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切实加强临高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全面掌握文物资源状况,3月12日上午,临高县文物普查队队长符少晨带领文物专家组成员陈振雄,以及省文物普查组普查员陈斌斌等一行,走进调楼镇前南和和道两村普查文物工作,在前南村村长符永兴、和道村村长陈子贤等人村干部陪同下,普查前南村宗祠古井、小宗、潭鹅、道乐、林号、后坟、井尚等七口古井,和道村仙古井、合众示禁碑、求雨庙等文物,文物普查组每到一处,他们都认真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点实地调查、完成坐标信息采集和填报等工作。县文物普查队队长符少晨要求,必须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为文物普查工作提供详实数据和支持,把临高县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推上一个新台价。</p><p class="ql-block">图:前南村宗祠古井</p> <p class="ql-block">图:小宗古井</p> <p class="ql-block">图:潭鹅古井</p> <p class="ql-block">图:道乐古井</p> <p class="ql-block">图:林号古井</p> <p class="ql-block">图:后坟古井</p> <p class="ql-block">图:井尚古井</p> <p class="ql-block"> 和道仙井</p><p class="ql-block"> 和道仙井,位于调楼镇和道村南边,距临高县城13公里,据史料记载:明朝正德年间,由唐胄纂修,郑行顺点校的《正德琼台志(上册)》载:那泥(和道村)井,在县西三十里西塘都。故传宋庆元丙辰大旱,诸井皆涸,有僧和靖指此地,掘至八尺,遇一大石,听有水声,乃凿得泉,久旱不干。傍有小石,刻云:“庆元三年六月十八日记”。按:《凌霄庵记》称和靖寂化于淳熙丙午,至是已十年矣。南宋庆元丙辰年(公元1196年),庆元三年丁巳年(公元1197年)至今(公元2025年)已有828年。这口仙井位于和道村的南边,井的北边是求雨庙,南边是水田,井深约5米,井口为正方形,边长约1米,用石条垒砌,外筑圆形围墙,井水位至地面约60厘米深,井源大,井水清澈、凉爽、甘甜,正午时分可见井底,水温冬暖夏凉,是美良西海一带远近闻名的一口井。</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七四年闹旱灾,地里的庄家枯死,田里的水稻颗粒无收,几十里外的村庄水塘、井水干涸,饮水困难。十多个村庄村民不分昼夜的排成长队来和道仙井挑水,但井水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解决了当地村民和牲畜的饮水困难。仙井地处平地,属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茂盛,周围土地以种水稻、甘蔗、蔬菜、番薯为主。</p><p class="ql-block"> 和道村,现有190户,人口869人,从古至今祖祖辈辈同饮一口井,那清澈、凉爽、甘甜的井水哺育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仙井保存得非常完整。</p><p class="ql-block">图:和道村仙井</p> <p class="ql-block"> 和道《合众示禁》碑</p><p class="ql-block"> 和道《合众示禁》碑,位于调楼镇和道村南边,距离临高县城13公里。清朝同治五年(1866)三月二十日,由和尼村(和道村)牵头会同邻村武闹村、皇伴村、道教村、好大村、北堂村、莲堂村七村庄合众勒《合众示禁》碑,</p><p class="ql-block">碑文称:盖闻风俗醇厚,端由古处克敦,而习俗浇漓,端自今人不正而欲,岂□□从忠非立禁约不能也。于是,七村合意立约,会以联众心立约以惩。匪僻所立之村,所禁之条,勒碑为记。和尼村 陈□囗 、陈大德 方大美,武闹村 林二春 、林二成,皇伴村 黄四成 、黄二乐,道教村 陈贞 、 陈□□,好大村 林雷□ 、林□□,北堂村 王二和,莲堂村 林德明 、林□□。</p><p class="ql-block"> 一、禁不孝不弟。</p><p class="ql-block"> 二、禁斫伐篱界。</p><p class="ql-block"> 三、禁拐带人口。</p><p class="ql-block"> 四、禁白日强劫。</p><p class="ql-block"> 五、禁谋田园界。</p><p class="ql-block"> 六、禁掳掠田园。</p><p class="ql-block"> 七、禁毁罢风水。</p><p class="ql-block"> 八、禁掳掠天井。</p><p class="ql-block"> 九、禁诬陷人命。</p><p class="ql-block"> 十、禁偷牛盗马。</p><p class="ql-block"> 十一、禁放畜践伤。</p><p class="ql-block"> 十二、禁放钱窝赌。</p><p class="ql-block"> 十三、 禁奸淫妇女。</p><p class="ql-block"> 十四、禁窝藏匪类。</p><p class="ql-block"> 十五、禁偷鸡窃猪 。</p><p class="ql-block"> 和道《合众示禁》碑具有官府下令勒石发布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碑文涉及社会治安、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规定,用于约束民众行为,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老百姓知法守法,有利于提高民众守法的自觉性。</p><p class="ql-block"> 和道《合众示禁》碑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治理、民风民情等历史信息,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图:七个村庄《合众示禁》石碑</p> <p class="ql-block"> 和道求雨庙</p><p class="ql-block"> 和道求雨庙,位于调楼镇和道村的南边,距临高县城12公里,坐北朝南,东边村小路,西边稻田,南边和道仙井和合众示禁碑,北边和道村。求雨庙原三间土木结构瓦房,庙由于久年失修,不知那个朝代,庙已倒塌,只留下断壁残垣,现可见石基,门槛、莲花香炉等,整个庙址已被茂密的树林所覆盖。据老一辈的人传说,庙里供奉的神佛是:北极道主主尊真武玄天上帝、宋岭修真白衣师傅、三十三天九殿法皇、中天显应真清师傅、潭流坐圣法正禅师傅,一共五尊。据老前辈传说,临高旱北海,儋州旱北岸。在旧社会没有水利灌溉的情况下,仅望天下雨,实属艰难。不知哪个朝代,儋州那边有人来到我村偷走了求雨庙的神佛,回到儋州的松林岭建起庙宇供奉。祖先们到处寻找,找到后将神佛搬回求雨庙安放。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儋州那边又有人进行第二次偷走神佛,再次在松林岭异处建起庙宇,并将铁链锁住神佛。从此神佛再也不能请回。</p><p class="ql-block"> 和道求雨庙主要作用是在干旱时农作物受到影响,因此求雨成为一项重要作用,通过祭祀祈福,人工降雨达到减少至绝收的目的,它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图:和道村《求雨莲花香炉》石雕刻技艺非常精湛,美观大方,历史悠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