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明城墙南侧一带遍种梅花,有50多个品种、1000余株,涵盖了朱砂、宫粉、玉蝶、绿萼等11个品种群,是京城内梅花品系最多、品种最全的赏梅经典胜地。</p> 古城墙恰好挡住北边的寒风侵袭,灰黑色的城砖又有良好的吸热性能,形成了相对温暖的小气候,使得这里的梅林2月中旬花苞就缀满了枝头,像极了一树树晶莹多彩的珊瑚。 “梅破知春近。”到2月下旬,陆续有梅花悄然绽放、破蕊吐香,为北京城率先带来了春天的色彩和气息,游客纷至沓来。<br> 2月22日,以“建设花园城市,共享‘梅’好生活”为主题的第18届梅文化节拉开序幕,重点打造了“古垣新春”“梅园锦绣”“西岭香远”三处赏梅点位,分别位于公园东侧角楼、中部甬路广场以及公园最西侧的劳模广场。 至3月中旬,随着婀娜的玉蝶梅、清雅的绿萼梅、艳丽的宫粉梅、多彩的跳枝梅……逞奇斗艳,乱花迷眼,暗香扑鼻,一时人如潮涌,倾城看花,盛况空前!我也有了“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感觉,奢望在每一株梅前都打个卡、拍张照。 梅花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她以凌寒而开、色泽清丽、香气幽雅、铁骨冰心等生物特性,被视为报春花、吉祥花,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文化意象,她有“元亨利贞”四德和“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五福。 因而,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中国文人最深邃的生命哲思,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精神密码。宋元时代即确立了其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历代文人墨客以梅花为题材创作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表达对梅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和风流韵事。 “只因误适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被誉为“梅妻鹤子”的孤山隐士林逋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孤傲与文人的清高完美融合,成为千古梅花诗的压卷之作。 元代画家王冕在九里山植梅千株,自号“梅花屋主”。他的《墨梅图》以淡墨点染,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将艺术家的精神追求与梅的自然属性完美统一,达至物我两忘的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终极审美境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清真。”托物言志,表达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梅花升华为超越世俗的精神符号。 而毛泽东一反陆游词义,“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将传统文人的孤芳自赏转化为革命者的集体主义情怀,真是神来之笔。龚自珍的名篇《病梅馆记》托梅议政,控诉封建专制对人才的压抑、摧残和扼杀,不谛为一篇思想解放的战斗檄文,立意不凡,读来畅快无比。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恐怕是师长们引用得最频繁的一句诗了,每每用于激励孩子勤学苦读、发愤图强。<br> 周邦彦的《丑奴儿·大石梅花》“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零落池塘。分付余妍与寿阳。”巧妙用到了梅花妆的有趣典故。 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在含章殿外的梅树下休息,恰巧有一朵梅花落在额头上,宫女们看到后都觉得美丽非凡,竞相模仿,在额头贴上梅花形的黄色绢片或金粉、金箔,这种“落梅妆”很快便流行起来,直到宋代仍盛行不衰。 我们熟知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对这一时尚的描述,故黄花闺女成为未婚少女的代名词。寿阳公主也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中国近代海军之父、号称晚清“极品男人”的彭玉麟,因痴情于一位芳名为梅姑的女子,为她写下诗句“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十万枝”“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当蹇修”,作印语“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并画了一万多幅梅花,每幅画必盖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他的墨梅与郑板桥的墨竹并称清代画坛双绝。 王闿运给他写的挽联精彩而贴切,“诗酒自名家,更勋业灿然,长增画苑梅花价;楼船欲渡海,叹英雄老矣,忍说江南血战功。”这位“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无欲而刚的雪帅,偏偏爱梅重情、柔情万种,怎不令世人景行仰止。 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曲《红梅赞》,以梅花的高洁形容革命烈士的信仰和操守,“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歌词洗练铿锵,曲调婉转高亢,简直浑然天成!成就了歌曲的艺术魅力和恒久的生命力。 <p class="ql-block"> 古城著梅花,傲然相辉映。数里香雪海,情牵市民心!当我们驻足梅前,探赏的不仅是自然造化的神奇,更是文明基因的密码。那沧桑中的伟岸、华彩里的嶙峋,不正是华夏民族崇德向善、坚韧不拔、蓬勃前行的精神写照么?</p> <p class="ql-block"> 又忽然想到那个也曾极力主张保护古城,中央大学建筑系高才生、二战缅甸远征军英语译员、清华建筑系规划教研组组长,梁林的得力助手程应铨,若能有一点世故与明哲保身,就不至于因遭到背叛与诬陷,妻离子散,愤而投湖。他的前程与成就,与其好友和老同学吴良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改革先锋)也许不遑多让。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梅花的傲骨幽香,质本洁来还洁去,与那士人风骨一样,万古留芳!</p> <p class="ql-block"> 2025.3.12记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