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戏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由于中国古典戏剧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武术、杂技、说唱、滑稽等多种艺术元素,所以在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上远比印度梵剧和希腊悲喜剧更加悠久、更加深厚、更加丰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舞蹈来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尚书•舜典》中“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就反映了原始部落人们狩猎归来装扮成兽形用舞蹈来祈福酬神的活动情景,这种模仿式的歌舞在表演中已经有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为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周时期,祭祀神灵是国家和民间的重要活动,这种祭祀神灵的傩舞在发展中丰富了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形成了最原始的傩戏。</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歌舞已经从“娱神”走向“娱人”,不仅有用于宫廷演奏的雅乐,以郑卫之声为代表的民间散乐更受到劳苦大众的欢迎,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由艺人操控木偶表演的“傀儡戏”,在表演形式上已经初步具备了戏剧的雏形,《列子·汤问》中就描述了周穆王时期名叫偃师的工匠制作木偶模仿真人歌舞的事情;汉代时出现了集吞刀、吐火、杂技、幻术、滑稽、音乐、演唱、舞蹈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百戏”,在艺术表演形式上已经相当丰富,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战乱造就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使得南北交融、歌舞兼具的小戏从“百戏”中脱颖而出,这种有故事情节、角色扮演、歌舞兼具、丝竹管弦伴奏的戏剧在形式上已经相当接近于后世的戏剧。但戏剧真正意义上的成熟还依赖于唐明皇的大力推动,这位风流皇帝酷爱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不仅请来饱学之士为伶人们撰写剧本、编排剧目,还请专人在皇宫禁苑的梨园里为艺伶们排练戏曲歌舞,凡是在此学习过的伶人都自称“梨园弟子”,后来“梨园”也成为戏剧舞台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 宋金时期,勾栏瓦肆为戏剧的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出现了众多的职业剧团和一大批技艺超群的戏剧演员,从官府到民间的热捧也推动了戏剧的发展繁荣。元代一度取消了科举制度,大量满腹经纶的文人求仕无门转而投入杂剧的创作,涌现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戏剧大师,推动着戏剧艺术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戏剧演出主要以南曲为主,多种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有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等“四大腔”,其中昆曲在戏剧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南词叙录》中说:“昆腔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有“雅部”的美称。与此同时,京腔、秦腔、同州梆子、蒲州梆子、二黄调等一批地方戏曲声腔也受到民间的广泛欢迎,被称作“花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戏剧舞台上“花雅之争”的局面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戏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徽商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徽商的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形成了集团化的商业群体。这些徽州籍的商贾普遍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于戏剧也有着很高的鉴赏水平,大量的徽商为了满足自己对戏剧的爱好开始蓄养家班或者出资投资戏曲班社,使得“天下时尚,徽池雅调”。以徽调为主的戏班云集徽州、安庆、扬州、苏州等地,并随着徽商的商业版图迅速走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剧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岁寿辰,各地官员竞相献礼以示忠诚,由于乾隆对江南戏剧颇为欣赏,于是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调戏班,由著名旦角演员高朗亭率队进京祝寿演出。皇帝取普天同庆、与民同乐之意,从天安门一直向西到高梁桥,沿途每三里五里便搭个戏棚,前来祝寿的外地戏班在这里演出,无数老百姓都来到戏棚前看戏。“三庆班”演出的剧目以其高超的演出水平、浓郁的生活气息赢得了“京都第一”的美誉。此后又有十余家徽调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这些戏班逐步合并成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以丰富的剧目、生动的表演在北京大放异彩,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和达官贵人的追捧,“徽班进京”也被公认为是京剧形成的前奏和肇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庆至道光年间,来自湖北武汉的汉调演员纷纷进京投身于名声正盛的徽班,徽汉两个剧种演员长期同台演出艺术风格逐渐融为一炉。“徽汉合流”不仅丰富了徽班的表演形式又借鉴吸收了昆腔、京腔、秦腔、罗罗腔、柳枝腔、梆子腔以及民间小调等多种艺术精华,由最初的“诸调杂陈”演化成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腔调的演唱风格,对白上也将晦涩难懂的方言变成了标准的“京腔京调”,几十年的融合创新中,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正式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咸丰初年,三庆班的程长庚、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等第一代京剧演员崛起,他们博采众长,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不同艺术流派。如程长庚唱腔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表演庄重沉稳,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张二奎嗓音宽厚洪亮,唱腔质朴明快,擅长王帽戏和武生戏,有“奎派”的美称;余三胜将汉调融入京剧,唱腔婉转流畅,嗓音醇厚优美,尤其擅用“花腔”,富于创造性,创造了新的京剧皮黄声腔。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等“京剧三鼎甲”以及初代京剧演员的艺术实践,确立了京剧的基本表演规范和艺术风格,标志着京剧的艺术特色正式形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艺术逐渐走向成熟,这个时期呈现出名家荟萃、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盛景,带动着京剧艺术走向繁荣。当时名冠一时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有“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武生泰斗”杨小楼等,大量京剧经典剧目也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锁麟囊》、《四郎探母》、《定军山》、《空城计》等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谭鑫培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片段,不仅是公认的京剧艺术经典,也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被誉为国产电影的发端。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赴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拉开了京剧艺术向海外传播的序幕。1930年,梅兰芳率团远赴美国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每到一地皆引起轰动。美国《世界报》、《时代》杂志、《太阳报》等媒体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国际上也公认京剧为中国的国剧。</p> <p class="ql-block"> 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上接盛唐歌舞、宋代诸宫调、元代杂剧、明代传奇等戏剧传统;融合演唱、舞蹈、对白、武术、杂技、滑稽等多种表演元素;借鉴吸收昆曲、徽调、汉调、秦腔、民间曲调等多种戏剧艺术精华;集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服装道具等各种美感于一身,可以说,京剧诞生、发展、繁荣、鼎盛就是对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过程,问世虽然只有短短的200多年,却积淀了五千年的深厚底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世界舞台艺术中的璀璨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