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

由之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背景音乐:春日小清新。谢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这一晌赖床,懒得早起。今日反常于往日,起了个大早。洗漱毕,特意烧开水泡了一杯茶,待茶温适度,就如愿的喝了起来。喝早茶与空腹晨饮酒是两个不同的生活派别,前者要健康一些。至于所谓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亦是两大流派,若论其渊源难言谁更先,如果非得要说出个所以然,在我心里,只能说“排名不分先后”。若夺其厚重亦难分伯仲,依情趣自择而适得其所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餐,起意想出去走走,好长时间没有所谓户外活动了。外边仍下着细细冷雨,冷雨对于想外出想干点小事的人而言,不但破坏情绪,更是践行的障碍。自然的,外出闲情赏柳的念头缩怯了。</p> <p class="ql-block">  但是,情绪不由天定。快乐由心生,自主的。思维的晴天在自己的脑子里,情绪的青柳在自己的心窝里。于是,将已趋凉的温开水烧热,泡二遍茶再慢慢喝。“粗茶细吃,精茶粗吃”,说的是茶道的道道中之一道,早晨泡的那道茶茶叶放得多,泡二遍既免于浪费,又余甘猶劲,于是彻底打消了外出的念头。喝酒缺乏维度被人嘲为酒徒,量不克度喝醉了撒疯的叫醉鬼,也有醉烟的、醉茶的,但都不带“鬼”,不带一个鬼字是否就缺了品位,或者显得文明?我小时候曾被浓茶醉过,因为偷喝父亲泡的头道茶。那滋味如今仍记得:心里象缺油水那样荒,被刮的。</p><p class="ql-block"> 喝茶可以宁神醒脑,也可以使人想起一些往事来,尤其是唯我独酌的时候。<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念如和风,</span>人上了年纪心里易漾怀旧涟漪。</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有一场运动叫作知识青年上山下山,我们单位许多职工子女被卷入,还记得第一批次是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七日。但没有电视剧里边那样敲锣打鼓欢送的场面,解放牌货车上面撑了帆布雨棚,车厢后边那几个人的脸看清楚了,现在仍历历在目。我因为父亲患职业病(三期矽肺病+肺结核)过世已七年,就没成为“上山下乡”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他(她)们去了桐梓茶场,离单位不远,十公里左右。出于莫名的好奇和隐约的同情及发小情,我去过桐梓茶场一次,是次年的末夏。这次去加深了发小情,意外的收获是接触了山里茶,更意外的是一位老茶农的言传授意,他说:春季茶芽都用来制青茶,明前(清明前)茶最贵气,夏茶芽多用来制花茶、红茶。</p><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政策的落实,他们又都回来了。与之前相比,他们的面相显得比以前成熟了,那层稚嫩的面皮脱了,不知是阳光的光合作用所至还是风霜雨雪的催生所至,大概都是吧。他们回来后自身仍在努力,加上之前的磨励,后来他们几乎都成了单位各领域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后不久,一些人在写回忆录,一些人在写诗歌,一些人在写小说,内容都与自己的见闻和经历有关。将这些文字统合起来便产生了一个新词条:伤痕文学。</p><p class="ql-block"> 对《今夜有暴风雪》感兴趣,梁晓声的中篇小说,其人的代表作。其中人物形象正面、积极,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感人。但,某杂志上也有一篇叫“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读后心里五味杂陈,最终反感。文作者名为潘晓,女性。上山下乡后嫁给一位农民,描述两人性生活时,“鼻涕和精液齐流”,殊不知,在极力丑化别人时,自己成了主角;觉得酸爽,却夭折了自己的人格、灵魂。</p><p class="ql-block"> 某些时侯的所谓感觉良好,其实是一种错觉。某些时候玩世不恭,被玩弄的反而是自己。某些时候的轻许反而对于双方都是一种成全。假设社会如同人身,社会就必然存在生理和心理现像,社会生理现像是其状态(包括意识形态),而心理现像即是反映社会现像的所谓文学。文学,是社会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悠闲饮茶,简括流连,知然怀旧,整整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完了。这是不是属于“人到老年,顺其自然,活得坦然呢”?呵呵,又想多了。该吃晌午饭了,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