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亮武侯祠

臧 萍

<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N年的向往,哪时能到诸葛亮的“南阳武侯祠”?不过2020年4月中旬来过,但那时候正在大修(疫情期间)。2025年2月21日,俺终于又踏上了南阳“武侯祠”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卧龙岗赋》,醒目地竖立在哪里,它是清代罗炳所作,开篇即言: 秦称宛邑,汉属南阳,东南冲要,带岳襟江,地灵人杰,山高水长,城西有阜,脉接太行,蔚然深秀,古卧龙岗。昔有贤人于兹避世,因乐志于躬耕,遂忘情于名利,薄管乐而非俦,仰伊吕而是企厥后汉裔访贤求治,礼士殷勤,草庐三至,遂许驱驰,鞠躬尽瘁,为王者师,重兴汉嗣,星坠祁山,古今垂泪,宛人怀德,立祠奉祀,千古龙…。</p> <p class="ql-block">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相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故事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明代李席题咏的。这让俺对“武侯祠〞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了解。李白有诗云“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这其中“卧龙”与“孔明”的用典,正是说刘备在卧龙岗上得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得以一挽汉朝之颓运。“孔明”——正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又作伏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p> <p class="ql-block">古乐声声入耳,我们漫步在小桥池沼之间,亭台楼阁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在躬耕处留下照片,心中暗想:若能在此地得求田问舍,耕作之余还能附庸风雅读些诗书,陪在丞相身旁,也算人生一大快事。</p> <p class="ql-block">沿着曲径通幽的小径,走进了“汉武侯躬耕处”,心中默念一副对联:“草吐绿花放蕊禽鸟早变正宜谒陇亩躬耕 ,田转醒种发芽耕牛齐备恰好思求田问舍”。这是位于“潜龙潭”南侧的,光绪辛丑知南阳府事傅鳯颺立石。</p> <p class="ql-block">一、“千古人龙”石牌坊,最初建于明代,1832年南阳知县,萧其芬重修。1943年五月被雷电击倒,1957年南阳县人民政府复立。1966年被毁。1992年美籍华侨赵连仁捐资重建, 1993年3月,在此石坊左侧树立《重修卧龙岗石坊记》,以铭记赵连仁仰慕武侯之心、热爱桑梓美德。“千古人龙”四字横额雕刻于牌坊中央,为1832年时任南阳县典史王清亮书,拙朴遒劲,古拙素朴。</p> <p class="ql-block">“韬略宗师”四个大字。“韬略”为古代兵书《六韬》《三略》的并称。“韬略宗师”四字,赞美诸葛亮是谋略的集大成者。横额浮雕的历史故事是“伊尹躬耕”图。商朝贤相伊尹出仕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因受成汤三请之恩,废夏立商,为商朝建立了不朽之功。苏轼称赞他是“行知天下不以为惊”和“临大事而不乱”的君子。</p> <p class="ql-block">二、“三代遗才”四字秀雅端庄,脱俗大方。“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宋代理学家朱熹赞曰:“论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后人常用“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来称赞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诗人苏轼也曾在《武侯庙记》中赞叹诸葛亮“密如鬼神,疾若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p><p class="ql-block">坊阴浮雕为“三顾茅庐”故事,人物神态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三、“忠延汉鼎”!该匾额位于大门外石坊,“汉鼎:汉朝的皇位”。《三国志》,刘备自称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221年称帝于成都。该匾额的释义为“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延续了,汉王朝的社稷”‌。中间楹联写道:“死而后已酬三顾,道自长存贯两间。”这副对联深刻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与执着,即便是在其离世之后,他的精神与道义依旧长存于世间。</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山门),武侯:诸葛亮生前受封“武乡侯”,世称诸葛亮祠庙。1959年8月8日郭沫若书。《三国志考证》:“武乡是琅琊的一个县,三国封爵之制,多以受封者本郡之县为封土,虽不在本国版图之内者,亦可遥领之。诸葛亮是琅琊郡人,因以琅琊之武乡封之,····。</p> <p class="ql-block">四、卧龙潭畔,曾有三棵古老的楸树屹立,传说中那是刘、关、张三顾茅庐时系马的所在。如今,其中两棵已不见踪迹,仅存的一棵依旧屹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南阳武侯祠始建于元代,盛于唐宋,是蜀国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上修建而成的。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记载,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p> <p class="ql-block">唐代,南阳卧龙岗曾多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李白《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的诗句,许浑《南阳道中》云:“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等,这些表明,卧龙岗在唐代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文物胜迹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五、“三顾坊”立于1831年,“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是指刘备这里的三顾处,其是指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公园的207年,十年躬耕生活,跟随刘备走上了政治生涯,成为千古传颂的第一名将,三顾茅庐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贤下士的故事。这棵古秋树距今已有千余年。</p> <p class="ql-block">六、南阳武侯祠廊壁间镶嵌的三百余通碑刻,殿堂上数不清的匾额楹联,碑刻刀法细腻,很多在书法上有相当深的造诣,像岳少保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碑刻、“还我河山”碑刻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碑刻。</p> <p class="ql-block">这些珍贵的碑帖,不仅记录了诸葛亮的功绩与智慧,更承载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缅怀。</p> <p class="ql-block">沿着历史的长河,武侯祠内的碑廊静静铺展开来。这里陈列着自汉以来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总数近三百余通,堪称全国武侯祠之首,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广泛而深刻,既记录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p> <p class="ql-block">“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这副对联,赞颂了诸葛亮在隐逸中不忘家国情怀,终成大业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七、“吾师”的含义‌:出自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这块匾额由清朝末年大臣鹿传霖,这块匾额的字体温润含蓄,端庄静穆,体势雄浑。</p> <p class="ql-block">鹿传霖对诸葛亮,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深感佩服和尊敬,“吾师”二字,以表达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使之并存,留名千古。</p> <p class="ql-block">“隐居求志”建筑是大殿正中悬挂的匾额,由清(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题写‌‌。具行书“隐居求志”,悬挂在大殿正中,表达了古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的屋檐下和柱子上挂满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进一步体现了世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p> <p class="ql-block">‌南阳武侯祠的“功盖环宇”建筑主要包括大拜殿、诸葛茅庐、宁远楼等。</p> <p class="ql-block">“伊吕遗风”,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幽雅,殿内挂满了讴歌诸葛亮功德的匾额和楹联,其中“伊吕遗风”比较出名。“伊”指的是伊尹,辅商名相,后世尊其为元圣;“吕”指的是吕尚,辅周名相,即《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p> <p class="ql-block">右侧门的正中央,另一方匾额“伊吕遗风”静静伫立,由光绪四年南阳知府任恺所书,表达了对诸葛亮与伊尹、吕尚相媲美的赞誉。而左侧门正中的匾额“功盖三分”,则是对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所立下的赫赫战功的直接赞颂。</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祠堂内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内明代成化年间塑造的18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被焚烧。</p> <p class="ql-block">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在河南南阳视察时,对这副对联赞赏有加,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新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p> <p class="ql-block">这副新联巧妙地借用了古人的名联,赋予了其革命的新内涵,展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此外,还有三副楹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诸葛亮的隐逸生活与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吕磻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琊得主常有,经纶丕焕;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能举,豪杰奋兴”则进一步彰显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与高尚品质。</p> <p class="ql-block">八、大拜殿内,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彩色泥塑像静静伫立。正中的诸葛亮,手执羽扇,闭目沉思,仿佛智圣重生。两侧分别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一家三口,忠诚不渝,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两侧分别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一家三口,忠诚不渝,世代相传。大殿两侧的壁画更是生动描绘了诸葛亮的辉煌一生与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历史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而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襄阳与南阳之争,更是彰显了人们对这位智者的敬仰与缅怀。参观完大拜殿,我们漫步至大殿前甬道两侧的碑廊,继续探寻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出使东吴‌:这组画面再现了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败走江夏,曹操举八十万大军追击。诸葛亮主动出使东吴,经过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最终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这组画面再现了蜀军进伐中原,赵云被魏将姜维战败于天水关。诸葛亮慕姜维之才,决计收其归汉。通过劫姜母至蜀营,诱姜维前来救母,最终使姜维心悦诚服地归降西蜀‌。</p> <p class="ql-block">南阳武侯祠诸葛草庐东门口有一幅非常有名的楹联,内容是: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p><p class="ql-block">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甫可有遗音?这幅楹联的落款是:道光丁未秋日吉旦 知南阳府事楚东湖顾嘉蘅谨志并书。</p> <p class="ql-block">“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甫可有遗音”这幅草庐正门的楹联是顾嘉蘅首任南阳知府时撰写的。楹联中的“此安居”是指在这里安然居住的意思;“觉”是感觉到的意思;“异日”是指他日,以后的日子;“桑种成都”的意思是指以成都为家,古时宅旁常栽桑树、梓树,所以后来便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这里指诸葛亮官拜丞相,享受官高禄厚,致身富贵。</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曾上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所以这里有“桑种成都”之说。</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躬耕南阳曾作《梁甫吟》辞,记述了春秋时期齐相晏婴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葛亮传》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赓”即赓续,接续不断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当年常常在此吟唱《梁父吟》词曲。当年刘关张三人来到卧龙岗时的双马树,现在虽然树老中空,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他枝叶,繁茂到了四月繁花似锦,仿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千古佳话“三顾茅庐”</p> <p class="ql-block">殿门正上方刻有四个大“目无魏吴”,寓意有此二猛将在,可以目中无魏吴,体现了关羽、张飞气吞山河的气概;殿内有关羽、张飞的雕像,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关张殿”是卧龙岗一处景点,是三顾祠的一部分。关张殿为纪念关羽、张飞二人护送刘备到卧龙岗三顾茅庐而建,毗邻三顾堂,大拜殿等景点,是三顾祠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九、“野云庵”南阳郡守罗景,在进行修葺清理墙基中,发现前人题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即按照十景加以修建,庙宇更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后来虽有变动,但基本上保持那时的面貌,传说是诸葛亮会客的地方。诸葛亮会客之所,在草庐右侧东部。正面壁饰“松鹤延年”、“六合同春”图案,其树木、花卉、鸟兽皆为砖雕。门额“野云庵”及两侧楹联亦系青砖雕成。</p> <p class="ql-block">十、古柏亭:位于茅庐左侧,此处原为一株参天古柏,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柏树死后人们就此建亭,借古柏风格纪念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正面与左右两侧出廊,并有栏杆,下筑月台。后壁为清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立《真儒仪像几番钦》碑。</p> <p class="ql-block">亭周围古柏林立,清人杨铸有诗赞之:“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古柏亭”三字匾额为清咸丰甲寅(1854年)南阳知府钮雷所书,书法古拙苍劲,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十一、“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则表达了诸葛亮在晚年归耕时的无奈与遗憾。</p> <p class="ql-block">诸葛草庐: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前额“诸葛草庐”,为1973年郭沫若手书;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p> <p class="ql-block">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草庐中隐居时,不求闻达于世,但并未放弃对天下大事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他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为刘备筹划了占据荆州、益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和孙权,以拒曹操的基本策略,并提出统一天下、匡复汉室的最终目标。</p> <p class="ql-block">这充分显示出诸葛亮纵谈天下大势、意气风发的神采,展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才能。</p> <p class="ql-block">十二、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p> <p class="ql-block">十三、“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门口的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中的“两表”指的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三顾祠,位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内是卧龙岗的一处著名景点,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建,公元207年,刘备在这里与诸葛亮纵论天下,确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三顾祠”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发生地,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草庐对策》的诞生地。为建立蜀汉所做的特殊贡献:“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指《草庐对》。</p> <p class="ql-block">肖像两旁为对联:“庵垂两千年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吕周伊何如”,横批“永肃清高”。赞誉诸葛亮可与三代的伊尹、吕望相比躬耕亭古朴简陋,体现布衣孔明躬耕陇亩时的田园淳朴之风。</p> <p class="ql-block">十四、武侯祠内的碑帖长廊,是历史的见证者。漫步其中,每一块碑石都仿佛在诉说着三国时期的故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对话。</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交织融合,为国人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上,这里汇集了楷、草、隶、篆等各派精华,每一块碑石都如同历史的烙印,见证着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书法艺术上,这里汇集了楷、草、隶、篆等各派精华,每一块碑石都如同历史的烙印,见证着诸葛亮的传奇一生。</p> <p class="ql-block">南阳武侯祠有明清建筑155间,历代题记、碑刻 400余通,另有大量匾额楹联。</p> <p class="ql-block">“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p><p class="ql-block">三国鼎立诸葛亮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成就了永久声名。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吞吴失策。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天下第一岗,一道影响华夏文明历史进程之岗。诸葛亮,一代名相,智慧的化身。一道岗,一个人,弦歌千年,文脉煌煌。</p> <p class="ql-block">岳飞手书的《出师表》无疑是碑廊中的一大亮点。其书法风格苍劲有力,字迹犹如龙飞凤舞,流畅如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据碑跋记载,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因雨夜宿武侯祠,深感诸葛亮的忠义之举,挥泪手书此表,以抒发胸中之情。</p> <p class="ql-block">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更是珍品中的珍品,其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这些诗词歌赋,颂“卧龙文化”,赞“卧龙精神”。弦歌千年,让一道岗,一座城,文脉煌煌。</p> <p class="ql-block">由唐及宋,中国诗词达到了繁盛。这一历史时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多次出现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p> <p class="ql-block">“忠志不渝,雄略滔滔”,诸葛亮的贤相形象尤为突出,因此,文人学士吟诵诸葛亮“忠”与“智”的诗歌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他不仅寄情于南阳的山水,更因诸葛亮躬耕南阳,而使他魂牵梦绕向往之,一次次出入南阳,一次次游走于出世和归隐之间。“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p> <p class="ql-block">“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南都行》中,李白以诸葛亮自喻,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p> <p class="ql-block">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李白除了歌颂诸葛亮的历史贡献外,也流露出自己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迫切心情……</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历来受人景仰,白居易《咏史》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p> <p class="ql-block">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一点与诸葛亮的追求颇为相似,故杜甫咏诸葛亮的诗作20余首,被誉为唐代“吟诵诸葛亮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其中,传世名篇《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怀之深沉,惋惜之意溢于言表,故而成为名句。</p> <p class="ql-block">宋代杰出诗人陈与义因避乱至南阳,作《次南阳》,留下“卧龙今何在,有冢已半摧”之句。</p> <p class="ql-block">另外,苏轼的《八阵碛》,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王刚中的《滩石八阵图行》等诗词都体现出对诸葛亮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三代,卧龙岗武侯祠均得到了大规模的不间断修建,诸葛亮受到了统治阶级的不断推崇和颂扬,社会公众对其崇敬之情与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尤其元、清两代,为了维护和稳定其统治,统治者大力推行教化,推崇和标榜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诸葛亮自身的品格和尽忠报国的事迹,便成为当时统治者推崇的首选典范。</p> <p class="ql-block">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元仁宗钦定南阳诸葛亮祠为“武侯祠”,至此,南阳武侯祠的影响逐步扩大。同时,随着元代戏剧的兴起和传播,诸葛亮的形象被逐步神化,南阳卧龙岗作为地名频频出现在戏剧、小说、诗歌中。</p> <p class="ql-block">“南阳祠庙荒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元代著名诗人周伯琦留诗《题南阳诸葛庙》,张观光留诗《孔明高卧图》,刘因留诗《梁父吟》……尤其是曾任嘉议大夫、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的崔某(碑文名字难以辨识)所留下的诗文碑刻“刘备潜心从此地,三分天下易成局。</p> <p class="ql-block">当时豪杰孰为最,矫矫南阳诸葛公”,至今仍留于卧龙岗武侯祠内,也是卧龙岗武侯祠现存碑刻中最早的一块。</p> <p class="ql-block">进入明代,诸葛亮的形象已超越时空,成为忠诚与智慧的化身。作为孕育诸葛亮成才的摇篮和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点,人们对诸葛亮躬耕、三顾茅庐所在地的南阳卧龙岗更加仰慕。</p> <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除有世宗敕赐庙规、遣驸马都尉来宛特祭,以及众宰相留有华章外,还有无以胜数的显达慕名而至,并题词赋诗,给卧龙岗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明朝名臣、军事家、政治家于谦,留诗《过南阳挽孔明》;兵部尚书彭泽,留诗《拜诸葛武侯祠》;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书秦金,留诗《拜诸葛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王鸿儒,作诗《拜武侯祠》;著名书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留诗《三顾》;著名文学家杨慎,作词《六州歌头·卧龙岗吊诸葛武侯》;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留诗《龙岗漫兴》。</p> <p class="ql-block">有“儒宗”之称的学者李宗木,作诗《卧龙岗》《卧龙岗赋》;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作诗《武侯像》;文学家叶秉敬,作诗《甲辰谒草庐》《壬子谒草庐》及《祭诸葛武侯文》……</p> <p class="ql-block">清代,卧龙岗武侯祠作为凭吊先哲和登临游观、吟诗作赋、雅集抒怀的人文荟萃之地,吸引了当朝不少达官巨贾登堂膜拜,留下了大量的墨迹佳作。</p> <p class="ql-block">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党崇雅,留诗《吊卧龙岗诸葛武侯》;名臣张鹏翮,留诗《南阳武侯祠》;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高其位,留诗《戊子春末奉命镇守山南路由南阳卧龙岗谒孔明先生祠》等;</p> <p class="ql-block">户部尚书戴明说,留诗《卧龙岗》《卧龙岗诸葛先生草庐》;时称“一代宗匠”的王士祯,作诗《卧龙岗》《南阳》;著名诗人田雯,留诗《南阳武侯草庐》;</p> <p class="ql-block">时称“儒宗”的吕履恒,作诗《南阳古迹五首》;内阁学士徐嘉炎,留诗《卧龙岗二首》;史学家、诗人李澄中,留诗《南阳谒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保存最为完好的是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所立的“张景造土牛碑”,该碑展现了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景造土牛碑的发现历程,经历了从初步探寻到最终确认的过程,确保了该文物的发现过程逻辑清晰,用词准确,且完整保留了其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1958年,南阳古宛城南门旁街道重修时,发现一块残破古碑,碑文尚能辨认。文物人员将其运至文化馆,最终保存在武侯祠的汉碑亭中。</p> <p class="ql-block">碑文对探究东汉打春牛、徭役等习俗及地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价值,是农耕文明几千年来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碑文记述,南阳富户张景,出资为官府打春牛仪式备土牛、棚屋等物,以此祈求官府豁免其家族世代徭役之事。</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已有官府打春牛之俗,且从耗资六十万来看,打春仪式规模颇为宏大。</p> <p class="ql-block">打春牛为我国古代重要文化习俗。立春时,从帝王至地方官均赴郊外举行迎春仪式,涵盖祭祀、击打春牛及闹春等多项活动。</p> <p class="ql-block">碑文两部分构成:首为张景自述,言其于府南门外劝农耕,集十四乡之力,耗资六十万,劳民伤财。遂自出资造土牛、瓦屋等,求免杂役。末署太守丞印。</p> <p class="ql-block">张景表示,他家每年都负责为县衙制造土牛、修缮屋棚、准备农具,并置办打春牛所需物品,以求县吏、列长、伍长能免除其家徭役,南阳太守丞已应允。</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为宛县县令右丞指令,要求追鼓贼曹掾石梁负责拟写、发布相关文件,并亲自督办落实该事项。</p> <p class="ql-block">张景所造的土牛碑,既在文化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又是书法艺术上的瑰宝,与《张迁碑》齐名,拥有极高的艺术评价。</p> <p class="ql-block">碑文采用隶书,笔触婉转且精湛,笔画圆润强劲,波折清晰,气势灵动。其既承袭先秦篆书遗风,又启迪隋唐楷书规范。</p> <p class="ql-block">立碑于延熹二年,正值东汉桓帝之世,大将军梁冀擅权专政,奢靡无度,致使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桓帝诛杀梁冀后,当日便册封单超等五位有功宦官为侯,此举为东汉的衰败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据此吟咏:黄昏时分,汉宫传递着烛火,袅袅轻烟悠悠飘散,进入了权贵五侯的府邸之中。</p> <p class="ql-block">自南阳郡至宛县,因财政困窘,无力承担迎春仪式之费,遂由当地权贵出面,承担举办之责。</p> <p class="ql-block">“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使诸葛庐名扬天下;李白的《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成为传世名句……</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卧龙文化”“卧龙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和推崇,历代文人学士纷纷登堂膜拜,留下众多诗词歌赋:刘禹锡的《陋室铭》。</p> <p class="ql-block">《陋室铭》出自名家之手,又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佳作,故历来家传户诵。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南阳诸葛庐自此之后更是名扬天下,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南阳诸葛庐自此之后更是名扬天下,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十五、“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诸葛亮道出了他出山前在南阳的生活状态。这句话不仅让人感叹其出身之平凡,更引发了我们的无限遐想:在东汉末年那个纷扰的年代,诸葛亮究竟在南阳的土地上播撒了何种粮食,又以何物为食呢?</p> <p class="ql-block">提到粮食,自然要说五谷,古代五谷通常指稻、麦、稷、黍、菽。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在诸葛亮生活年代接近的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最有说服力的要数东汉南阳人张衡写的《南都赋》。因为张衡(78年—139年)和诸葛亮(181年—234)都出生于东汉,前后相差仅一百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十六、诸葛读书屋,又名澹宁读书台,位于武侯祠院内大门的北边,背靠卧龙潭,周围有绿树环绕。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澹宁即取此语。门上有对联:“读书以笃行君子之德,弹琴而咏歌先王之风”。</p> <p class="ql-block">相传诸葛亮经常在这里读书。阜顶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前面回廊,前筑月台,门上嵌一石刻匾额:“澹宁读书台”。</p> <p class="ql-block">十七、“诸葛亮广场”中的“诸葛亮”雕像</p> <p class="ql-block">“地动仪”</p> <p class="ql-block">两侧悬挂“旨寻六家业窥五际,内学七纬旁通三微”对联,誉诸葛亮博览群书,通晓古今,识天文地理。室内后壁嵌石刻楹联一对,字屏四扇。</p> <p class="ql-block">十八、南阳卧龙岗“八卦阵‌”,又称九宫八卦阵,是一种古代的军事阵法,相传由诸葛亮发明。这种阵法蕴含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并运用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变六十四爻的哲学原理,变化无穷。‌</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八卦阵位于南阳卧龙岗上,这里是诸葛亮躬耕之地,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点。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武侯祠之一,始建于魏晋时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武侯祠不仅是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了解三国文化的重要场所。景区内的诸葛八卦阵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九宫八卦阵,正是由此得名,取以有穷变无穷之意。阵列如何变化,全凭将领指挥。若指挥不当,对己方而言无疑是自乱阵脚;但若指挥得当,八卦阵便能在千变万化中显出它的特有威力来。因此,为了更好观察列阵情况,诸葛亮在阵中设下指挥使台,由弓箭手与步兵共同守护,以确保万无一失。</p> <p class="ql-block">八卦阵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该当如何破解?从正东的“生门”打入,往西南的“休门”杀出,复从正北的“开门”杀入,即可破阵。听起来十分容易,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八卦阵在冷兵器时代,多用于攻克那些看起来无往不利的马上骑兵。高头大马固然会给步兵带来压倒性的伤害和心理压制,但这仅限于步兵陷入随时可能被骑兵冲散、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八卦阵中的将士们,都事先经过以步卒应对马军的针对性训练。当对方冲击时,他们会有意识的在战线的某些位置让出破绽,以薄弱地带引诱敌方的骑兵下意识的朝这些真空地带前进。当敌方骑兵杀入阵中时,八卦阵能保持着形散神聚的状态,既在骑兵两侧集结固守我方军队,同时让出前方空间任敌人冲刺搏杀。</p> <p class="ql-block">通过事先操练确定,以及战时的灵机应变、有意引导,将骑兵横冲乱撞的长驱直入,变成我方主导下的阵内环形路线。与几乎是铜墙铁壁的敌军的无穷接触,在敌军阵内不得破局的长期往返,都会逐渐消耗掉骑兵的气势与体力。</p><p class="ql-block">《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从古至今,战事皆不过此理。八卦阵,正是利用了对敌军士气的消耗,才能一次又一次的一举得胜。</p> <p class="ql-block">提起三国,提起诸葛亮,提起八卦阵,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在三国演义中,八卦阵一共用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夷陵之战以后,为了追袭,刘备余勇误入了八卦石阵,幸得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将他引出。</p> <p class="ql-block">十九、武侯祠北侧的南阳卧龙岗上,矗立着一座“汉碑亭”,其形为单檐四角攒尖方亭,以青瓦覆顶,红柱支撑,显得古朴而精致。这座看似普通的亭子,实则珍藏着南阳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三块碑刻,它们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宁远楼又名“清风楼”,位于南阳武侯祠祠院最后部,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藏书、弹琴、凭栏远眺的地方,后人筑楼以示纪念。宁远楼是南阳武侯祠内主体建筑之一,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登临远望,可遍视全景,为祠内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古云霄”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九月南阳郡守(知府)孔传金所书,字体行楷,用笔苍劲,结构严谨。语出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万古,指久远的历史时期。云霄,喻之高显的地位。其含义是诸葛亮在历史上始终有很高的评价和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无误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南阳的武侯祠应当是名正言顺的。</p> <p class="ql-block">二十、“诸葛井”,位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景区内,是诸葛躬耕地南阳卧龙岗十大景观。公元197年至207年,青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在卧龙岗上居住时用过的一口水井,所以叫“诸葛井”。明代嘉靖《南阳府志》也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前有井;渊然淳深,曰诸葛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数十道”。</p> <p class="ql-block">井口是一块整青石凿成的六角形,井上筑亭,六角攒尖,独具特色。历代记载明代杨士奇《鼎建诸葛孔明祠碑记》:“去南阳城七里许,有岗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清代大诗人朱璋有诗赞叹:“卧龙岗上井渊渊,饮水常思诸葛贤。石上汲痕无数在,镜何处向炊烟”。</p> <p class="ql-block">“在渊”亭与“明月桥”,亭柱对联:“飞鸟鸣时新雨近; 卧龙潜处圣云闲”。</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鱼跃龙门终如愿,一朝化龙兴风雨。在南阳武侯祠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内一座大型砖雕照壁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照壁它是立于清顺治年间,由灰色空心砖双面雕饰而成,它的雕刻造型和设计内容,展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三个龙门大小是相次的,隐喻着金榜的前三名: 状元、榜眼和探花。而在龙门相应之下是几条在巨浪中翻滚的锦鲤,我们看中间的这条鲤鱼已经冠似龙头,被浪花托起,向正中间最大的龙门跃去,呈现将要跳跃龙门之状。</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龙门在今天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和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每年季春,黄河大鲤鱼游集龙门数千,跳过龙门就幻化为龙,所以鲤鱼跳龙门就比喻逆流向前,奋勇向上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的左侧,匠心独运地雕刻了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其上两只猴子正嬉戏玩耍,别有一番趣味。而树枝上,则巧妙地挂着一方印章,还有几只小蜜蜂在蜂窝周围忙碌地转悠,象征着科举成功后的荣耀与权力——“封侯挂印”。</p> <p class="ql-block">刘备、徐庶…披一襟星斗,观地观天,三国风云来眼底; 叹历代兴衰,孰成孰败,千秋得失在民心。公元197年由山东避难来到南阳的诸葛亮,当年只有17岁在卧龙岗上,一面躬耕龙土,一面博览全书,刻苦学习,被当时的人称为“卧龙”,徐庶推荐刘备带着他的两员大将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于公元207年三次风尘仆仆的来来到了,白水岸边的卧龙岗,曾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建功立业的事迹感动。</p> <p class="ql-block">得万民敬仰,死受千载铭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红墙外,绿水绕城,杨柳啼莺,红墙内松柏森森,园林静雅,盘桓其间,似见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清风楼上焚香抚琴,抱膝石上长吟梁甫,似听到他的教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经典的一句当属:“‌披一襟星斗,观地观天,三国风云来眼底; 叹历代兴衰,孰成孰败,千秋得失在民心。‌” 这句楹联不仅展现了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魄,也深刻揭示了历史兴衰与民心的关系,堪称卧龙岗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5日晚9点28分 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