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光影记忆——长春深度游之三

爱琴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春电影制片厂,这可是我和我的上一代共同的记忆,我小时候在老家的街尾露天看过的影片比如《董存瑞》、《白毛女》、《平原游击队》等等,都是长影摄制的。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就翻开了那些尘封的久远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旧址博物馆是在1937年原建筑基础上“修旧如旧”后才开放的,主要参观内容三部分:长影电影艺术馆、长影摄影棚展区、长影洗印车间展区。从毛主席雕塑后面的这栋楼进去,就来到了电影艺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配合光影效果,展馆里面光线调得很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艺术馆门口的这八个大字是长影最响亮的名号,来源于拍摄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个“人民电影第一部”。在大学关于电影的选修课里我曾经接触过这些名字,但如此鲜活生动展示在眼前还是头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也是对口型翻译的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拍摄时牺牲了3位年轻的战地摄影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长故事片《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这些影片今天看上去是如此的稚嫩、粗糙,可它们代表的都是一个电影时代的艰难起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摇篮里还给中国各大电影厂输送了很多技术和演艺人才,拍摄了很多经典电影,比如开篇提到的《白毛女》、《董存瑞》以及《祖国的花朵》……“让我们荡起双桨……”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老电影院的场景也不陌生呀,虽然我小时候看得最多的是露天电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这时空隧道般的长廊,经过摆满道具的楼梯间来到二楼,就来到了我的青年时代。那些熟悉的面孔:潘虹、刘晓庆、陈强……好年轻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三姐》、《五朵金花》、《创业》、《刑场上的婚礼》剧照。还有这字幕组的工作间,审稿办公室,毛主席的批示,在我的眼睛里都那么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拟音互动室里面能让游客体验电影音效制作过程,几个简单的道具就可以制作出风声、雷声、马车声、雪地脚步声,太新奇太有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楼是一个很大的空间,里面陈列着电影分镜头、摄像机、放映机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棚展区按影片类型展示各种各样的道具,像一条胡同往前面延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侧则是一个译制片的展室,显示从1946年以来长影共译制影片3037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洗印车间,我仿佛走进了迷宫,窄窄的过道、小小的密集的房间,数不清的胶片、器材、设备,我简直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是来这里一趟,我根本就不知道以前一部影片的生产还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有这么多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影旧址的这三个展区正好围合成一个院落,院子里还零散展示着一些用作道具的老汽车。听说到了晚上还有光影、字幕打在墙壁上,成为一景,我没办法等到那个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在马路的另一侧还有长影电影院、长影音乐厅,都是又营业又有观赏价值的,我经过的时候以为就是普通的影院,没有进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从展馆出来,感觉自己搭乘了一趟时光列车,跨越了岁月的长河,完整回眸了“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发轫、繁荣与变迁。可整个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到2000年左右就截止了,我很好奇,在数字技术与视觉特效迅猛发展的今日,长影这个老大哥是个什么状态?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应该是不错的:长影近年主导或参与创作的《狙击手》、《人世间》、《这个杀手不太冷》、《监察风云》、《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影视作品不仅票房不错,还分别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二十余项大奖,电影之城依然无愧于这个充满荣耀的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