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龙泉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西部的龙泉乡,距县城约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东临阜平县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关。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冀晋咽喉要道,明、清时龙泉关是北京去往山西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详谈龙泉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阜平县内的长城。县域内长城由山西省灵丘县的下关村向南入境,至吴王口村分为两线:西线,经长城岭、下庄乡进灵寿县李家沟村,入平山县界;东线,经段庄、七里沟等村,进入山西省灵丘县谢子坪村,然后与涞源县长城连接。</p><p class="ql-block">明长城在阜平境内120公里,为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修建。作为明朝内长城的重要一段,长城城墙下部以条石做根基,上部包大块柴烧青砖,石灰固缝,墙内装土石城墙上筑有敌楼、战台、烽火台等,规格十分严谨。</p><p class="ql-block">为了防范北方鞑靼、兀良哈、瓦剌等部的侵扰,阜平境内设置了敌楼10座,其中龙泉关1座、长城岭上2座、南辛庄2座、吴王口2座、邓家庄2座、七里沟1座;烽火台共有8处,其中岔河村一带5处、下庄1处、黑崖沟2处;战台共有8座,其中龙泉关1座、上堡2座。阜平明长城总体以山为墙,就山势高低与险坦决定城墙高厚。</p><p class="ql-block">作为明清内长城,龙泉关东瞰阜平,西扼五台,南连申塘关,与山西固关、娘子关一起构成畿西屏障。同时,它又北应茨沟营,直上近山西繁峙平型关,转东经吴王口连倒马关、紫荆关,三者又互为声援。龙泉关设有上下两关,相距二十里。下关为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建,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又于其西北建上关。其西为长城岭。关之南北,沿山曲折,各数百里,有隘口六十余处。</p><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龙泉关是守护京畿重地的最后一道天险。明代江西庐山五乳峰僧德清在赴五台山时路过龙泉关,见此万里雄关一片苍凉荒芜,颇生感慨,写下一首五言律诗,概括了这座关隘的形势风光。</p><p class="ql-block">策杖烟霞外,重关虎豹林。路当崎曲险,山入寒垣深。惨淡黄云色,萧条落日阴。边笳如怨客,呜呜岭头吟。清朝诗人、阜平知县严遂成也挥笔写下“夜来风不止,严鼓出谯楼”的名句。站在龙泉关前,不禁让人心生感叹:好一座沧桑肃穆的边陲雄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1901年1月,八国联军中的德国军队从定州出发,向龙泉关进攻,意欲由此攻入山西。龙泉关都司秀昆率部组织乡民,顽强抵抗前来进犯的德国军队,给予德军一定的打击。但制度腐朽、装备落后的清军,不是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的对手。侵略军最终攻破龙泉关。秀昆率残部退往山西境内,最终在五台山苏子坡全军覆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