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曾三

洞天友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三(1906—1990),原名曾海云,原益阳县新市渡(今赫山区新市渡镇)人。曾三的“三”字,来源于在家排行第三,也有曾子“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之意。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第二~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长征胜利后,主要在党中央机关从事秘书和机要工作。199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2年,考入长郡,受熊亨瀚国文教员“黄金梦”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4年,与宋希濂创办“雷声社”,认识李维汉等进步人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0年,到上海“福利电器厂”化名康和生学无线电,认识伍云甫、顾顺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4年,参加长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5年,中共七大秘书处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4年,第一任国家档案局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9年,第一任中央档案馆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领导中央档案三次大转移(从延安到刘家曲到西柏坡到北京)。“档案以使用为纲”误导民众“大办档案”被周恩来批评。将芬特改称全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勉——<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堂密室牢房,草地牛棚会场;何谓人生幸福,酸甜苦辣都尝;生于伟大时代,分担天下兴亡;七五蹉跎有愧,应争晚节无伤</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片丹心耀日月,岁月长卷存史影。</span>点着火把练技术,长征过后战西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三的儿子幼云出生于革命战争年代。1927年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曾三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携妻从武汉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不久党组织通知他到苏区去。妻子当时怀着幼云,行动不便,曾三只得只身离沪。到苏区后,曾三曾接到党组织秘密传来的幼云出生后的一张照片,尔后便再无联系。直到在延安,才从一位同志那里得知幼云出生后,妻子奉上级指示,做了朱义才同志的交通员。由于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接连遭受破坏,为安全起见,朱义才把幼云送到河南老家,交母亲抚养。后来,朱义才和幼云生母先后被敌人杀害。朱家悉心保护和抚养着幼云,幼云长大后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朱母也不知道幼云是曾三的儿子。解放后,河南商丘地委的同志把幼云的来历告诉了朱家和幼云。幼云随即赴京,父子相见,抱头痛哭。幼云提出要改姓,回到父亲身边。曾三感慨地说:“你是我的儿子,我是你的父亲,这没错。可保护和养育过你的人都为革命牺牲了,朱家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你抚养成人,你一旦离开,他们会伤心的啊。”曾三念及朱家没有子嗣,为了安慰烈士一家,说服儿子留在了朱家,扎根河南农村。曾三对子女严格要求,对亲属也不例外。1990年3月病重期间,他拉着专程从益阳赴京探望他的侄儿景恒的手说:“我对不起你们,没有给你们办过什么事。”的确,曾三虽然身居要职,但一生从未利用职权,为亲属们工作安排、工作调动之类的事找人打招呼、写条子。他经常告诫亲属:“你们不要对我有什么指望,在外不要打我的牌子,一切要靠自己努力。”解放初期,侄儿景恒从华北人民大学毕业后,本可留在京城工作,可曾三却动员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结果分到了河南商丘,这一去便是几十年。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是曾三的侄子,景恒夫妻俩天各一方,长期分居,直到1976年与人对调回益阳,才得以与家人团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侄女岱林,曾三兄曾海楼之女。曾海楼原为益阳市副市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岱林中专毕业后,受家庭影响未分配工作,一直在街道做临时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海楼得到平反,并被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岱林仍无正式工作。曾海楼夫妇在革命战争年代,冒着风险资助曾三从事革命活动。曾三长年在外,兄嫂照管他的妻儿。妻子病故后,曾海楼夫妇又毅然承担起抚养两个儿子的责任,10多年如一日,直至全国解放。曾三从心底感激兄嫂,敬重兄嫂。1984年春节,曾三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探望对他恩重如山的兄嫂。闲聊中,嫂子提及女儿至今无正式工作,心感忧虑。曾三劝慰道:“这种事我不便去打招呼,放心吧,该解决的总会解决。”曾海楼逝世后,有关部门根据政策规定,终于在1985年底解决了岱林的工作问题。从学校毕业到正式安排工作,其间经历了整整24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更名改籍别双亲,天下兴亡责在身。随党远游十万里,迎来新纪献人民</b>。”益阳市曾三同志档案陈列馆(2016年开馆)墙上悬挂着的这首诗,道出了曾三踏上革命道路的经过。曾三先后参与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从事秘书和机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国家档案局首任局长和中央档案馆首任馆长。与行军打仗不同,曾三所从事的这些工作,更需要严谨细致、埋头苦干的作风。而曾三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尤其是从1945年9月接任中央秘书处处长,到1990年11月因病逝世,曾三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中,成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建国初期,全国的档案工作存在诸多乱象,许多档案工作者不知道什么叫档案,很多单位档案不经批准就随便被销毁。面对这些问题,曾三意识到要做好档案工作、守护好国家历史,首先就要建立统一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曾三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他提出了关于中国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和方针任务的意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档案干部专修班、档案工作刊物和档案科研机构,积极倡导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他还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档案思想和理论,强调档案工作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可以说,目前的全国档案工作组织系统和档案馆网络,就是在曾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形成的。1982年元旦,76岁高龄的曾三赠予中央档案馆同仁诗云:<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也是乡村也是城,远离嘈噪远烟尘,兰台万卷藏书宝,不负攻关有志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有司马迁、班固,今有曾三。这是益阳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曾三和廖六如合编的诉苦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国七届人大二中全会上,毛主席讲话,曾三伏案详细记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三,值得我们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