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节福建泉州行之十五—惠安洛阳桥

洋溢

在惠安的最后一站去了洛阳桥,实际上这座古桥位于泉州市洛江区与惠安交界处,叫泉州洛阳桥更准确些。前面去过的安平桥亦是如此,它同属于石狮市和南安市。相比安平桥“天下第一桥”的称号,洛阳桥的“海内第一桥”称号似乎更低些,但洛阳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应该更具特色。这两座古桥虽同为泉州境内的跨海梁式石桥,但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并于嘉祐四年(1059年)完成,而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竣工。洛阳桥的历史比安平桥早了近百年。不过来到了泉州,只要有时间两座古桥都值得一去。<br> 据介绍,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其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洛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清道光郡守沈汝瀚书石匾“海内第一桥”。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有附属文物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庙、义波祠、蔡襄祠、四尊石将军、六座石塔、二十六方石碑和“万安桥”、“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闽南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是来自中原河洛一代,说河洛话,穿中原衣,自称河洛郎。中原移民有“地(名)随人走”的风俗习惯,迁徙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与“洛河”、“洛阳”有关的建筑名、地名,洛阳桥名概由此而来。<div>  惠安小岞风车岛到洛阳桥虽然只有44公里,却是从惠安县的最东边来到了最西边。我们是从惠安洛阳镇方向去洛阳桥,在接近洛阳桥位置,便有工作人员引导将汽车驶入停车场。停好车便朝着洛阳桥方向走去,首先要经过洛阳街,洛阳街是旅客南来北往的海上交通要道,在过去这条街有很多商铺。由于到达洛阳街时间比较晚,我们急匆匆穿街而过,没有停住脚步在这里闲逛,只是中间到昭惠庙看了看,据介绍昭惠庙比洛阳桥的历史还久远,相传昭惠庙,原名镇海庵,始建于唐朝初期,距今大约1300年,而洛阳桥建成近1000年,故有“未有洛阳桥,先有昭惠庙”之说。昭惠庙占地4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山门、过亭、大殿。大殿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山门设中门和左右偏门,单檐歇门式屋顶,庙额“昭惠庙”三字为清光绪年间的状元吴鲁题写。<br></div> 在洛阳桥前面还有一条小河,看地图也叫洛阳江,是500米外的洛阳水闸从从洛阳江分流出来的,洛阳江是泉州仅次于晋江的第二大河流,由此东流汇入泉州湾。这里在举办“顺意四季,襄遇洛阳桥”春节文化民俗活动,江城路上主要是宋元市集,昭扬路这边是非遗演出、古风摇滚音乐节等。 桥头立有洛阳桥建造者蔡襄的雕像,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 。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所到之处皆有政绩。蔡襄擅长书法,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下午桥上的游客仍然较多,桥头立有两座石塔,过了石塔,就踏上了洛阳桥。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时任北宋泉州太守的蔡襄主持建桥工程,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在桥头有两尊古代武士石像,这是守护洛阳桥的两尊石将军。在洛阳桥的南北两端各有2尊圆雕将军石像。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与像在湖中的安平桥比较,横跨洛阳江入海口的洛阳桥更像大海之中,桥两边是成片的红树林和几艘小船。一眼望去红树林绵延不绝,仿佛没有尽头,这里的红树林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连片乡土树种人工红树林。 洛阳桥桥面4米多宽,长长的石条竖铺一段又横铺一段。前行不远,桥边建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是“月光菩萨塔”。月光菩萨塔为宝箧印经式塔,高3.5米,双层须弥座,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 洛阳桥不是很长,一会儿就来到中洲,这是一个小岛,也叫中亭。一眼望去中洲上面有古榕树、红厝房,石塔和一此巨石,其中一块巨石上有“万安桥”三个红色大字。在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故洛阳桥原名为万安桥。 走到中洲上看洛阳桥,发现海水正在退去,尖尖的桥墩正慢慢露出水面。洛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为世界遗产中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据介绍,宋朝时泉州港内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熙来攘往,可位于泉州城西北20里处的交通要冲万安渡却“水阔五里,上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每年在这里因沉舟而死难者无数,商旅“往来畏其险”。没有安全通行保障的万安渡,已经成了泉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起,泉州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万安渡上筹建洛阳桥,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中建造几个石墩,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但常被风浪冲垮。后来泉州人卢锡、王实、僧义波等又“倡为石桥”,不过这几次修桥都无果而终。 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在宋代建造洛阳桥时充分借助了中洲这座天然的小岛,由于桥的跨度被自然分割为两段,极大地方便了大桥的建造,也增强了桥的稳定性。这里也成为了过桥时的停歇点,历代都在上面建造一些人文景观。 在中洲上有一些碑刻,的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立的"万安祝"、"亘海长虹",明嘉靖年间《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明万分年间《重修万安桥碑记》,民国时期《重修洛阳桥碑记》等,不少碑刻是记载洛阳桥在宋代始建后,在宋、明、清、民国(12-20世纪)历代进行修缮的历史,这些碑刻的记载是古桥真实性的重要佐证。 从中洲前行不远就来到了洛阳桥另一头。同样在桥头有两座石塔。一座为十方塔十方塔为楼阁式,棱形三层,每层都有石檐,塔上刻着“十方三世一切佛”梵文及佛像。一座为五轮塔,双层须弥座。一层六边,素面无饰;二层西瓜椭圆形,上下为仰覆莲花瓣,束腰为金瓜形态,两座石塔都是原汁原味的宋代石塔, 海水慢慢退去,桥边的红树林也露出了下方的泥土。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突出特征是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 过桥后来到了洛江区桥南街,这边桥头坐着几位忙碌地妇女,身前摊位上摆着几盒剥去外壳的牡蛎肉。当年建造洛阳桥时,为了巩固桥基,古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海蛎,巧妙地利用海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石桥建成后沿江两岸遍殖海蛎,因此地为淡、咸水交汇处,所产海蛎又较其它地方更加肥大鲜美,变成了当地居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走上桥南古街,前行数十米,便来到了泉州侨批馆洛江分馆,据介绍洛江侨批馆是首个集合世界记忆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三世遗”元素的侨批展览展示平台,只是游客太多,在门口看看没进去,旁边还有红楼等闽南古厝。 过来有刘氏家庙。家庙始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家庙前石埕照壁上嵌有石刻“名谏清卿”四字,据系明熹宗赐匾所刻。刘氏家庙为完整石木结构“三开间”古建筑,门楣之上,有“刘氏家庙”四个镏金大字,底下另有“世承天宠”四字,系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手书真迹。大门两厢门廊下木雕人物、石刻花鸟,惟妙惟肖,具明代雕刻风格。 在距离古桥约300米的位置,暗红色围墙里面是蔡襄祠。院门上有“忠惠蔡公祠”四字,但大门紧闭。这是洛阳桥的建造者蔡襄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1119—1125年(北宋宣和年间),历代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1875年(清光绪元年)重修后的建筑,呈现清代建筑风格。 很快就走到了古街尽头,然后转身返回。桥南古街不是很长,大概五百多米,街道两边保留了不少的闽南古厝和宗祠寺庙,桥南古街衔接泉州古城与洛阳桥,自宋元以来便是泉州港货物北上的集散点和重要通道,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桥南街是桥南村的主干道,村子是因洛阳桥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渔业型村庄,可追溯的历史至少已有六百多年。村中至今还保留了一此传统建筑,包括17-19世纪清代特征的木构建筑、20世纪初期中西结合风格的骑楼建筑,以及20世纪中期的石构建筑等。 从桥南古街走进巷子,来到了馀庆楼,馀庆楼始建于1930年,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精美而幽雅,被誉为“东门外民居之冠”。这是一座颇具建筑特色的番仔楼,为两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带外廊。据载,建筑所需钢筋、洋灰、五金饰件等均从国外进口。外观似洋楼,底层为有外墙围合、不设内墙的架空层,二层是标准的“二进五间张”双塌岫闽南传统木结构民居。 馀庆楼不远是保生大帝庙,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目前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有2000多座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庙宇,信众近亿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神之一。 返回到桥南古街,走到桥头又在江边走了走,多是一些摊位,看时间已经17时15分了,太阳也即将落山了,便上洛阳桥开始往回走。 经过洛阳桥这一头的二尊圆雕将军石像,守卫石雕武将,身披厚重的铠甲,手中紧握长剑,显得威风凛凛。这时桥上的游客比刚才过来要少些,桥下的海水已退去不少,太阳也藏到了乌云后面,射出橙色的光芒。 回到了中洲上,刚才这里游客太多一些景观没拍照。这栋红砖房子为中亭,门楣上悬挂的“海内第一桥”木匾,由清道光癸卯年(1843年)的郡守沈汝瀚亲笔题写。旁边西川甘雨亭,始建于1575年(明万历三年),是为了纪念明代为民祷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建的,现存建筑为1982年修复。 这块巨石刻有“万古安澜”四字,为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李待问所题的“万古安澜”石刻,取渡江平安之意。桥上有座圆锥形塔叫镇风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大地震后,现存为1935年修复。靠近镇风塔是陀罗尼经幢塔。 海水退去,露出了尖尖的桥墩,洛阳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古人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很快回到了“月光菩萨塔”前,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洛阳桥的桥体呈“东北至西南”的方向延伸,由45座石墩巧妙支撑,桥面两侧则以望柱和扶栏为翼,为行人提供安全的通行环境。 看到了桥头的蔡襄雕像,下桥后拍了拍桥两边的两座五层八角楼阁式石塔。相比前面那些形状各异、高低不同的石塔,这两座塔显得中规中矩。它们形制相同,高约5米,五层八角四面刻有佛像。洛阳桥左边的海水基本退去,露出了滩涂,小船搁浅在滩涂上。 回到洛阳街上,街道全长约1.5公里。因此有“两里桥、三里街”一说,“两里桥”是指闻名遐迩的洛阳桥,“三里街”则是桥边的洛阳街。与桥南村具有明显的传统渔业聚落特征不同,这条主街由于在20世纪20-30年代集中改建过,建设了大量具有中西结合特征的骑楼建筑,存有不少闽南古厝,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