈地说。</p><p class="ql-block">“放松可以,但不能用学习的时间玩游戏!”妈妈严厉地说。</p><p class="ql-block">爸爸听到争吵声,走过来调解:“我觉得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毕竟网络学习也需要自律。”</p><p class="ql-block">“自律?他现在根本做不到!”妈妈反驳道。</p><p class="ql-block">“那就需要我们引导,而不是一味地禁止。”爸爸耐心地说。</p><p class="ql-block">妈妈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方法可能过于严厉。她决定和爸爸一起制定一个更合理的网络学习计划。</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刘晓宇在科普论坛结识了大学生网友“天文哥”,对方带他参与线上观星活动。妈妈却怀疑网友是骗子,强行删除账号:“网上都是虚拟关系!你该多和现实中的同学玩!”此时恰逢“天文哥”寄来陨石标本作为生日礼物,刘晓宇崩溃:“你毁了我唯一的朋友!”</p><p class="ql-block">矛盾内核:此情节展现网络社交对孤独青少年的情感价值,以及家长对虚拟关系的认知偏差。</p><p class="ql-block">妈妈开始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刘晓宇的行为。她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孩子因为兴趣和好奇心而主动学习,而外在动机则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学习。</p><p class="ql-block">妈妈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过于依赖外在动机,比如通过奖励或惩罚来督促刘晓宇学习。而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p><p class="ql-block">于是,她决定从刘晓宇的兴趣入手,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经过讨论,妈妈和爸爸达成共识:每天给刘晓宇一小时自由使用平板的时间,但必须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玩游戏。他们还决定每周举行一次家庭学习分享会,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学到的新知识。</p><p class="ql-block">爸爸也开始参与刘晓宇的学习活动,他们一起观看科普视频,并讨论其中的内容。刘晓宇发现,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比自己一个人学习有趣多了。</p> <p class="ql-block">妈妈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她决定重新布置家里的学习空间。</p><p class="ql-block">她把客厅的一角改造成了一个开放式阅读区,摆放了几张小桌子和舒适的椅子,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和杂志。她还特意放了一台小音响,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p><p class="ql-block">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和刘晓宇一起在阅读区度过半小时。有时候是各自阅读,有时候是讨论一本书的内容。刘晓宇渐渐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他开始主动拿起书本,而不是手机。</p><p class="ql-block">妈妈发现,刘晓宇对传统书籍的兴趣有限,但对多媒体资源却很感兴趣。于是,她开始尝试用有声书、纪录片和互动App来引导孩子学习。</p><p class="ql-block">比如,在看完一部关于太空的纪录片后,妈妈会和刘晓宇一起讨论太阳系的构成,然后找一本相关的科普书来加深理解。刘晓宇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他觉得学习变得有趣多了。</p><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激发刘晓宇的学习动力,妈妈和他一起制定了一个学习目标计划。每完成一个目标,刘晓宇就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比如去一次科技馆,或者买一本他喜欢的书。</p><p class="ql-block">妈妈还设置了一个“学习成果展示墙”,把刘晓宇的读书笔记、手工作品和旅行照片贴在上面。每当有客人来访,妈妈都会自豪地向他们展示刘晓宇的学习成果。刘晓宇看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p><p class="ql-block">妈妈开始尝试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做饭时,她会和刘晓宇讨论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烹饪原理;在整理房间时,她会教刘晓宇如何分类和归纳物品。</p><p class="ql-block">一次,刘晓宇在学校里学习了关于植物的知识,妈妈便带他去花市买了一盆小植物,让他自己照料。刘晓宇每天都会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个小小的实践活动让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晓宇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他开始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乐于与妈妈分享。</p><p class="ql-block">妈妈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她不再焦虑于孩子的学习进度,而是更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成长。她发现,当自己放下焦虑,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时,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p><p class="ql-block">一个周末的下午,妈妈和刘晓宇坐在阅读区,各自安静地看书。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房间增添了一份温暖。妈妈抬起头,看着儿子专注的侧脸,心里充满了欣慰。</p><p class="ql-block">“晓宇,你觉得学习有趣吗?”妈妈轻声问。</p><p class="ql-block">刘晓宇抬起头,笑着回答:“嗯,很有趣。特别是和妈妈一起学习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妈妈笑了,她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刘晓宇妈妈的故事告诉我们,创建学习型家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陪伴的过程。从兴趣切入,以身作则,营造氛围,多元化学习,融入生活,这些都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放下焦虑,与孩子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希望这个故事能对每一位家长有所启发,让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