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大学时就读的广西贺州学院距离家乡600多公里,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广东肇庆更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多出200多公里,再加上父母早逝,因此我自就读大学以来回家的次数和呆在家乡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如果说除了直系亲属之外目前回老家比较想见到什么人,那一定是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堂哥梁光扶。想想看,90年代初就从我们可望不可即的清华大学毕业,那得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呀!</p> <p class="ql-block"> 堂哥梁光扶原为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外派董事。</p> 从小到大,堂哥一直是我仰望的对象。从小学到初中,我在学校集会上听得最多的就是我堂哥梁光扶的名字,特别是每次考完试后的颁奖活动,学校领导八成是要把堂哥读书时的拼搏精神和取得的优异成绩挂在嘴边的,以此鼓励我们要以他为学习的榜样。那时候,对于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除了颁发奖状之外,还要奖励奖金或者文具,堂哥就曾送给我两支学校奖励给他的钢笔,到现在为此我还记得其中一支是红色外壳的。只可惜,那两支钢笔早就不知到哪里去了,如果能够保存到现在的话一定很有纪念意义。 <p class="ql-block"> 其实,小时候除了学校领导经常给我们讲述堂哥的故事以外,我们的父母和村里的长辈也都会不时借此来教育我们努力读书的。可能是当时年龄太小没怎么记住,只知道堂哥是一个读书很用功的人,每天放学后都是第一时间爬到用木板搭起的阁楼上读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次吃饭时间,堂哥都是等到家人三番五次地叫喊才依依不舍地带着书本从相对安静的阁楼上下来,还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后来,家里人为了不让他拖时间阻碍大家饭后下地干活,也为了不影响他专心学习,吃饭时干脆不叫他,等他肚子饿了再自己下来吃专门留给他的那一份饭菜。</p> <p class="ql-block"> 堂哥嗜书如命,每天都是一有空就看书,自己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去找,到处去借。凡是在村里能找到的书他都要看,一点都不“挑食”。他不仅停下来的时候看书,走路的时候也看书,完全不受他人影响,因此走过头或是摔跟头的事情时有发生,但他顾不了这些。农忙时节,家里人分不开身,就叫他帮忙看着晒谷台上的稻谷不要让雨水淋湿了,同时提前煮好饭等着。他二话不说,顺手拿起书本躺在晒谷台上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等到家里大人干完农活饿着肚子筋疲力尽地从地里赶回来时,发现晒谷台上的稻谷早就被雨水淋湿了,锅里的饭也没有煮。堂哥呢,依然躺在晒谷台边的阴凉处,边盯着书本边说:“这雨下得太突然了,来不及收,等明天太阳出来继续晒就行了。本来我是要煮饭的,但是没找到火柴……”这样的事情又不是第一次发生,家里人早就习以为常了。再说,刚从地里回来时大家都是又累又饿的,想要发火也得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啊!对于堂哥来说,稻谷淋湿了可以再晒,饭忘记煮可以迟一点吃,但是功课是万万不能耽误的。作为学生,一切需要放下书本才能做的事,那都是不务正业。那时候,我们法福村还没有装上电灯,每天晚上煮要催促家里人快点吃晚饭,好让他早一点去对面两三公里外的盘庭村同学家自习功课。走大路绕过水田比较远,走小路又要穿过一大片坟场,但为了节省时间,堂哥从不走大路……就这样,堂哥心里只有学习,别无他念,学习成绩一直都很拔尖。</p> <p class="ql-block"> 对于堂哥读书的用功,我是至今为此仍深信不疑的,否则,他怎样能够从我们那样一个边远的山村考上远在北京且让人望而却步的清华大学呢?也不知道当年他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家里人是否为他烧鞭炮庆祝,还是杀鸡宰羊祭庙堂呢?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可都知晓此事?现如今,很多地方一旦有人考上清华北大,那庆贺的场面不知要比很多人荣归故里壮观多少倍,各种各样奖励和宣传更是不在话下……堂哥看到这些情景,心里又作何感想呢?</p> <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道是听谁说的,说是堂哥参与了核武器研究,所以我们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工作。可能是因为工作的保密性,堂哥长年不能回家,听说他前些年曾回过一趟老家,身边有好几个同事和保镖跟着,跟家人在一起时也只能用普通话交流,说是同事听不懂我们家乡话,担心他通过家乡话泄露了机密,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想来,应该是堂哥几十年没说过家乡话,用普通话交流更方便,同时也避免同事感到尴尬吧!再说,当年的网络不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在农村生活的也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就算堂哥真把机密泄露给他们又有什么用呢?</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年龄的差异和距离的关系,堂哥的真实情况我是最近才从网络上略知一二的。1985年,他以巴马县第一名和河池地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被誉为“核工业摇篮”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1990年他以全优的成绩大学毕业后,怀着“越是祖国最需要,越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就越是能干成事业的地方”的崇高理想,来到了陕西铀浓缩公司。当时,全班20多个同学都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只有他一个人选择了西部,选择了月收入不到100元的核工业单位。面对生活的多重压力和无法孝敬亲人的痛苦,他也曾想过联系大学同学另谋高就,但病床上父亲的坚持最终打消了他辞职的念头,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自己痴迷的国防事业,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的成绩。</p> 1993年6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了陕西铀浓缩公司,提出了“发展核技术,开发新能源”的战略方针。随后,国家动用了总理预备金,在陕西铀浓缩公司建设568工程。建成这项工程,将大大提升我国核燃料产业的生产能力,解决制约核电发展的瓶颈问题。堂哥被任命为工程技术负责人,这个任命,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一个在求学路上废寝忘食的人,对待自己热衷的事业时也一定是近乎疯狂的。为了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堂哥义无反顾地投入568工程建设中,常常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工作现场,有时一干就是三十多个小时。一个炎热的夏天,为了找出一个自控参数异常变化的原因,堂哥顾不上吃饭喝水,坐在办公桌前连续工作了19个小时,第二天凌晨三点多完成任务准备起身回家时,他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衣服,裤子和凳子不知何时已紧紧地粘在了一起。他扶着桌子足足站立了十多分钟,麻木的双腿才渐渐恢复了知觉…… <p class="ql-block"> 然而,好不容易攻克难关的堂哥还没来得急好好休息,就又要投入新的攻坚战了,因为更加复杂的难题还在等着他。在568工程建设初期需要接电缆线头,每一股电缆都由上百根直径仅为2毫米的细线组合而成。成千上万根细线混在一起,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接错,只要接错一根就有可能使整个工程前功尽弃。为此,堂哥只能像绣花一样细心地连接着每一根电缆。电缆沟内十分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半蹲在里面。为了避免失误,他几乎一天不喝一口水, 以此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常常一蹲就是一整天。由于长期缺水,堂哥整个夏天的嘴唇都是干裂的,人也瘦了一大圈。</p> 为了方便工作,堂哥把宿舍当成了工作室,桌子上、床上、墙上、门上,到处都贴满了图纸。起风时,满屋的图纸哗啦啦作响,人置身其中,犹如道士做法一般。他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根本就抽不出时间去逛市场、上商店,一床被子他可以盖上一整年,冬天用来御寒,夏天就把棉絮掏出来当薄被子盖,天冷了再一团又一团地塞回去。当时堂哥身上的几身衣服都是同事们送给他的,从夏穿到秋,从秋穿到冬。随随便便一个纸壳箱子,就可以装下他全部的家当。梁光扶,这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对生活的要求几乎是零。然而,作为科研用的计算机、工具书、测量器等用品却一样都不少。他把工作看成了生活,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融入到了568工程的攻关上。 <p class="ql-block"> 568工程是引进工程,在外方提供的合同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资料完全被封锁和保密,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我方就无法处置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就必须完全依赖对方,失去工作的主动权。面对这种情况,堂哥从容不迫地一边攻关一边学习,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数学、物理功底,从最原始的公式开始推导,反复计算数据,反复试验,最终建立了完整的运行物理模型,创造了专用计算方法,制定出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300多个问题的预案,实现了原进口运行系统的国产化,为568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经过5年的科技攻关,堂哥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先后绘制出了3万多份图纸,验算了900多万个数据,光方便面就不知道吃了多少包,终于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了。1999年3月15日,568工程全面竣工投产,新系统的生产能力比原系统提高了25倍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在核燃料循环的关键环节上,实现了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大跨越。 <p class="ql-block"> 由于业绩突出,堂哥荣获国务院工程技术类政府特殊津贴和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杰出青年的光荣称号。他的创新成果也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p> 如果你认为我的堂哥工作那么繁忙,肯定抽不出太多的时间陪同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以致于孩子永远也超越不了自己的父亲。那么,你就错了!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在堂哥的言传身教下,他那对双胞胎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在2019年高考中双双达到了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老大梁荣泽考上清华大学,现在米兰理工大学读研究生;老二梁荣天选择去香港大学就读,现在继续在香港大学读研究生。 <p class="ql-block"> 一门“三清华”,唯我堂哥家。堂哥犹如一位负重前行的巨人,是我们众多晚辈学习的榜样。堂哥更像是一颗高挂苍穹的明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仰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堂哥工作的内容摘自清华校友总会网站《梁光扶:投身西部建设 书写核科技人生》一文,在此对原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