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已年仲春游瑞金罗汉岩记

于海

<p class="ql-block">罗汉岩,坐落于瑞金市以北,归壬田镇管辖,距离市区大约20公里 。景区面积超10平方公里,海拔500余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天,春晖洒地,百花初放,千枝吐露新绿,万树争奇斗艳,处处莺啼燕语,蜂蝶翩跹,繁花点缀山林,整座春山充满生机,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p><p class="ql-block">追溯历史,南朝时期,陈武帝曾在罗汉岩栖居,因此罗汉岩得名“陈石山”。南北朝时,高僧在此山中掘地得十八尊石罗汉,此后此地便改名为罗汉岩。</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许胜可在罗汉岩筑寨练兵,奋起反抗官府统治。</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率部在此驻扎。他们利用罗汉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修筑防御工事,将此地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p><p class="ql-block">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汀瑞县委游击队巧妙利用罗汉岩地势险峻的特点,顽强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罗汉岩的主要景点丰富多样,有“罗汉岩”摩崖石刻、试剑石、撑腰岩、蜡烛峰、神龟出水、玄月湖、十八罗汉园、八音涧等。唐宋时期,僧人“就岩为屋”,使得罗汉岩声名远扬。明代才子王阳明也留恋此山美景并留下了许多赞誉的诗句,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古来绵江八大景,名扬四海传九州,最是陈石山水色,观后胸中黄山无。” 。此外,罗汉岩景区内的“蜡烛峰”也颇具特色,崖壁上右侧三个大字为“蜡烛峰” ,左侧竖排文字是明代邹元标所作联句“蜡烛峰,峰上生枫,蜂作巢,风吹枫叶闭蜂门” ,落款为“明代进士邹元标出联 二仟零九年小明书”。蜡烛峰是一块巨大的独立石峰,体形上尖下大,形似蜡烛。明代时,峰中生长着一棵枫树,每至秋天,枫叶转红,整座石峰山恰似一支熊熊燃烧的蜡烛,因此得名“蜡烛峰” 。它又名“钟石”,与鼓石遥相呼应,合称“钟鼓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罗汉岩的天造奇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观赏 。</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启功题《画中行》</p> <p class="ql-block">《一生仕途波折的邹元标,于蜡烛峰下吟出百年奇联》</p><p class="ql-block">明代进士邹元标,性格刚正不阿,一生仕途坎坷。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惯例他应回乡守孝,但张居正为了大权在握,选择“夺情”继续留任。邹元标对此深感不满,上疏弹劾,言辞激烈,触怒龙颜,被廷杖八十后流放到贵州都匀卫。</p><p class="ql-block">在贵州的日子里,邹元标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潜心钻研学问,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已去世两年,其势力被清算,朝廷政局发生变化,风气有所转变,邹元标得到赦免,得以从贵州回到朝廷。他满心期待能在朝堂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却见万历皇帝沉迷声色犬马。邹元标心怀社稷,直言批评:“陛下诚宜翻然自省,加意培养。”没想到这番忠言却让万历皇帝不悦,再度将他贬斥到南京。</p><p class="ql-block">在南京的三年,邹元标觉得索然无味,便称病回家。不久母亲病逝,他就此在江西老家定居长达30多年。这期间,他与文人雅士讲学交游,十分惬意。</p><p class="ql-block"> 一次,邹元标与友人来到离吉安不远的瑞金罗汉岩游玩。罗汉岩虽名气不及“五岳”,但山峰奇特险峻。其中有座直径约20米、高约90米的山峰,四周悬崖峭壁,不与其他山峰相连,形似蜡烛,得名“蜡烛峰”。更奇特的是,蜡烛峰峰顶有株古枫树。</p><p class="ql-block">邹元标游罗汉岩时正值盛夏,他看到枫树上有蜂巢,蜜蜂围绕飞舞。山风一吹,枫叶挡住蜂巢,蜜蜂无法进入。此情此景,让他咏出半幅上联:“蜡烛峰,峰上生枫,蜂筑巢,风吹枫叶闭蜂门。”这半幅对联17字,巧妙嵌入“峰”“枫”“蜂”“风”4个同音字,融合多种技巧。</p> <p class="ql-block">玄月湖</p> <p class="ql-block">海云寺</p> <p class="ql-block">感应寺</p> <p class="ql-block">赖昌祚牺牲处</p> <p class="ql-block">赖昌祚(1906年-1936年),江西省瑞金市瑞林寨人。</p><p class="ql-block"> 1929年,赖昌祚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少共瑞林区委书记、中共瑞林区委书记、瑞金城市区委书记。1932年12月,赖昌祚调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驻点武阳区,期间积极领导当地的生产建设,荣获毛泽东主席授予的“春耕模范”锦旗。</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赖昌祚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由于长期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斗争生活,赖昌祚积劳成疾。1936年夏,他的病情恶化,组织上派员送他到罗汉岩养病,在养病期间,不幸被叛徒杀害,年仅30岁。</p> <p class="ql-block">神龟出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