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散记(15)见到永定土楼

黄大帅

<p class="ql-block">文/黄大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940071</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按语</span></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有几天时间,央视接连播出“世界文化遗产地”“福建土楼之都〞一一永定县客家土楼的专题。一时福建永定土楼名声鹊起,“去实地看一看”成了广大观众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2012年12月12日上午,我们终于有机会成行,一行30人,在绍兴火车站坐上了赴厦门的动车,下午5点13分到达后,入住厦门闽南大酒店。</p><p class="ql-block">图为绍兴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洪坑土楼群</span></p><p class="ql-block">13日上午吃好早饭,乘车赴永定土楼,4个小时后,车辆在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嘎然停下。导游介绍说,洪坑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一一此行的土楼参观地到了。于是我们整装下车,在小饭店简单用餐后,向洪坑村进发。走过村头洪川溪桥,只见古色古香的土楼群星罗棋布,这里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楼46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楼名称,就叫洪坑土楼群。</p><p class="ql-block">图为洪坑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入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福裕楼</span></p><p class="ql-block">说到洪坑土楼,首先不能不说到林氏三兄弟。清朝末年,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积累了大量财富,富甲永定。1880年,三兄弟合资20万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形土楼一一福裕楼,外形像三座山,隐言三兄弟"三山"之意。整座楼在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外观连成一体,里面则分为三大单元。</p><p class="ql-block">图为方形土楼福裕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振成楼</span></p><p class="ql-block">1909年,因为人丁兴旺,林仁山开始筹建另一座土楼,1912年林仁山不幸离世。其子林鸿超继承父志,亲自设计并邀集叔伯兄弟合资共建,历时5年,花费8万光洋终于建成了振成楼。</p><p class="ql-block">图为振成楼</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是这次我们参观的第一座土楼。远远望去,这座巨大的土楼,外呈圆形,气势磅礴。从大门进入后,却发现这楼里面结构非常复杂,其实它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的土楼。外环四层总高16米,一共有184间房间;内环两层有32个房间。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成八大单元,一卦设有一部楼梯,从一层通向四层。走过振成楼的楼门厅,面前是二层的内环楼,门楣上刻着“里党观型”四个字,据说是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的手笔,意为"乡邻学习效仿的楷模"。楼主林鸿超在1913年还做了北洋政府的参议员,与黎元洪共事,振成楼落成时黎元洪特地赠匾褒奖。</p><p class="ql-block">图为振成楼漂亮又实用的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穿过两环两重大门,便是全楼的核心一一祖堂。这个宽敬明亮的祖堂大厅,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厅,可供全楼人婚丧喜庆、聚会议事、接待宾客以及演戏观戏。正门两边耸立4根圆形大石柱,象征灵魂接天的意思。屋顶呈三角形,酷似古希腊的雅典神庙。土楼虽土,却是外土内洋,中西合壁。据介绍,这些石柱高7米,周长1.5米,每根重量达一万余斤。当时没有机械作业,全靠人工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着实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图为中西合壁的振成楼祖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奎聚楼</span></p><p class="ql-block">从振成楼继续沿洪川溪往前走,脚下是一条历经苍桑的石砌小道,两边一座座古老的土楼,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小河畔和田野上。河岸上一棵棵高大的榕树撑起了大片的树荫,树荫下有供人们休息的石凳石椅;还有小小的土地庙,四处一片乡土风情。再走过一处平地,看到地势不高的坡地上耸立着一座方形土楼,却像是宫殿般地巍峨壮观,那就是奎聚楼,也就是我们参观的第二座土楼。</p><p class="ql-block">图为奎聚楼有小布达拉宫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奎聚楼占地6000平方米,始建于1834年,历时5年,比振成楼早80年。楼主林奎扬请他的结拜兄弟、当时的翰林学士巫宜福设计的。奎聚楼的门联是:奎星即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走进楼门厅,前面是一座祖堂:儒林第。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前低后高,中厅高两厢低,高低起伏,似乎成了一种森严的等级。据说祖堂的中门平时不开,只有贵客来到,才打开中门迎接,以示隆重。楼内檐梁雕刻十分精美,但已有些老旧。</p><p class="ql-block">图为奎聚楼门联</p> <p class="ql-block">奎聚楼共四层,高约15米;均为木结构建筑,现住有24户,共107人。奎聚楼的最大特色是崇尚文化修养,鼓舞族人好学上进,服务国家和社会。据介绍,一百多年里楼主考取进士和官至7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可见后人不辱祖训,文风昌盛,楼主若泉下有知,当甚欣慰。</p><p class="ql-block">图为文风昌盛的奎聚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升楼</span></p><p class="ql-block">离开奎聚楼往北走,我们来到了位于川溪北岸边的如升楼,这是我们参观的最后一座土楼。如升楼呈圆形,直径只有17米,楼高3层,16开间,在永定县境内庞大的土楼群里,它是最小的。据说,楼主林高林有一天梦见一轮红日降落此地,认为此地风水极佳,便从1901年开始筹措资金建楼,自己挑土,用了3年时间夯成这座小土楼。之所以取名"如升",是因为它大小了,像是客家人用竹筒做成量米的米升。此外,还寄托着楼主的美好愿望:如日东升,万年光明。</p><p class="ql-block">图为如升楼</p> <p class="ql-block">对永定土楼简单的参观考察结束了,但脑海中总还有许多问题未搞清楚。带着问题,请教当地人,查看资料,粗浅作了梳理。也可作为对永定土楼有兴趣关注和研究者的,一些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土楼的分布和数量</span></p><p class="ql-block">闽西南土楼所在的乡村处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接地带。那里山势蜿蜒,峰峦叠嶂,山岰里、坡地上,千姿百态的土楼像繁星般密集。据不完全统计,永定县有20000多座土楼,南靖县有15000多座土楼,平和、华安、漳浦、诏安、云霄等县也各有土楼百座左右。土楼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但华安、南靖等地也有不少闽南人一一汉族的一个分系,居住在土楼里。</p><p class="ql-block">图为土楼群风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土楼的形状和用途</span></p><p class="ql-block">土楼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五凤形,另外还有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交椅形等,同一种形状里又有不同的变化,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它们却有着明显的共性。每座土楼的名字,大都取自族谱里的祖训。登上石门槛,走过楼厅门,前面便是宽阔的天井。楼门对面是祖堂。这里是土楼里祭祀、婚丧、议事的地方,显示了浓厚家族的血缘色彩。所有的土楼,一楼都是灶间,是用以做饭、用膳和会客的地方。二楼是禾仓,放置谷物和各种农具杂物。三楼以上才是卧室,也只有从三楼开始,每间对外,开一个小窗。所有房间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一条畅通无阻的走廊把它们紧紧地连成一个整齐的圆环,或者一个巨大的"口"字。</p><p class="ql-block">各式土楼组成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客家人为什么要建造土楼</span></p><p class="ql-block">对这一问题,学界是比较有争议的。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土楼人的光祖从中原迁徙而来,落户异地他乡,为防盗匪和土著人的进攻,便聚族而居,建起了土楼。这种"防御说",参观游览者是很乐意接受的。但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客家先民南迁定居之后,远离了中原战火纷飞灾祸连年的环境,得到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收成更有保障。一座土楼造价不菲,建成时间要两到十几年,倘无相当的积储是建造不成的。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原因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原于对远离战乱,安居乐业生活的吸引和向往。</p><p class="ql-block">安居乐业的客家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