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州(一)

娓娓

<h3>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是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沿海。</h3> <h3>泉州市渔业、港口经济发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h3> <h3>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福集区,是国家文旅部评定的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h3> <h3>入住“一半古城一半海”的惠安崇武西沙湾酒店,入眼即是柔软的细沙,层层翻涌的海浪。这里是国家地理杂志强烈推荐的最美海岸线之一,也是福建的“马尔代夫”。</h3> <h3>来到泉州,大家放慢了脚步,在巷陌、椰林中感受千年海丝的余韵。</h3> <h3>七辆大巴车,350余人,在酒店大厅为我们安排了隆重而丰盛的欢迎晚宴,并为二月份生日的游客赠送了“王者蛋糕”,感谢旅行社和大酒店的领导们,想得太周到了呀!</h3> <h3>泉州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世界级的贸易中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涵盖22处遗址。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h3> <h3>洛阳桥,位于泉州市洛江区,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跨海大桥,也是泉州的地标建筑之一。<br>古桥建于唐朝,是泉州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了解泉州古代建筑和工艺的好去处。</h3> <h3>这座桥历史痕迹十分浓郁,走在桥上还真能深切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和才能。</h3> <h3>洛阳桥,原称“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至1059年太守蔡襄终于建成。<br>大桥通体由巨大的坚硬花岗石砌筑,现存桥长约731米,宽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桥墩45座,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h3> <h3>桥两侧安装栏杆645档,狻猊望柱104根,桥面以300多长条石板铺就,最长者约11米,重达15顿。桥身两侧设置各种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桥南有奉祀洛阳桥建造者蔡襄的“蔡襄祠”,桥北有奉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当时是,蔡襄建桥的指挥所。</h3> <h3>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h3> <h3>当年造桥时首创的“筏型基础”、“浮云架梁”、“养砺固基”等,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h3> <h3>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h3> <h3>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h3> <h3>洛阳桥与赵州桥、广济桥、卢沟桥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h3> <h3>网红蟳埔村<br>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br>蟳埔女勤劳贤惠,常年“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住的是独一无二的“蚵壳厝”(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是民俗文化的宝库,是闽南泉州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建筑。</h3> <h3>海蛎壳修筑的蚵壳厝和蟳埔女奇特的头饰是蟳埔渔村最靓丽的风景线。<br>这里曾是古闽越族的聚居地之一。<br>这里古朴的民风民俗已经刻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