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惠山脚下的惠山寺

一鳴俊人

现在如果说到无锡的惠山寺,很多人就会想到那里面的大雄宝殿,也是进香的所在。<div>其实,惠山寺远不止这里及旁边的几个殿。</div>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惠山寺估计也名列其中。 惠山寺前身是南朝的“历山草堂”,惠山古称历山。南宋景平元年(423),改草堂为僧舍,称“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改为“慧山寺”,建“大同殿”。以后各朝代屡建屡毁,到清朝时达到寺院全盛时期,康熙乾隆多次到惠山寺。后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2011年10月5日拍摄) 至解放后惠山寺的原建筑古迹尚保留有古华山门、二山门、唐宋石经幢、金刚殿、香花桥和日月池、金莲桥和金莲池、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大同殿、竹炉山房、云起楼等。 这是现在的古华山门,惠山寺的头山门。惠山古称华山,寺称华山精舍,古华山门由此而来。 现在走过古华山门,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广场,也是绣嶂街与秦园街的交会路口。 然而,以前的古华山门不是现在的这个位置,而是现在的广场边缘,也不是一个拱券门而是三个(2007年10月17日拍摄)。<div><br></div> 走过了古华山门,可以看到这两座唐宋石经幢。(2018年4月22日拍摄)<div>经幢是佛门的纪念建筑,右边为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左边是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分别由17块大小不一的圆形湖石组成。<div>原来的古华山门与石经幢靠得很近。现在可以在这里一眼就看到。</div></div> 石经幢后面就是惠山寺的金刚殿。(2007年10月17日拍摄)<div>以前在拱券门上方有匾额“惠山寺”。此匾原为明陈勉所书,原件毁于文革,此为复制品。</div> 陈勉(1381-1453年),字希进,江西宁都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永乐年间进士,为官四十余载,历任监察御史、按察司副使、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现在这寺的匾额换成“锡惠胜境”,上方的“江南第一山”匾额未动。金刚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 <p class="ql-block">金刚殿现在是文物古迹区的检票口。这里有寺院的哼哈二将神像,已是当代修复时重塑。走过的游人很少会注意到,只顾检票通过。</p> <p class="ql-block">过了金刚殿,前面是一条笔直且宽阔的甬道。这条道上与两边有一些古迹。</p> 在这里有一方泉池,名为“日月池”。(2021年11月11日拍摄) 池上架一石桥,名“香花桥”,古色古香、小巧玲珑。<div><br></div> <p class="ql-block">池与桥名来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国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p> 甬道左边,有邹忠公祠。 接着是李忠定公祠。 路边景色怡人。 接着往前去,就是愚公谷。 愚公谷对面,是名声在外的历史名园——寄畅园。 走到这里才是以前的惠山寺二山门,二小一大的拱券门,与原来的古华山门一样的规制。 檐下有“惠山寺”的匾额。此匾应该就是以前挂在金刚殿檐下的那个。 以前这里曾经是挂着“天王殿”的匾额(2008年6月15日拍摄)。<div>其实,现在这二山门不是一道门的结构,就是一个殿。按里面的佛、神布局,也与天王殿一样。</div> 二山门(天王殿)前,右面有双柱牌坊,上书“听松”。可通向二泉书院。 左边则一样的牌坊,上书“观泉”,那里通向天下第二泉。 这里的东南西北通道,对于老无锡是都熟悉的。 二山门已成为天王殿,自然有佛与神像。进殿就见弥勒佛,佛龛反光厉害看不清。四大天王没有玻璃佛龛。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把,职调。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 这是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米伞一面,职雨。 惠山寺的四大金天王在寺院修葺中,也更换了塑像的彩绘图案及色彩。这是2007年8月11日看到的,造型未变。 殿内后背是韦陀菩萨。这里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佛龛制作十分精致,竖柱上盘着金龙,活灵活现。 天王殿的后面三道拱券门。 走出天王殿继续前行。前面就是金莲池与金莲桥。<div>金莲池建于南北朝,池水来自二泉。</div> 金莲池中锦鲤鱼游弋。 金莲桥是市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建于宋,是宋代抗金名相、无锡人李纲修建的,距今800多年。桥为三孔,长10.7米,宽3.04米,略呈弧形。 两端桥台上河桥墩上雕刻着四个鱼首和四个螭吻。 桥面两端华版上,雕刻有宋朝典型的“牡丹花叶和男女儿童”图案。 走过金莲桥,前面是御碑亭。这是一座巍峨庄严的重檐方亭建筑。亭子四壁开了12个圆洞,表示四通八达,在六个时辰内,“阳光普照”,是为恭维乾隆皇帝。 亭中立乾隆诗碑,碑高3.4米,宽1.1米,厚0.3米,重达8吨多,碑首有“宸翰”字样。 <div>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到无锡,每次都为惠山寺写了诗章。地方官将其中四次所写的惠山景物诗篇,刻于碑上,成为清代文物。</div><div>可惜原碑在文革中被推倒、砸碎。1979年经艰难恢复重刻,1982年落成。</div> 并请书法家舒同题写匾额“御碑亭”。 御碑的东南西北四个面,分别刻着1751、1757、1762、1780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惠山寺时御书诗篇。 走过御碑亭,前面一个高出的平台。一棵古银杏是惠山寺的一宝。 这棵古银杏树是雄株,树径1.91米,树高21米。相传明代洪武初年,惠山寺僧普真(字性海),从五里街山门到大同殿,共种了18棵银杏树,象征佛门十八罗汉,如今仅存这一棵,树龄已630余年,瘢瘿累累,孤傲挺拔,浓荫蔽日。(2024年6月26日拍摄)。 古银杏粗壮的主干及入土前的根部。 1980年在殿前台阶左边基座上立“古银杏”石碑。 台阶右边基座有石碑“烦察印观”,落款“涵初书”。 在古银杏旁边,一座六角亭也是惠山寺的著名景点,亭中一块天然大石,称为“听松石床”。 此石长2米,宽0.87米,高0.56米,呈褐色,表面平坦,一侧翘起如枕,宛如卧榻。唐朝时,惠山寺有两株六朝古松,石床即可供人坐卧,又可静听松涛。当时李阳冰偕同无锡县丞游惠山,见此石,即写下篆体“听松”二字,在大石枕处侧面刻着。 至元朝惠山寺大雄宝殿被毁,古松也不复存在。听松石几经转辗,最后“落户”在古银杏旁。 清道光十五年,筑亭护石。亭后毁,1955年重修亭子。(2007年9月22日拍摄) 1984年冯其庸(1924-2017,无锡前洲人)为“听松亭”书匾。 听松石后面的石碑,有落款“道光十五年□乙未年仲秋”等。 抗日战争时期,阿炳以挺拔的青松颂扬民族气节,写出琵琶曲《听松》,鼓舞民众爱国抗日。 惠山寺没有正规的钟鼓楼,在古银杏旁边的高台上建了一座钟亭,不是晨钟暮鼓,却供游人祈福撞钟。 古银杏斜挡在后面的院子前,有台阶可上,这里就是大同殿的门楼。 大同殿原为惠山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据《锡山景物略》载:“大同,梁名;大雄,今额也,”因此大同殿是惠山寺的主体建筑。1983年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大同殿毁于战火。 走过大同殿门楼,再回头看,门楼的内侧有“入三摩地”,是用木板雕刻的。 <p class="ql-block">两侧的砖雕是古代战争的武打场面。</p> 走过大同殿门楼,前面就是惠山寺的大雄宝殿。 惠山寺的大雄宝殿是在2004年修复建造的。<div>惠山寺在2002年开始重修,并在2004年4月26日完成了全部工程。</div> 现在的大雄宝殿庄严肃穆,居士香客捐的匾额高挂檐下。 大殿内传来阵阵悠扬的诵经声,就站在殿门外听听看看。 殿内的一副楹联“九龙云联吉光开佛相,二泉玉泻禅味得真知”。 大雄宝殿前香火缭绕,众多敬香祈福者。 大雄宝殿后面,又是一个高台处,有昭忠祠。<div><br></div> 台阶上去,旁边有石碑,刻着“清祠堂建筑”,详细说明了这座古建筑的历史。 这是太平天国战火后,同治三年(1864),李鸿章在惠山寺废墟上建的,为祭祀与太平军作战丧生的淮军军官。辛亥革命后,撤去昭忠祠牌位,建国后复名大同殿。<br>1958年至1986年,曾为无锡市博物馆馆址。<br> 近期修葺后仍恢复“昭忠祠”名称。这是恢复的李鸿章所书匾额。 在台阶的旁边,新竖立的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镇祠堂(淮湘昭忠祠)》。这意味着昭忠祠列入惠山古镇的祠堂群。 再上台阶走过门楼,一个长院子,迎面是祠堂的一进厅堂。 内部还空荡荡的,仅正面上方有匾额“人杰地灵”。后墙有石碑两通。 两侧墙上挂着一些无锡历代名人画像及介绍,如邵宝等。1988年曾经在这祠堂设“无锡大观”,偶无锡历史名人馆和江南民俗游览展区。 穿过一进到后面,在台阶上看到一进的后面门楼。 砖雕门楼比较精致,中间有匾额“名山柤梪”。 还是随着惠山山势而上升的台阶,上面就是祠堂的二进。按从前祠堂的格局,这里应该是享堂,即供奉所祭祀者的牌位。 现在室内也是空荡荡的,上方有匾额“崇德堂”。并有一副楹联“家乡秀土多俊杰彰前所以勖后,历史长河几沧桑鉴古而能腾今”。崇德堂以后作为展厅还是很宽敞的。 崇德堂三个字是临书苏轼的字体。 <p class="ql-block">昭忠祠的前后两进中间,是个狭长的院子,左右都有月洞门。</p> 走进月洞门里,也是一个院子,左边的屋子是享堂的厢房。正面有一座四方亭,亭中竖立着一块石碑。 石碑碑文的第一列的文字是“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内阁奉”,落款隐约看出有“李鸿章恭录勒石”。这是“同治三年内阁奉上谕李鸿章奏请建立昭忠祠文”。 昭忠祠与大雄宝殿之间的一侧,有一道门,可以通向云起楼。 穿过门,就可见墙上有这样的石碑“华中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旧址 1949年4月——1950年5月”,有落款“无锡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一九九九年四月立”。 上云起楼的坡路。 云起楼建筑群,最早是惠山寺的僧房。在清康熙年间曾改建为迎接康熙南巡用。乾隆十六年(1751)设“皇亭”。<div>日前上去,已有告示为申遗而关闭。</div> <p class="ql-block">惠山寺的历史建筑,还有是这竹炉山房。其位置就在云起楼通向天下第二泉的过道上。此匾是1979年李苦禅所书。</p> <p class="ql-block">竹炉山房,原来是惠山寺的弥陀殿。其名称起源于明代竹炉煮茶的轶事。</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盂,用以煮茶,招待朱元璋。朱元璋品尝后,觉得甘芳可口,别有风味。就问:这是什么茶?性海答:是惠山上的雨前茶。再问:用的什么水?答:是天下第二泉的水。又问:是怎样煮的?答:是用三截竹子搭的炉,三片竹叶煮沸水。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乙未年(1595),无锡人邹迪光将惠山寺弥陀殿改为“竹炉山房”。现在的竹炉山房是清光绪年间的建筑,硬山式卷棚轩廊。</p> 两柱一副楹联“削竹编炉 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 久为衲子珍藏”。 现在这里是“乾隆御书诗碑展示室”。 竹炉山房是乾隆御书诗碑集中最多处,有五方诗碑诗十一首。 竹炉山房有幽静的庭院,布置假山花木。后有主厅“雨秋堂”。 雨秋堂在光绪末年改制如今式样。 堂名来自王绂[fú ]的“气蒸阳羡三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匾额1980年由张辛稼书写。 张辛稼(1909-1991),吴门画坛一代宗师。 堂内装饰三架楠木落地飞罩,镂雕双龙戏珠图案,十分名贵。柱上楹联“冰雪清姿 岂受缁尘点污,岁寒贞节 何妨劫火焚烧”。 堂上挂匾“顿还旧观”为乾隆手书。 <p class="ql-block">后壁上,中间是王绂的碑刻竹林画。</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复建后,在大雄宝殿西面,新建一些新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五观堂。</p> <p class="ql-block">西竺留痕,上面是个高台。</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是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在惠山寺一圈走下来,大悲殿旁边有新设的休憩处。坐一会,看看上上下下的香客游人,回想惠山寺的千年变迁,感叹人间沧桑多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