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色南黄崖村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在长清区大峰山与黄崖寨山之间山谷中,有三个毗连的千年古村,由南向北依次是南黄崖、中黄崖、北黄崖,统称三黄崖村。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茂密,环境清幽,历史悠久,传统厚重,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村落,也是是济南市的党性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战争时期,</span>南黄崖村地处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是根据地党政领导指挥中心和武装力量驻扎中心之一,是连接延安与山东分局交通线的重要节点,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誉为“红色十里小延安,铜墙铁壁南黄崖”。</span></p> <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中共长清县委在大峰山建立,万晓塘任书记。领导全县的抗战工作,1939年11月,泰西地委授予长清县委“抗日模范县”称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长清县委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26日,共产党领导下的泰西各路抗日武装在此改编,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刘海涛任司令员,张北华任政委。六支队经战火焠练成为百战劲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成立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大峰山独立营升级到六支队二团后,长清县委迅速从各区队调集武装组建了长清独立营,营长吴梦观,政委由县委书记魏金三兼任,政治部主任由县委副书记崔健兼任。成为重要的地方抗日武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清独立营成立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峰山独立营营部</p> <p class="ql-block">在党的领导下,各支抗日武装力量团结一心,英勇战斗,以灵活的战术,不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南黄崖的抗日武装曾经创造了两项记录:一是击毙日军混成旅团长、少将土屋兵驻。这是抗战时期惟一被县级抗日武装击毙的日军将军;二是用机枪击落一架日军战机,创造了军史奇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黄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家家革命,户户英烈,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前赴活继,人才辈出。万里、黎玉等许多老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建国后从这里走出来的高级将领和干部多达26名,据说当年八大军区司令员中有4名具有南黄崖经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泰西地委书记万里办公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老的印记.石墻上的拴马石</p> <p class="ql-block">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引来了敌人的疯狂报复。1939年1月27日凌晨,日军调集300多名日军、500多名伪军对黄崖村进行“围剿”。惊慌中部分村民躲进了土窑洞中,日军在秫秸上浇上汽油点燃,堵住了洞口,浓烟烈火致洞内老少21人全部死亡。这就是令人发指的"中黄崖"惨案。</p> <p class="ql-block">敌人的屠杀没吓倒南黄崖人民,他们擦干净身上的血迹,埋葬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直至把侵略者消灭干净,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老的石头村庄里,就像进了时间隧道,石墙石房、古木古井以及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处处都透着浓重的历史气息,仿佛每一砖一瓦里都蕴藏着数不尽的故事。谁也不知道,千百年来,这个古老的村落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苦难挣扎,才迎来今天的宁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街头的古树,树龄约35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00多年历史的三王庙,摇摇欲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槐抱樁”。槐树树龄400年,枝繁叶茂,椿树扎根在古槐体内,两树浑然一体,被百姓奉为仙树。这棵树见证了南黄崖老区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