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沟畔畔zha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7401861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点:曹禺故居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禺先生故居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意式风情区,为前后两座的意式小洋楼。今天有幸来此一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我没受过高等教育,但曹禺还是比较早地走进我的记忆中:有人说文革时的《于无声处》是效仿曹禺的《雷雨》写的;以后我还阅读过一些曹禺的剧本和译文,尤其是他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文笔精湛、享受感极强,是中国少有的剧作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万家家谱可看出,当年曹禺的父辈家境不错,而且不是一般的不错!因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就不是一般人,清末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民国时很多风云人物,如程潜、阎锡山、孙传芳、孙武、唐继尧、李烈钧、赵恒锡都是同班同学,蒋介石还是他的学弟呢。辛亥革命前,万德尊给黎元洪当过秘书。中华民国成立时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1924年前后,因黎元洪下台曹禺的父亲也下野,寓居天津,住在民生道一座被人称作“万公馆”的私宅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禺原名万家宝,曹禺是他的笔名。1926年,他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发表处女作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时开始使用曹禺这个笔名;因万字的繁体是由草字头和禺字组成,他便把繁体萬字拆开做了笔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这座曹禺纪念馆,我是怀着一种探秘心情,很想明白曹禺是怎样成为一个剧作巨人的?首先得肯定曹禺先生是位天才;百分之九十几的后天勤奋自然重要,但那百分之几的天赋更难得,因为成名不是仅凭勤奋就可以换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禺的生母在生下他仅三天就离世,是患的生孩子病,现在还像叫子痫病,在那个年代死亡率很高;不幸中的幸运是曹禺的老爹又娶了曹禺生母孪生的妹妹,据说继母待他不错,但自从曹禺知道她是继母后,本能地产生了孤独感。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曹禺的这扇窗就是他很小时便接触了戏剧;他的继母薛咏南是戏迷,曹禺3岁时,继母就将他抱在怀里天天听戏。潜移默化中,曹禺也成了一个忠实的小戏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镜框中的人物是曹禺年幼时的两位家塾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生于官宦之家的曹禺,父亲即便脾气粗暴,但也没有忽略曹禺的启蒙教育,在曹禺五岁时,父亲特地从湖北潜江老家请来表兄刘其珂为曹禺上家塾,表兄虽无大才,但自幼熟读诗书经典,钻研古典文学,在他的教授监督下,曹禺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左传》、《史记》背得烂熟,甚至还有老子的《道德经》和难懂的《易经》,为此曹禺早早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后来曹禺在回忆那段岁月时曾说,“像《左传》、《春秋》和孔夫子的书,还有《古文观止》上的一些文章,给我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世界,使我眼界开阔起来。“《左传》、《史记》里的人物故事,读起来是很有兴趣的。”还说:“小时候读《论语》、《孟子》,其中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的话,我记得很牢,影响也不小。“还有士可杀不可辱啦,士,就是穷的读书人,杀脑袋可以,受侮辱却不可容忍。这套东西,小时候,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禺的另一位家塾老师,可是大名鼎鼎的方地山先生,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和楹联家,造诣极深,据说还给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作过家教。曹禺曾回忆说“大方先生是个才子,典型的名士派,他教我的书是他自己写的《项羽论》,那首《少年才气不可当》诗也是他教我的,我对大方先生印象很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居纪念馆里有很多戏剧名人剧照,如杨小楼、余叔岩、刘宝全、谭鑫培、刘鴻声、龚云甫、陈德霖等,他们的精彩表演让童年的曹禺痴迷,在他心灵中播下了戏剧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让这个小戏迷真正投入戏剧怀抱是从他进入南开中学开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南开中学的校长是张伯苓先生,他是个新派教育家。在他的倡导下南开中学于1909年开始有演剧活动,1915年正式成立了南开新剧社,并聘请留美归来的胞弟张彭春主管新剧社,因为张彭春对戏剧不仅爱好,还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指导下,南开中学的新剧社飞速发展,名气最来越大,很快有了“南洪(深)北张(彭春)之说,可以说南开话剧为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特有的历史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是因为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并很快被张彭春发现了他的演员天赋和编剧特产,给曹禺大量指导和施展表演天赋的空间,使得曹禺早早开启戏剧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南开中学时期,曹禺出演过《国民公敌》,他首次扮演女主角,受到热烈欢迎;1928年10月南开中学公演易卜生的名剧《娜拉》时又扮演主角娜拉,他的精湛表演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曹禺改编莫里哀的《悭吝人》,戏名改为《财狂》,由他自演主角,在南开瑞庭礼堂公演,轰动了华北文艺界;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曹禺的表演才华,也为他后来的戏剧生涯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名电影导演,也是曹禺当年的南开中学同学的吴博,曾这样评价过曹禺,他说自己也是个戏迷,逢戏必看,最初看曹禺演的《压迫》时还觉得比较业余,后来看到曹禺演《娜拉》中的女角时被惊呆了,太好了,给我很大震撼!我觉得曹禺的天才在于演员,其次才是剧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彭春是曹禺事业生涯的重要人物,是导师,是他预言曹禺戏剧生涯前途无!1929年张彭春再次离开南开去美国深造,临行前将自己珍藏的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送给了曹禺。易卜生是现代戏剧之父,他的创作理念对日后曹禺的话剧创作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有人说正是通读了《易卜生全集》之后,曹禺开始构思话剧《雷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能是恩师张彭春的离开,也可能是读了张彭春留给他的《易卜生全集》,使曹禺决定学习和研究西洋文学,1930年离开天津,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继续学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清华园里多了一位来自天津、绰号“小宝贝儿”的文学青年,那就是漂亮,且多才多艺的曹禺,经常参加校园的话剧演出,不知那时有谁会料到这个“小宝贝”后来会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大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清华,曹禺曾导演和参演过《罪》、《马百计》、《骨皮》等,又多次演过《娜拉》中的女主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他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研究上,几年里他潜心攻读中外戏剧历史、理论和剧作,仅剧本就读了数百部;同时他也开始《雷雨》的构思和创作,编写了许多人物小传,终于在他毕业前完成了个人处女作《雷雨》的创作。有文章回忆,说1933年暑假曹禺和他热恋中的清华校花、曹禺后来的妻子郑秀都没有回家,而是留在校园为曹禺修改、誊写《雷雨》手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雨》剧本完成后,首演在清华园,但没有像后来那样引起国家级轰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雷雨》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 难怪说天津人懂戏,戏剧艺人都来津门“拜码头”,原来是有历史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禺的另一部成名作是《日出》。1935年10月,曹禺随中国旅行剧团来天津演出《雷雨》,曹禺下榻在惠中饭店,那段时间曹禺已经开始酝酿自己的第二部剧,点燃他创作《日出》的是名媛阮玲玉之死,于是他在惠中饭店的逗留开始了构思,最终以惠中饭店作角色活动场景,写出了描述上层社会的奢侈和下层社会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弱点,并给予上层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贪婪以严厉斥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话剧《日出》演出后,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曾获得《大公报》1936年文艺奖,《日出》也确立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杰出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禺一生与戏剧为伴,写了很多剧本,其中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蜕变》、《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后三部是新中国年代写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曹禺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才能,也反映了他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禺是天津人,对天津也很有感情,生前多次来津访友叙旧。虽然有人说曹禺第一才气是演员,第二才是剧作家,但他把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有时也去教学,为事业和国家培养戏剧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面我说过,一个人的成名需要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看了曹禺故居纪念馆中的展览,发现还得补充一点,那就是贵人相助;曹禺一生中得到过许多人帮助,但在戏剧之路给他帮助最大,可称之为贵人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他的继母,把他培养出小戏迷;第二位是恩师张彭春,是他发现曹禺是个戏剧天才前途无量,把曹禺领进戏剧事业之门,所以说他是曹禺的伯乐恩师;第三位是巴金先生,因为是巴金第一个发现《雷雨》是部惊世之作,发现后第一时间把它推向社会,曹禺的第二部代表作《日出》的问世巴金也付出了心血,那时巴金在中国文坛已是顶级大师,有这样的贵人相助,前途一片光明。曹禺亦是懂得感恩的人,生前一直没有忘记和怀念三位贵人,尤其是对巴金,“文革”后,巴金写作《随想录》时,曹禺也尽其所能地提供了不少帮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曹禺纪念馆时,我又看到旁边的“曹禺剧院”,大门虽然紧闭,我仿佛听到有人在朗读《雷雨》剧中的台词:我的家庭,我出生的地方,我成长的地方,它现在一无所有,只剩下雷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想说,曹禺先生,您的故居还在,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您的纪念馆,您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贡献人们至今没忘,并将永远铭记中国戏剧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