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吴桂树</p><p class="ql-block"> 在遥远的新疆伊犁尼勒克县,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有一段似亲人般温暖人心的故事,如同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我在部队的思亲岁月,至今都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主人公我们都叫她周阿姨,一位来自湖南沅江的女子。她是尼勒克县人武部乔副政委的家属,一家人居住在武装部旁那套洋溢着新疆民族特色的独居小院里。</p><p class="ql-block"> 乔副政委名叫乔振华,河南人,解放战争年代便投身军旅,跟随王震部队进驻新疆,后来转业到伊犁尼勒克县人民武装部。而周阿姨,她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作为“八千湘女上天山”中的一员,来到新疆后成为解放军女战士,与比自己大十多岁的乔振华结为夫妻。在乔振华转业时,她也随即退伍,从此在尼勒克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奉献了他(她)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他们育有一个儿子,叫乔德明,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乔红,小女儿叫乔兵;儿子和大女儿都是军人,只有在探亲假才回来与家人团聚。由于我们一年多次去她家里玩,有幸结识这两位不是一个部队的战友,相处得如同兄弟姊妹一样亲蜜。周阿姨他们一家五口人远离家乡,在这遥远的边疆,将日子过得很滋润</p> <p class="ql-block">作者(右一)和乔德明(拉手风琴)与女朋友(拉小提琴),陈阳辉(左二)及人武部干事在尼勒克大桥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故事回到一九七四年,那个冬天,我参军入伍,来到这漫天飞舞着雪花,到处都是皑皑白雪的新疆伊犁河畔的尼勒克县,在县城旁的新疆军区某部队服役。三个月艰苦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分到连队不久,在参加政治处举办的美术培训班结业后,有幸留在宣传股报道组。</p><p class="ql-block"> 报道组里有几个湖南兵,一个名叫陈阳辉,一个名叫谢青山。有一天,陈阳辉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他兴奋地告诉我们,尼勒克武装部副政委的家属是湖南人,叫周阿姨。那一刻,在这离家万里的新疆,得知有个湖南老乡的消息,我们心中泛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亲不亲,故乡人,他乡能遇到故乡的人,就像在渴望中看到一丝亲人的曙光。于是,几个湖南兵相约,等星期天放假就去拜访这位湖南老乡。</p><p class="ql-block"> 终于盼到了星期天,我们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一路打听着来到了周阿姨家。初次踏入那个小院,满是新奇与紧张。乔副政委和他的家属及小女儿乔兵都在家,当我们自我介绍都是今年入伍的湖南新兵时,周阿姨格外热情,就象娘家的亲人来到一样,忙前忙后招待我们,被她的热情所感染,那种陌生的拘束感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p><p class="ql-block"> 初次拜访,周阿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一头乌黑的短发,脸庞如同一轮圆润的明月,看得出是一位能干的女性,想象得到周阿姨年轻时是个大美女。离乡几十年,讲的虽然是普通话,却还带着浓浓的湖南乡音韵味。或许是因为初次见面的羞涩,她没有告知我们她的名字,我们也不好意思询问,只记得她让我们叫她周阿姨,从那以后,“周阿姨”这个称呼,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与她的情谊,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问她,直到现在都不知道她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面的愉快,开启了我们与周阿姨一家的深厚缘分。在部队的几年时光里,把周阿姨的家,当成了我们在第二故乡的一个家,几乎每年我们都要去周阿姨家玩上几次。</p><p class="ql-block"> 每次去,我们也从有老乡的连队种菜的战友那里,弄一些时令蔬菜给她们带去偿鲜,周阿姨总是热情地款待我们,不是饺子,就是米饭。她知道我们湖南兵爱吃大米饭,而那时大米在新疆是稀缺粮食,在部队一年都难得吃上三五顿,到她家后,总是要给我们这几个湖南小老乡做上香喷喷的大米饭给我们解馋。每次去她家从未有过嫌弃的表示,她那亲切的笑容,温暖的语调,大声说话的嗓门和爽朗的笑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p><p class="ql-block"> 她这种性格,透露出湘女特有的豪爽和气质,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亲人身边。周阿姨总是热情大方地招待我们,总会准备各种好吃的,摆满一桌子,我们围坐着土炕上的桌子旁,一边品偿着美味佳倄,一边讲我们部队里的趣事,乔副政委和周阿姨,也会给我们讲述他们一起在新疆艰难岁月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到她家去得有点晚,乔副政委正在火炉上熬着西红柿酱,一锅西红柿酱需要熬很长时间,我们去了,她家既没有火炉做饭,又不能把我们拒之门外,怎么办?我们准备坐一会就走,可是周阿姨说不吃饭不许走,走了就是看不起他们。随即又说道,我给你们做拉面,等老乔的西红柿酱熬完了,拉面也就做好了,下面条很快的。在周阿姨的盛情下我们没办法,只能留下来吃午饭后再走(注:平时军人在星期天,可以限定外出人数,请假自由活动,按时归队消假)。</p><p class="ql-block"> 于是周阿姨连忙去和面,和完面周阿姨揉面做拉面剂子,就像炸油条那样,先将揉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把面擀成一块面皮,再用刀切成条状,便是面剂子;她女儿乔兵则醮着食用油,先把条状的拉面剂子搓成细条,再用双手捏着轻轻一拉,面剂子便变长变细一次,再将左手上拉面的一头交给右手捏住,然后用左手勾着右手下垂的拉面,再轻轻一拉,如此反复拉伸,直至拉成细长的面条。她们做的拉面不像兰州拉面那样,一次拉一大把,而是一个剂子一根面,拉的是粗粗的、长长的、圆圆的面条。</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母女俩齐心协力,拉面很快做好了,乔副政委的西红柿酱也熬完了,周阿姨先简单炒了几个菜,再烧水煮面条,面条煮好后拌入炒菜,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一盆香喷喷的拉面就上了桌,再配上乔副政委刚熬的西红柿酱,咸辣酸甜香五呋俱全,拉面吃到嘴里,感觉是滑滑的,嚼起来劲道十足,味道极佳,至今还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周阿姨</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的好心差点要了乔副政委的命。那是一九七八年夏天,我因患急性肝炎在伊犁第五野战医院住院治疗,正好乔副政委也在五医院治疗心脏病,周阿姨在医院陪护。我住进医院后看见他们俩位老人都在医院,感觉就象是父母陪伴在身边一样温暖。乔副政委曾经是部队的领导干部,医院领导他都很熟,他请医院和科室领导要特别关照我,周阿姨更象母亲一样,到病房嘘寒问暖,送些好吃的零食,使我在病中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一天,医生查房后,乔副政委来到我的病房,约我去散步。他说道:在医院住了好几天了,医生和你周阿姨都不让我出门,在病房里实在闷得慌,今天天气不错,身体也感觉舒服多了,医生说不需要吊瓶,你陪我走走,散散步,呼吸点新鲜空气。见他这样说,我连忙答应陪他去散步,一老一小两个军人,并肩在医院的林荫小道上漫步,陪着乔副政委散步,感觉就像儿子陪着父亲一样亲切,两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走出医院来到了市区的大街上。</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觉得我们走得离医院很远了,再走下去担心有心脏病的乔副政委身体受不了,便对他说:“乔副政委,我们己经走了好久了,回医院吧”?他说:“再走一会”。没办法,只好继续陪着他又走了一段路后,我再次坚持要回医院去他才同意往回走。</p><p class="ql-block"> 下午像往常一样,去乔副政委的病房玩玩,看看他上午散步后身体还好不好,谁料刚走进病房,就看见乔副政委躺在病上输液打点滴,周阿姨守在床边,我便关切地问道:“乔副政委说他今天不需要打点滴,怎么还是在打”?见我这样问,周阿姨无倷地看着病床上的乔副政委,什么话也没说,倒是一个名叫单爱民的护士告诉我,乔副政委上午去散步,走的太累,回医院后不久心脏病又犯了,经过医生的紧急抢救才脱离了危险。听护士说出乔副政委打点滴的原因后,我感觉自己就象一个犯了不可饶恕错误的孩子,在内心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坚持早点回医院,害得乔副政委本来好得差不多了的病复发,担心没有说什么的周阿姨不会原谅我。</p><p class="ql-block">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我让在师农场轮值的战友,在来医院看望我时,捎来一面粉袋葵花籽,交给周阿姨送给抢救医生,以表谢意和赎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单爱民护士</p> <p class="ql-block"> 在与周阿姨一家交往的过程中,最难忘的是受到周阿姨无比信任,将小女儿交给我带回湖南的往事。那是一九七九年夏,我母亲病重,部队特批探亲假。</p><p class="ql-block"> 在临行的前几天,我来到周阿姨家,问她是否要给她带点什么湖南特产。谁科周阿姨得知我要探家说:不需要你带东西,却要我帮她带一个人。我问她带谁?她说:乔兵正好要回湖南老家去,我们正发愁没人陪她去,麻烦你把乔兵妹妹带回湖南沅江老家,把她交给她的小姨就行。未料到不是从湖南带人到新疆,而是把人从新疆带回湖南去,我有些无所适从。</p><p class="ql-block"> 心想一个大兵,带着一个十六七岁的美貌少女,一路上该有多么不便,安全问题不用担心,担心的是在新疆境内要座三天长途气车,途中有二个晚上要在小旅馆住宿,让她一个人住,担心她害怕和遭遇不测,两人住宿又不方便,怎么办?不答应吧,对不起这些年周阿姨一家人的对我情感付出,答应吧,确实是一件麻烦诸多的事。</p><p class="ql-block"> 见我犹豫不决的样子,周阿姨说:没关系,乔兵还只是一个小女孩,你就象她大哥一样,回老家路这么远,老乔身体不好我要照顾他,不方便送她回去,这些年乔兵也把你当作亲哥哥一样看待,哥哥带妹妹回家我们放心。听周阿姨这么一说,我也无话可讲,更不能推托,只能应允了这件带人回湖南的“美差事”。</p><p class="ql-block"> 揽下这件“美差事”之后,我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七连一个老乡胡建新战友,知道我有探亲假,他也要回家探亲,约我一起同行,我觉得这是个带人回湖南的良好机会,便把要带乔兵妹妹同行的事告诉了他,他说:这没问题,两个大兵带一个小妹还怕丢了?就这样两个大兵一个小妹,从尼勒克启程,奔赴湖南老家。</p><p class="ql-block"> 座上长途汽车,沿着伊犁河谷,翻过天山,一路上三个人同吃同住同行,到达乌鲁木齐后转乘绿皮火车,我和胡建新战友终点站是湖南临湘站,为了完成护送人的使命,只好买到长沙站的车票。好在胡建新战友的父亲,是湘运汽车站的站长,见我们突然到来老人家感到很突然,我们说明来意后,把行礼放在他父亲那里,又赶忙搭乘湘运至沅江的长途汽车,穿过长沙城,经过益阳县,来到沅江县,在沅江县防疫站,两个大兵将小乔兵妹妹,亲自送到了她小姨家,完成了从遥远的新疆到湖南的护花史者美差。归心依箭的我们赶紧回到长沙,搭乘胡站长亲自开的湘运至临湘的长途客车回家。</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乔德明及女朋友和陈阳辉战友,人武部干事在尼勒克大桥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前),乔德明(中)陈阳辉(后)三人在尼勤克大桥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 离开部队四十多年了,这些有关与周阿姨许多往事历历在目,魂牵梦萦,几十年不曾得知周阿姨一家的任何消息,不知她和乔副政委是否健在?乔德明,乔红,乔兵三兄妹过得怎样?心里一值在牵挂,这就是天山脚下蒂结的湘情,割舍不断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那几年。我相信与周阿姨交往过的湖南兵,都把周阿姨的家人,当作了自己家乡的亲人,在这个遥远的边疆小县城,这份跨越地域的异地乡情,如同醇厚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郁。</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在那片多情的新疆伊犁尼勒克土地上,与周阿姨一家交往的温馨时刻,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予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湖南兵无尽的温暖与慰藉,这段与周阿姨一家的情谊,也成为了我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永远铭刻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在伊犁第五野战医院治病时,作者(后右)同周阿姨(前右)单爱民护士(前左)乔德明(后左)陈阳辉(后中)在医院宿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