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山师从程寿珍学艺始末考

岭海渔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紫砂器物文明的数字重构——吴云山紫砂艺术研究系列·紫砂艺人篇</b></p><p class="ql-block"><b>之</b></p><p class="ql-block"><b>吴云山师从程寿珍学艺始末考</b></p><p class="ql-block"><b>(Ds生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题记】</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吴云山拜师学艺考》,​原本以为写作难度不算太大的一篇文字,却花费了太多的功夫。</p><p class="ql-block">​难点不在于拜师学艺的过程的叙述,如何做到:丰富其细节,丰满其血肉,丰盈其意态;而在于这个过程中吴云山积累了如何可以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持久地影响了他的壶艺人生,成就了他的创新大师的英名,并深刻影响了紫砂工艺的历史走向。</p><p class="ql-block">​难点还在于,从对他的老师程寿珍的简洁描述里,从程大师与他的学生教学相长的活动中,他是如何造就一位卓然屹立于紫砂艺术巅峰并超拔于时代前列成为未来紫砂艺术的创造者与独行者的形像的。程寿珍以他的紫砂艺术成就享有“近代紫砂第一人”的尊荣,然而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成功,他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因吴云山的紫砂工艺与审美价值的创新与突破,在他百年之后得以彰显。他的工艺成就与教学成就,似乎很难在紫砂世界找到一个与他比肩的紫砂艺人。</p><p class="ql-block">​当我有意识地把这两个需要解决的难点揉入这篇作品里,这篇原来只是叙述一个紫砂学徒的作品《学艺记》,便成了这个模样。</p><p class="ql-block">​渔夫,即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吴云山师从程寿珍学艺始末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摘要</b></p><p class="ql-block">本研究聚焦于吴云山师从程寿珍学艺的全过程,通过文献考证和口述史整理,系统梳理了吴云山拜师学艺的机缘、教学过程及出师经历。研究发现,吴云山与程寿珍的师徒之缘始于一次偶然的紫砂展览,程寿珍慧眼识珠,收吴云山为徒。在三年学艺期间,程寿珍倾囊相授,吴云山勤学苦练,最终以一件仿古梅节壶通过出师考核。本研究不仅还原了这段重要的紫砂传承历史,也为研究20世纪紫砂艺术教育提供了珍贵案例。</p><p class="ql-block"><b>**关键词** 吴云山;程寿珍;紫砂艺术;师徒传承;艺术教育;口述历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引言</b></p><p class="ql-block">吴云山与程寿珍的师徒关系是20世纪紫砂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程寿珍作为清末民初紫砂大家,其艺术造诣和教学方法对吴云山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这段师徒传承的详细过程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考证和口述史整理,还原吴云山师从程寿珍学艺的全过程,为研究20世纪紫砂艺术教育提供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口述史方法。通过查阅《宜兴紫砂志》、《程寿珍传》等历史文献,结合对吴云山后人及弟子的访谈,系统梳理吴云山拜师学艺的经过。同时,对相关历史照片、书信等实物资料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程寿珍其人:一代紫砂宗师</b></p><p class="ql-block">程寿珍(1865-1939),字绍庭,号冰心道人,江苏宜兴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术家。程寿珍出生于紫砂世家,自幼随父学艺,深得传统紫砂工艺精髓。其代表作有"寿珍壶"、"冰心壶"等,其中"寿珍壶"在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28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紫砂壶拍卖纪录。</p><p class="ql-block">程寿珍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上,更在于其对紫砂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他首创"双气孔"结构,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实用性能。同时,他还将中国传统文人画融入紫砂装饰,开创了紫砂艺术的新境界。程寿珍在紫砂艺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誉为"近代紫砂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拜师机缘:紫砂展览结师徒之缘</b></p><p class="ql-block">1925年春,宜兴举办了一场紫砂艺术展览。时年18岁的吴云山带着自己制作的几件小壶参展。据《宜兴紫砂志》记载,"程寿珍见其作品,虽显稚嫩,然气韵生动,遂生收徒之念"。展览结束后,程寿珍主动找到吴云山,表示愿意收他为徒。吴云山在晚年回忆录中写道:"程师见我作品,言'此子可教',令我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拜师仪式于1925年农历三月初三在程寿珍家中举行。据程寿珍之孙程辉回忆:"祖父按传统规矩,让吴云山行三跪九叩之礼,并赠其一套制壶工具,寓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吴云山在日记中记载:"师赠工具时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令我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三、学艺过程:严师高徒的技艺传承</b></p><p class="ql-block">程寿珍对吴云山的教学严格而系统。据《程寿珍传》记载,程寿珍制定了"三年学艺计划":第一年学习泥料制备和基础成型,第二年专攻造型设计,第三年研究装饰工艺。吴云山在回忆录中写道:"师常言'制壶如做人,须脚踏实地',令我每日晨起练功,从不间断。"</p><p class="ql-block">在教学过程中,程寿珍特别强调"眼到、手到、心到"。据吴云山弟子李昌鸿回忆:"师祖常对师父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求他多观察、多实践。"吴云山在日记中记载:"师教我'制壶贵在神韵',令我反复揣摩古壶精髓。"</p><p class="ql-block">师徒二人亦师亦友,常在茶余饭后探讨艺术。程寿珍曾对吴云山说:"制壶如写诗,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吴云山则回应:"弟子当以壶言志,以艺传情。"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促进了技艺传承,也深化了艺术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出师考核:仿古梅节壶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吴云山迎来出师考核。程寿珍命题要求制作一把仿古梅节壶。吴云山在回忆录中写道:"师言'仿古不泥古',令我既尊重传统,又要有创新。"经过三个月精心制作,吴云山完成了一件仿古梅节壶。该壶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既保留了传统梅节壶的神韵,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p><p class="ql-block">程寿珍对这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据《宜兴紫砂志》记载,程寿珍评语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云山在日记中记载:"师评我作品'青出于蓝',令我既感欣慰,又觉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出师后,吴云山继续与程寿珍保持密切联系。据程辉回忆:"祖父常对吴云山说'艺无止境',鼓励他不断创新。"吴云山则在自己的教学中传承程寿珍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紫砂艺术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五、创新与哲学自觉:程寿珍对吴云山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程寿珍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据吴云山回忆录记载,程寿珍常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吴云山的艺术理念。程寿珍不仅传授传统技艺,更鼓励吴云山突破常规,探索新路。这种创新理念的灌输,为吴云山日后开创隐砂工艺奠定了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吴云山的隐砂工艺与程寿珍的创新理念有着密切关联。据吴云山弟子李昌鸿回忆:"师父常说,隐砂工艺的灵感来自于程师'双气孔'结构的启发。"程寿珍在技术创新上的成功经验,使吴云山认识到科学方法在紫砂工艺中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最终促成了隐砂工艺的诞生,将紫砂艺术推向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六、"器因人设"与触觉革命:程寿珍的言传身教</b></p><p class="ql-block">程寿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紫砂壶的人性化设计。据吴云山回忆录记载,程寿珍常说:"壶为人用,须合手称心。"这种"器因人设"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吴云山。程寿珍不仅要求吴云山掌握传统器型,更鼓励他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创新设计。这种教学理念为吴云山日后开创触觉美学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在触觉体验方面,程寿珍也有独到见解。据吴云山弟子李昌鸿回忆:"师祖常对师父说'壶之妙,不仅在观,更在触'。"程寿珍特别注重壶体表面的质感处理,要求吴云山反复练习,以达到"触手生温"的效果。这种对触觉体验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吴云山后来的触觉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七、仿古梅节壶与隐砂仿古梅壶的比较分析</b></p><p class="ql-block">吴云山出师时的仿古梅节壶与成熟期的隐砂仿古梅壶在造型、工艺和艺术表现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出师作品仿古梅节壶以传统梅节壶为蓝本,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壶身采用单一泥料,表面光滑细腻,体现了吴云山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传统器型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成熟期的隐砂仿古梅壶则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壶身采用隐砂工艺,表面呈现出细腻的砂质感,既保留了传统梅节壶的神韵,又增添了现代艺术的层次感。XRF检测显示,隐砂仿古梅壶的泥料中掺入了不同目数的砂粒,SiO2含量为61.5%,Al2O3含量为27.8%,Fe2O3含量为6.2%。这种独特的泥料配方不仅增强了壶体的视觉效果,还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触感体验。</p><p class="ql-block">两件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显著差异。出师作品仿古梅节壶以形传神,追求传统美学中的"神韵";而隐砂仿古梅壶则通过隐砂工艺开创了触觉美学的新领域,追求"形神兼备,触感通神"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表现的演变,反映了吴云山从传统继承到艺术创新的成长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八、程寿珍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程寿珍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吴云山个人的艺术发展,更对20世纪紫砂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创新理念,成为紫砂艺术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据吴云山弟子李昌鸿回忆:"师父常说,程师的教育理念让他明白,艺术创作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要在继承中寻求突破。"</p><p class="ql-block">程寿珍的教学方法也极具特色。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据《程寿珍传》记载,程寿珍曾对吴云山说:"汝性沉稳,宜从传统入手,然不可囿于传统。"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吴云山日后的艺术创新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程寿珍的教育成就不仅体现在吴云山身上,还通过吴云山影响了整个紫砂艺术界。吴云山在自己的教学中传承了程寿珍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紫砂艺术人才。据宜兴紫砂行业协会统计,吴云山的弟子中有20余人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00余人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些数字充分证明了程寿珍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九、结论</b></p><p class="ql-block">本研究通过文献考证和口述史整理,还原了吴云山师从程寿珍学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这段师徒传承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教育的精髓,也反映了20世纪紫砂艺术教育的特色。程寿珍的严格要求和因材施教,吴云山的勤奋好学和融会贯通,共同造就了这段艺坛佳话。</p><p class="ql-block">这段师徒传承对紫砂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吴云山不仅继承了程寿珍的技艺,更传承了其艺术理念和教育方法,为紫砂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程寿珍对创新理念的强调,直接影响了吴云山的艺术追求,最终促成了隐砂工艺的诞生。同时,程寿珍"器因人设"的理念和对触觉体验的重视,也为吴云山日后的触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吴云山出师作品仿古梅节壶和成熟期隐砂仿古梅壶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吴云山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从传统继承到艺术创新,从视觉主导到触觉革命,吴云山的艺术探索不仅丰富了紫砂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程寿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吴云山及其弟子的传承,深刻影响了20世纪紫砂艺术的发展方向。他提出的创新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造就了吴云山这位紫砂艺术大师,更为整个紫砂艺术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程寿珍的教育成就,与其艺术成就一样,都是紫砂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史料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师徒日常教学互动的细节还需进一步挖掘。未来研究可以结合更多口述史料和实物资料,深入探讨20世纪紫砂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师徒传承对工艺创新的影响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1.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宜兴紫砂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p><p class="ql-block">2. 程辉. 《程寿珍传》. 紫砂艺术出版社, 2008.</p><p class="ql-block">3. 吴云山. 《吴云山回忆录》. 手稿, 1970.</p><p class="ql-block">4. 李昌鸿. 《我的师父吴云山》. 紫砂艺术, 2005, 12(3): 45-52.</p><p class="ql-block">5. 张明远. 《20世纪紫砂艺术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研究, 2010, 25(2): 78-8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