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洋楼遗址

Wls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内西洋楼遗址是圆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等朝的扩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西洋楼是圆明园中的一组西式建筑群,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Michel Benoist)等人设计,融合了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西洋楼建筑群包括大水法、海晏堂、远瀛观等著名景点,以其精美的雕刻、喷泉和建筑风格闻名。</p><p class="ql-block">然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遭到严重破坏,西洋楼建筑群也被焚毁,如今仅存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圆明园,是一定要来西洋楼景区遗址。</p><p class="ql-block">西洋楼建筑群在圆明园的东北角,占地80亩,占圆明园总面积不到2%。</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叫万花阵,也叫黄花阵,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迷宫,坐落在圆明园内一角。</p> <p class="ql-block">黄花阵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其方阵为南北长方形,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p> <p class="ql-block">阵墙总长超过1600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雕花青砖墙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迷宫结构。</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每当中秋之夜,皇帝会在此举行盛大的灯火晚会,嫔妃宫女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一声令下,最先达到凉亭的人会得到皇帝的赏物。</p> <p class="ql-block">谐奇趣北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是西洋楼遗址中最大的园林景观。</p><p class="ql-block">海晏堂较出名的要数“十二生肖喷水池”了,菱形水池在海晏堂前,池中有座圆形喷水塔。</p><p class="ql-block">池东立一巨型牡蛎形番花石雕,两侧分别排列着十二尊人身兽首、手捧玉笏的青铜雕像。</p><p class="ql-block">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十二兽首也流落海外。</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后部设有工字形蓄水楼,可储水180吨,池边包锡板以防渗水,俗称“锡海”。这一复杂的水利系统为喷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初称“水法三间楼”,是乾隆的爱妃(香妃)做礼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尊重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宗教习惯,成为专供香妃(容妃)做礼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水法即为喷泉,是传入中国初期中文译名,大水法即为大喷泉。</p><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大水法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一处著名水景工程,它由乾隆皇帝下令建造,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结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展现了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p><p class="ql-block">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它也是圆明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来,高台上残存的空心石牌坊柱以及精美的石雕,惊敲每一个看到它的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对面的石屏是圆明园中一处重要的景观,名为“观水法”。</p><p class="ql-block">观水法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成,位于大水法对面,它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具有独特的设计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水法的核心是由五块石雕屏风组成的弧形屏风,屏风上雕刻有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等图案,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十二生肖铜像是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作为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宴堂外喷泉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不同的动物代表了一天中的不同时辰,每天按时依次喷水,被称为“水力钟”。</p> <p class="ql-block">这些铜像融合了东西方设计风格,经过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展现了非凡的工艺水平,历经百年仍然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铜像不幸丢失。不过,经过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这六尊铜像以不同的方式重回圆明园。</p><p class="ql-block">这些铜像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珍宝,也是圆明园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范,被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p><p class="ql-block">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点燃罪恶的大火,将所有庙宇、宫殿、历代收藏都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落后就要挨打,留给我们的也只有废墟背后的耻辱和警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衷感谢给于我支持、关心、帮助的各位新老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