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六)漫步悉尼

心荷

&nbsp; &nbsp; &nbsp; &nbsp;2025年1月中旬,我和儿子在悉尼玩了五天,除了在城外玩了两天,另外三天基本都在悉尼歌剧院附近溜达。&nbsp; &nbsp; &nbsp; &nbsp; 1月13日,我们刚到悉尼的那天,只逛了皇家植物园靠近悉尼歌剧院的一小部分。1月16日,我们参观了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后,时间还早,就又到皇家植物园逛了一次,主要是为了看看麦考瑞夫人角。 &nbsp; &nbsp; &nbsp; 皇家植物园绿草如茵,大树繁茂。 &nbsp; &nbsp; &nbsp; &nbsp; 我和儿子进了公园,沿着这条以麦考瑞夫人命名的路走了近半个小时,道路的尽头就是麦考瑞夫人角。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在《漫步海德公园》一文中,我提到被尊称为“澳大利亚之父”的拉克伦・麦考瑞,他1810年至1821年间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第五任总督。<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麦考瑞任职期间,经常因各种公务外出。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常常走到一个叫“尤荣”的半岛尽头,坐在海边的巨石上,翘首期盼丈夫平安归来。于是后来工匠们在海角的岩石上凿出了一个座椅,方便麦考瑞夫人在这里等候她的丈夫。麦考瑞夫人长走的那条路以她的名字命名,这个岬角也被称作麦考瑞夫人角,反而是它原来的名字“尤荣”逐渐被人们淡忘了。</div>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小路的左侧是巨大的岩石,右侧是一棵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岩石上简单地凿出座椅的形状,座椅上方的岩石上雕刻着:“这条环绕政府领地内部的道路,被总督命名为麦考瑞夫人路,因其最初由麦考瑞夫人规划,全长 3 英里 377 码,于 1816 年 6 月 13 日最终竣工。” &nbsp; &nbsp; &nbsp; &nbsp;麦考瑞夫人角与悉尼歌剧院只相隔一道狭窄的海湾,是欣赏与拍摄悉尼歌剧院和悉尼海港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明信片都是从这个角度取景的。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个树立的牌子上有一百多年前麦考瑞夫人角的照片,也有这个景点简单的介绍。&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麦考瑞夫人角绿草成茵,草地上参天古木高大粗壮,树荫下整齐地排列着供人休息的深红色木制长椅,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儿子给我在这里拍了一张照。我身后的草坪上还坐着三位穿着橘色袈裟的僧人。&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从麦考瑞夫人角继续向前走,大树的后面,悉尼海港大桥若隐若现。 &nbsp; &nbsp; &nbsp; &nbsp; 继续前行,悉尼两座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又同框了,可惜当天天公不作美,阴云笼罩。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海湾边巨大的岩石成了海鸟们休息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植物园可以看到远处悉尼市中心高楼林立的天际线。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皇家植物园里植物种类多样,鲜花盛开,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公园的喷水池旁聚集了不少小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植物园里用金属材质做成的花朵造型新颖别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也很协调。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枝叶繁茂的大树与翠绿的草坪是英式花园最大的特色。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凌霄花喜欢攀援,生命力很顽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粉嫩的长春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更加俏丽动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高大的朱槿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花墙。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花坛里的黄花美人蕉为阴沉的天气增加了一抹亮色。 &nbsp; &nbsp; &nbsp; &nbsp;从皇家植物园走出来,经过了热闹的环形码头,走过了酒吧林立的岩石区,我们准备去爬一下海港大桥。穿过了窄窄的小巷,攀爬了很多级台阶后,我们来到了海港大桥的一个桥墩下,很幸运的是,这里有一部电梯,可以直达大桥上。 &nbsp; &nbsp; &nbsp; &nbsp; 终于走上了这座建于1932年的海港大桥。 &nbsp; &nbsp; &nbsp; &nbsp;大桥最初设计有 6 条车道,还有 2 条电车线和 2 条铁路线。后来,2 条电车线被改造成 2 条机动车道,形成了现在的 8 车道布局。此外,大桥还设有 1 条自行车道及 1 条人行道,我们走在雄伟的大桥上,尽情观赏悉尼港的美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当年建造悉尼海港大桥使用了超过五万吨钢材,这些钢材主要来自英国,如今这些钢材依然为大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从大桥的南端一直步行到北端,悉尼歌剧院就在我们的右侧,我一边走一边拍,拍了不同角度下的歌剧院,和繁忙的悉尼港。&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从海港大桥上俯瞰悉尼歌剧院,它宛如一组扬帆起航的洁白风帆,&nbsp;每一片 “贝壳” 都似承载着悉尼人的梦想,诉说着人类无尽的创造力与对美的极致追求。 &nbsp; &nbsp; &nbsp; &nbsp; 远观环形码头,这里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还有一艘豪华的邮轮。 &nbsp; &nbsp; &nbsp; &nbsp;从海港大桥俯瞰,悉尼歌剧院与悉尼港的自然风光完美交融,恰似一幅天然的画卷。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往来的船只让这美丽的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感觉。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走到大桥的北端,再看歌剧院,又看到了它面向海湾的一面。 &nbsp; &nbsp; &nbsp; &nbsp; 不管从哪个角度欣赏,这座建筑的美始终令人赞叹。 &nbsp; &nbsp; &nbsp; &nbsp; 悉尼歌剧院对面的北悉尼区,分布着不少建筑,想必这些建筑里的人们天天看着悉尼歌剧院,也是一种享受吧。 &nbsp; &nbsp; &nbsp; &nbsp; 从大桥上可以远远地看到悉尼港的丹尼森堡,它是1841年建成的一座防御性堡垒,是澳大利亚唯一的一座圆形石塔堡垒,也是大英帝国建造的最后一座此类塔楼。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一直走到大桥北头的桥墩外,在桥上走了大约一公里,这里也有一部电梯,可以下到桥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海港大桥的电梯旁,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教堂,虽然不大,却很有特色。我们当天已经走了一万多步,实在走不动了,就从桥下的火车站乘车,回到了位于市中心的酒店。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在悉尼歌剧院的外围已经看了好几遍,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本来想看一场歌剧院的演出,但却没有买到合适的票,于是就只买了两张参观歌剧院的票。<div>&nbsp; &nbsp; &nbsp; &nbsp; 1月17日上午,我和儿子再一次来到悉尼歌剧院,这一次,要进到内部参观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的参观票是带中文讲解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口齿伶俐的华人女导游带着我们一行大约二十个人一起参观。在剧院内部参观,只能在指定的位置拍照,其他地方不能随便拍。&nbsp;</div>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进入歌剧院内部必须经过的底层大厅。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进入歌剧院后的第一个大厅,有着标志性的三角形大窗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屋顶的条状结构。 &nbsp; &nbsp; &nbsp; &nbsp;这座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从 1957 年设计方案选定到 1973 年建成,设计初稿经历了多次修改,仅屋顶结构设计就有较大改动。在 1957 - 1963 年期间,设计团队至少对屋顶的形式进行了 12 次迭代,尝试了抛物线、圆形肋和椭球体等多种方案,最终才确定将所有 “贝壳” 设计为球体的一部分这一方案。<br>&nbsp; &nbsp; &nbsp;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成本超支、政府换届等原因,歌剧院的设计者约恩・伍重于 1966 年辞职,后续由其他建筑师接手完成剩余工程,这期间也对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和修改。歌剧院建成后,设计师本人却再也没有到过歌剧院,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种三角形的结构在歌剧院的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使用。<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歌剧院的一处观众休息区域,地上铺着紫色的地毯,这个区域的窗外可以看到悉尼港的风景。 &nbsp; &nbsp; &nbsp; &nbsp; 悉尼歌剧院有多个演出大厅,不同演出大厅的观众席设计在细节上有差异,但都注重声学效果和观众的观看体验。我们进到最大的演出大厅,导游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大厅内部的设计特点,让我们感受了里面的声音效果。歌剧院里面很大,台阶也很多,参观的行程安排得很充实。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从歌剧院里可以看到远处的海港大桥。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从悉尼歌剧院出来,我们又坐车到达令港转了一圈。作为悉尼最著名的地标之一,达令港不仅是旅游和购物中心,也是举行重大会议和庆典的场所,每晚灯火璀璨,代表着悉尼的繁华与夜生活最高水准。&nbsp;<br> &nbsp; &nbsp; &nbsp; &nbsp; 达令港周围餐厅、酒吧林立,白鹮也在街上随意溜达,与人们和平相处。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港口的绿地花园中有一个很大的儿童乐园,因为下雨,来玩的小朋友不太多。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达令港集中了多个文化场馆,如悉尼水族馆、国家海洋博物馆、动力博物馆等,可惜我们那天下午要去悉尼机场,没有机会逛众多的博物馆了。 &nbsp; &nbsp; &nbsp; &nbsp; 港口边高楼林立,每当重要节日,这里都会举行烟火表演。 &nbsp; &nbsp; &nbsp; &nbsp; 港口边的W酒店往往成为人们来达令港观赏烟火的最佳背景。 &nbsp; &nbsp; &nbsp; &nbsp; 儿子给我以W酒店为背景,也拍了一张打卡照,我们就跟达令港说再见了。 &nbsp; &nbsp; &nbsp; &nbsp; 在悉尼的五天,我和儿子游览了城外的蓝山、沃森湾、邦迪海滩,其余的时间都在城里溜达。在悉尼歌剧院附近溜达的次数最多,从不同角度给歌剧院拍了很多照片。<div>&nbsp; &nbsp; &nbsp; &nbsp; 漫步悉尼街头,多元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街头巷尾汇聚着各国美食,不同肤色的人们和谐共处。丰富的艺术展览,更彰显出这座城市蓬勃的文化活力。</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接下来,我们将告别悉尼,前往澳大利亚另一座大城市——墨尔本,探寻那里的独特风景。</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谢谢赏读!<br>&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