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血脉相连的情感从未因距离而淡漠。无论游子漂泊何方,家族的根始终深深扎根于故土。每一次归乡,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追寻,承载着对家族记忆的回溯与文化认同的延续。2025年3月12日,旅居马来西亚的郭廷彬、郭献珲父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上百崎回族乡的土地。他们缓步走进郭氏家庙,古老的祠堂见证着家族的悠久历史,也承载着游子们魂牵梦萦的乡愁。在这片祖辈曾经耕耘的土地上,他们终于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久别重逢的喜悦交织着岁月沉淀的思念,血脉的纽带在这一刻被重新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郭献珲父子的寻亲之旅早在2024年3月便已开启。他与家人远赴福建惠安县,足迹遍及各地,历时半个月。然而,由于线索匮乏,加上“百崎”与“白奇”混淆,以及“山兜”误记为“三兜”,最终未能找到亲人。郭献珲的爷爷郭水金于民国时期前往槟城,从事建筑行业,历经辛劳终于在槟城站稳脚跟,并在经济稳定后,将父母接到槟城照顾。尽管如此,他始终未曾忘记家乡的堂兄弟们,曾于1984年和1986年两次回乡探望郭氏宗亲,并尽己所能回馈乡梓。然而,1986年回乡探亲后不久,郭水金便在槟城去世,未能再踏上故土。这段未竟的归乡梦,深深印刻在郭廷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父亲的遗憾成了郭廷彬的牵挂,然而,现实的阻隔让这份情感无处安放。作为家族的传承人,他深受父亲郭水金的影响,又因早年在槟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心系故土。然而,家乡的踪迹却如云烟飘渺,他虽满怀思念,却始终难以寻得一条清晰的归途。五十年的光阴里,他数次想象着祖屋的模样,想象着亲人的音容,却始终无法跨越这片陌生的时空。他的儿子郭献珲虽因马来西亚的政局影响,未能像父辈那样接受完整的中华文化教育,却被父亲未竟的心愿深深触动。他看到父亲时常在夜晚沉思,看到他翻阅旧相片时的专注,看到他在谈及家乡时眼底闪烁的幽光,便下定决心,要替父亲完成这场寻根之旅。父子二人的寻亲之梦,最终感动了更多的人,促成了这场阔别多年的团聚。</p><p class="ql-block">一次偶然的相遇点燃了郭献珲心中的希望。在槟城的一场展览会上,他结识了同宗的郭姓宗亲郭文耀。当郭文耀看到郭献珲的英文名后,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或许属于同一家族。深入交谈后,郭文耀提到故乡百崎回族乡的族情,并透露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他的父亲名为郭献华,与郭献珲同属“献”字辈。这一消息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郭献珲的寻根之路。而更令他惊喜的是,他的侄子郭文杰,竟与郭文耀同属“文字辈”。这一发现让郭献珲倍感欣慰,他仿佛听到了家乡深情的呼唤。</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2日,黎明大学航空学院的蔡泽莹在小红书上偶然看到一则寻亲信息——远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华侨郭献珲,正焦急地寻找祖籍地惠安三兜的亲人。由于她的家族长期关注并积极参与华侨和台胞的寻亲工作,她深知这一信息的珍贵与重要性,便第一时间联系了父亲——阿里山会馆馆长、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会员蔡平辉。蔡平辉得知消息后,立即展开行动。他迅速联系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好友、公益热心人士郭志坛先生,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尽快找到郭献珲家族的线索。郭志坛先生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加入寻亲行动。此前,他曾帮助其他热心人士查找郭献珲的族情资料,虽耗时三天三夜未果,但这一次,在蔡平辉的恳请下,迅速厘清线索,仅用一个小时便成功找到了郭献珲在百崎回族乡的堂叔。</p><p class="ql-block">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郭献珲激动不已。他终于找到了归乡的线索,并决定于2025年清明节回乡祭祖。此后,他与蔡平辉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分享槟城与惠安的侨情和乡音。时间悄然流转,2025年3月7日,郭献珲再次联系蔡平辉,确认将于3月12日带着父母前往泉州探亲。</p><p class="ql-block">此次寻亲之旅因真挚的情感与热心相助而倍添温暖。蔡平辉与郭志坛先生等热心志愿者满怀深情迎接郭献珲一家人,促成了一场温馨感人的家族聚会。3月12日晚,郭志坛先生设宴款待郭献珲一家,并亲手制作惠安传统美食“口酥”赠送,以家乡的味道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让这份熟悉的味道成为他们归乡的第一份温暖。蔡平辉则精心挑选珍藏的高级红茶赠予郭献珲,以醇厚茶香寄托故土深情,让他们深切感受家乡人的温暖与厚重人情。</p><p class="ql-block">3月13日清晨,在蔡平辉、郭志坛以及泉州电视台记者李琳音等人的陪同下,郭献珲一家踏上了前往百崎回族乡山兜自然村的寻根之旅。那里,堂叔郭廷山、郭廷铁、郭廷倾、郭廷焕,以及同辈从祖兄弟郭献川、郭献森等亲人满怀激动地等待着这场跨越时空的相聚。血脉相连,亲情交汇,众人围坐畅谈家族渊源,回忆祖辈往事,倾诉思念之情。这不仅是一场亲人之间的温暖相聚,更是一次家族情感的重新连接,共同见证血脉传承的深厚力量。</p><p class="ql-block">久别重逢的亲人们相见,虽是初次相识,却倍感亲切,仿佛血缘的纽带跨越了时空的阻隔。郭廷山堂叔紧紧握住郭献珲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以后回来,不必住酒店,这里就是你的家。”朴实的话语饱含着深厚的亲情,让郭献珲一家感动不已,眼眶微微湿润。按照惠安的传统习俗,郭廷山亲手煮了三碗面线鸡蛋,为远道而来的亲人接风洗尘。一碗热腾腾的面线,不仅承载着家乡的味道,更承载着跨越岁月的温情。最让郭献珲震撼的是,堂叔郭廷山的房屋风格竟与他在槟城的祖宅如出一辙,连家中的圆通道布局都惊人相似。仿佛跨越山海的呼应,让他瞬间感受到血脉相连的深厚羁绊,家族的记忆在此刻交汇,温暖而深远。</p><p class="ql-block">在这温馨的氛围中,郭献珲一家围坐在一起,轻轻翻阅着堂叔郭廷铁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这些泛黄的影像,承载着时光的印记——有爷爷当年回乡的身影,有父母新婚时的甜美合照,还有曾祖母在槟城出殡时的旧影。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让在场的每个人思绪翻涌,倍感亲情的珍贵与跨越千里的牵挂。郭献珲从未想过,在遥远的故土,那些素未谋面的家人竟一直默默地等待着、惦念着他们。郭廷铁缓缓讲述起往昔的点滴,回忆起郭水金当年回乡时,带着整袋整袋的衣物归来,不仅为亲人们送去温暖,还特意带着老家的亲人们游历福州、厦门、武夷山。在那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这场旅程犹如一场难得的盛宴,成为郭廷铁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时至今日,每每想起,依然感慨万分,仿佛那段时光仍鲜活地停留在记忆深处,诉说着家族绵长的情谊与温暖。</p><p class="ql-block">郭献珲则向惠安亲友介绍了槟城的“姓郭桥”“汾阳堂”“妈祖宫”“蛇庙”等郭氏宗亲的怀乡建筑。这些承载着祖辈记忆的建筑,不仅是家族迁徙历史的见证,更是海外游子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纽带。他感慨道,尽管家族成员身处不同的国度,但血脉相连的情感和文化传承从未断绝,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家族记忆。</p><p class="ql-block">随后,他们来到祖屋,这座由郭水金与堂兄弟共同出资修建的房屋,承载着家族的荣光与历史印记。在先祖灵前,郭献珲一家郑重焚香,虔诚跪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与感恩。香烟袅袅,仿佛跨越时空,将祖孙三代的思念交汇在这一刻。在堂叔们的指引下,他们来到祖屋右侧的小屋门前。郭献珲的父亲郭廷彬凝视着门上的红彤彤春联,目光落在那块写着“山兜99号”的门牌上,心潮澎湃,久久无言。这里,正是郭水金当年在家乡生活的地方。五十载的漂泊和思念,在这一刻化作无声的泪水,汇入内心最深处的乡愁。当他们看到郭廷铁依然悉心照料着祖屋,院落整洁,房梁依旧坚固,不禁深感欣慰。这座老宅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是一条将他们与祖地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走出祖屋,他们来到村中的一口老水井前,凝视着井口清澈的泉水,仿佛看到了祖父当年带领村民修建水井的身影。村中长者缓缓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这口井,是你们的祖父为了乡亲们建的,至今仍惠泽一方。”郭献珲一家听着这些话,内心满是骄傲与感激,仿佛在这片土地上,祖辈的精神依然流淌不息。他们还前往村中的妈祖宫参拜,虔诚地上香祈福,感受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信仰的力量。在这里,郭献珲一家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传承,亦感受到了心灵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随后,他们逐一拜访了家族成员,言语间尽是浓浓的亲情与温暖。正午时分,郭献珲家族的盛大午宴在笑语欢声中拉开帷幕。老家的亲友们热情款待,桌上摆满了地道的惠安美食,熟悉的家乡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倍感亲切。亲人们围坐一堂,畅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追忆祖辈的旧时光,那些过往岁月在话语间鲜活起来。郭献珲静静倾听着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他望着亲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将这份喜悦与槟城的族人分享,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份久违的团圆与温暖。尽管相隔千山万水,但血脉的相承与文化的纽带,让彼此的心紧紧相连,跨越时空,依然温暖如初。</p><p class="ql-block">这场跨越两代人的文化寻根之旅,不仅续写了郭氏族谱的支脉,也折射出海外华侨与故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对于郭献珲一家而言,这是一次血脉的重逢与心灵的归航。团聚时的欢笑与温情,仿佛在老照片和珍贵故事中重现,深深触动着每一颗心。郭献珲特地邀请郭志坛,在他们离开前再一同前往家庙,感受家族的精神归属与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亲情如春风般温暖人心,而欢乐的时光总是匆匆流逝,令人倍感珍惜。临别之际,众人依依惜别,难掩心中的不舍。大家约定,未来定要常回家看看,不让这份亲情因时光而疏远。这次团聚不仅拉近了血脉相连的至亲,也让家族的历史焕发了新的生机,留下了珍贵而温暖的记忆。这份情感不仅属于郭献珲一家,更属于所有漂泊异乡、心系故土的游子。无论身处何方,故乡始终是心灵的归处,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岁月的流转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