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之波(下)——八闽潮汕行(17)

怀子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日光岩,踏上晃岩路,穿行鼓浪屿国际社区。山麓福音堂,建于1901年—1903年,由伦敦会堂的泰山堂与关隘内堂两座教堂的华人信众捐资建设的。英式风格,白色外墙,百叶玻璃窗,山墙上的山花浮雕,韵染出西欧风情。现为托老院。</p> <p class="ql-block">黄家花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西合璧的园林别墅。</span>1920年印尼华侨糖王黄奕住回国定居,向菽庄主人林尔嘉购买了晃岩路的中德记洋行楼房,改建为黄家花园,分北、中、南三座住宅,建筑精美,这里曾接待过各国元首,历史底蕴深厚。现辟为酒店。</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广场,为纪念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体育教育家</span>马约翰而建,广场上塑有马约翰雕像。马约翰,1882年生于鼓浪屿,191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两次留学美国,1936年以总教练的身份率中国队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191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长达52年,是中国杰出的体育教育家,著有《体育的迁移价值》等专著。</p> <p class="ql-block">人民体育场,最初为英军设立的军用操场。1870年左右,美国领事馆租下这片空地,开辟为供驻岛外国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公共场所。作过草地网球、草地板球、羽毛球、足球、棒球、曲棍球等运动的场地,旧称洋人球埔。解放后改为人民体育场。它见证了鼓浪屿国际社区体育设施及相关活动的发展,开启了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音乐厅,接待高雅音乐演出的重要场所之一,1987年建成。白天关门,晚上有演出才开放。</p> <p class="ql-block">闽南圣教书局旧址,西式红砖三层小楼,静静矗立在晃岩路与福建路的岔路口,建于1932年,其前身是1844年由基督教伦敦公会教士施约翰夫妇在鼓浪屿传教时组织的“英国圣书公会”,后来归“三公会”管理。书局曾使用闽南白话字编印圣经。书局见证了闽南白话字的传播和闽南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转向福建路。李家庄,菲律宾华侨李清泉为父亲李昭以和叔叔李昭北建造的住所,建于1930年‌,西式门楼门额上写着“李家庄”三字,顶冠曲线山墙上的龙凤图案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主楼为凹字形,两端为六棱楼体,均为三层有券拱回廊的红砖洋房。现已被改造成酒店。</p> <p class="ql-block">转上漳州路,寻林语堂故居而去。林语堂故居其实是他妻子廖翠凤的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廖家别墅</span>。1919年林廖二人结为伉俪,婚房设在于此,林语堂也仅在这住了三天。廖家别墅,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为英式拱券回廊洋房。</p> <p class="ql-block">路过厦门市音乐学校,走进毓园。毓园,建于1984年,为纪念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而建。园中立有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纪念馆”,展陈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巧稚</span>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接生过5万多名新生儿,被尊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p> <p class="ql-block">路过鼓浪屿摄影陈列馆,走向皓月园。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南覆鼎岩海滨,濒临鹭江,是一座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而建的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进园直奔覆鼎岩。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郑成功巨型花岗岩石雕像巍然屹立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覆</span>鼎岩上,他身着盔甲、披风,左手按剑,右手叉腰,面海而立。石像高15.7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历史人物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伫立覆鼎岩前,俯视岩下的海滩,因退潮露出一大片嶙峋乱石,这里就是当年郑成功挥师东征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誓师地、</span>出发地。海滩上印斗石、剑<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皇帝殿遗存犹在。</span>迎着海风极目远眺,金门岛、台湾岛隐隐,<span style="font-size:18px;">猎猎海风中耳畔似回响着</span>“不逐荷夷,誓不回师”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从覆鼎岩西北侧下来,打卡南碑廊,碑廊里展陈着后世赞颂郑成功的14首最具代表性的碑刻,其中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挽联(1699年)为最早颂扬郑成功的文字,开创了清廷尊崇郑成功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走向海滨,登上当年郑成功誓师的皇帝殿。相传公元1661年郑成功挥师东征时,在此临海誓师,传令“拆除军灶,掀锅鼎于海中”,以示破釜沉舟之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将自己的佩剑和玉印也堕入海里,</span>誓与厦门父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守国门</span>。后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锅灶、宝剑、玉印都化为了覆鼎岩、剑石和印斗石。</span></p> <p class="ql-block">伫立“皇帝殿”殿顶观景台,仰望覆鼎岩顶,“延平王”(郑成功<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雕</span>)巍然屹立,披风猎猎,雄姿英发,豪气云天;眺望海滨,目光搜寻着剑石和印斗石…恍惚间眼前浮现出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壮观场景…</p> <p class="ql-block">覆鼎岩下的栈道已封闭,沿路返回沙滩边,穿过潮音亭、郑成功诗屏、涌翠亭,走向中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石壁上塑《藤牌驱虏》青铜浮雕:郑成功横刀立马,将军谋士簇拥左右,身后追随着声势浩大的藤牌军…浮雕两侧镌蔡元培、谢觉哉的诗联。浮雕前塑有郑成功的宝剑和头盔…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p> <p class="ql-block">广场左侧的覆鼎古井,掘于明代天启年间,原是过往船只上岛补充水源处,四百多年来,从未干涸过。此古井虽与海滩相连,却是水质甘冽的淡水,甚是神奇。相传郑成功东征前夕,曾汲此井水祭海。岛民将此古井视为平安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沿着海边一边打望一边北去,走向厦门海洋站,此站建在厦鼓海峡鹭江的江心礁石上,始建于1903年,为厦门港潮汐观测站,以确保船舶进出厦门港航道的畅通和安全。</p> <p class="ql-block">走向鼓浪屿钢琴码头,码头广场热闹非凡,琴音袅袅。钢琴码头是鼓浪屿最早的专用轮渡码头,始建于1937年,建在当年华工出口的“猪仔码头”旧址上。眼前码头改建于1976年,外观形如张开的三角钢琴,是琴岛的象征。现为市民专用码头。</p> <p class="ql-block">踏上鹿礁路,英国领事馆旧址,三层红砖楼,是鼓浪屿早期殖民建筑风格的代表,见证了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的历史。现辟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span>介绍鼓浪屿作为“历史国际社区”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3年厦门开埠,英国占据鼓浪屿,外国领事、传教士、商人等纷纷进入鼓浪屿建造领事馆、公馆、洋行、学校、医院、教堂…鼓浪屿逐渐成为华洋共管的国际社区。1903年鼓浪屿“公共地界”确立,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多方群体参与管理、共同营造,引入了当时先进的公共设施,构建了形式多样的建筑风格,各项建设逐步完善,形成高品质的国际社区。</p> <p class="ql-block">协和礼拜堂,创建于1863年,是鼓浪屿最早的教堂。西方古典复兴式建筑,矩形平面,圣坛在西侧,入口正立面朝东,大门两侧有一幅“爱的箴言”,下部是四根罗马塔斯干式巨柱,上面支撑着大型三角形山墙。礼拜堂如今已成爱侣们情有独钟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领事馆旧址,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为一栋白色的三层小洋楼,还作过主教公廨,以教士代行领事职权,见证了当年宗教与政治交融的历史。现辟为畲族民俗馆,从畲族婚俗、刺绣、医药、工艺四个方面展示了畲族的风采。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自古口口相传。</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始建于1917年,砖石结构魅力独特的哥特式建筑。白色的外观,细长的窗户,尖形拱门,高耸的尖顶,钟塔十字架…极富视觉冲击力,庄严神圣又唯美浪漫,已成为婚纱及旅拍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华侨银行旧址,位于福建路,一栋百年老别墅,现辟为鼓浪屿博物馆,展陈厦门开埠后鼓浪屿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国际社区之一,十三个国家先后在此设立领事馆的历史。馆内珍藏着二千多件租界时期的西洋民俗及生活用品,再现了百年前鼓浪屿的生活风貌。</p> <p class="ql-block">宁远楼,位于泉州路,建于1920年,由菲律宾华侨蔡文思所建,也是卢嘉锡教授的故居,更是抗日力量的据点,许多名人和文化人都曾在此居住或聚会过,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时钟楼,又称“宜园”,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因其外形酷似自鸣钟而得名,西洋建筑风格,门楣、窗楣和女墙都装饰着富丽的浮雕,精致又美丽。</p> <p class="ql-block">安海路番婆楼,建于1927年,是福建晋江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母亲而建,是鼓浪屿有名的“孝子楼”。据说许母儿女孝顺,被儿女打扮得像南洋富婆,一身珠光宝气,被街坊邻居称为“番婆”,她住的洋楼就名“番婆楼”了。现辟为非遗展馆,布袋木偶戏非遗表演、旗袍体验馆、非遗漆艺文化…都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安海路三一堂,主体建筑建于1934年,由三个教会联合兴建‌,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是鼓浪屿名气最大的教堂。红砖白顶,方柱长窗,居中矗立八角楼,顶尖十字架高耸,古典复兴欧陆风格。三一堂至今仍拥有全国最好的基督教唱诗班,是鼓浪屿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踏上内厝澳路,穿过笔山洞,匆匆奔向内厝澳码头坐末班渡船离岛。鼓浪屿,承载着特殊历史文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弹丸小岛</span>,自鸦片战争以来,从辟为通商口岸到沦为公共租界,鼓浪屿的诗意与浪漫背后饱含着屈辱与沉痛的历史。历史已远去,岛上多元文化融合下的“万国建筑博览”‌‌,已成受保护的历史遗存、世界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