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月27日,继续走连城这条线。昨天上了山,今天该下乡了。上午先去培田村看客家古民居。培田村,位于福建西南的连城县宣和乡,距县城40公里,这个客家小山村因其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虽然同样是客家民居,但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培田古民居是迄今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是中国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但是我孤陋寡闻,这次来龙岩之前我并不知道培田村。是因为要来龙岩玩,在网上搜到网友发的龙岩旅游地图上发现有培田,于是开始关注,才发现有这么个宝藏村。</p> <p class="ql-block">但是是否去培田我却纠结了好久,因为我们不自驾,龙岩到培田村的公共交通似乎不那么方便。我在“龙洲e行”公众号上没有查到龙岩到培田的班车,距培田最近的动车站是冠豸山南站,离培田村还有十几公里。网友说,可以从动车站打的过去,但回程却很难叫到车。后来,终于查到了从冠豸山南站到培田有中巴班车的信息,只是不清楚具体班次时间。于是才下决心去看看。上午从龙岩坐动车到冠豸山南站,下车出站找不到公交车站,也看不到出租车,问路旁小店的店主,说在对面马路边等,看见车来招手停。还好,等了几分钟中巴车就来了,是从连城开过来的。上车后发现车上除了当地居民之外,也有几个像我们这样要去培田玩的外地游客。其中有一位69岁的四川大姐在跟当地村民聊天,双方讲的都是“普通话”,却彼此都不容易听懂对方的话,虽然交流困难却仍然兴致勃勃地交谈。我平时并没有什么语言天赋,不过今天听懂她们双方的话我却毫无困难,也许是“旁观者清”?这位四川大姐去年就曾经来过福建游玩,在泉州那边,赶上雨季,连住一个星期雨都没有停的意思,只好打道回府。她不甘心,今年又来福建,现在已经连续游玩二十多天了,她说自己是穷游,坐公交车,吃方便面。旁边的人问她是否独自旅行?她说有大部队在长汀那边,但其他人不愿来培田,她就独自过来了。她拎了两个大箱包,看样子今晚要在培田住。韦先生悄悄说:“她那两个箱包极重,老太太真有劲!”我说:“不奇怪,她自己都说了,四川女人能吃苦!”中巴车开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最后到一座牌坊前停下,司机说终点站到了,回程的车下午两点二十或者五点多才有,还在此上车。我一听就傻了,最早下午两点多才有车?我还打算下午去古田会议旧址呢,冠豸山南站到古田会址站的动车虽然只要十几分钟车程,但下午两点多这么边才有车过去的话,只能坐四点钟的高铁,等折腾到古田会址岂不是人家景区都下班了?唉,事到如今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游览培田村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车的地方虽然有个牌坊,却不是培田村的村口而是村尾,所以我们进村的入口不是游客中心,也没有看到村里的游览图,之前关于培田的功课又做得少,只好糊里糊涂随意走到哪儿看哪儿了。培田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文天祥的部将傅正先的后代在培田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到元至正四年(1344年),为避战乱,吴姓先祖由浙江辗转迁往培田,开创了闽西客家吴姓一脉。在吴氏先人勤于耕田劳作、善于读书修身的努力下,培田吴氏逐渐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至今,培田古村仍以吴姓村民为主,民间又称其为“吴家坊”。培田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狭长且又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带上,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南脉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好像被三龙怀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五个山头,则又像是五虎雄据,护佑着培田的一方安宁。中间依着山型和地貌,有一条溪河呈外弧形蜿蜒穿过,把房屋和田野分开。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村前有笔架山,后有卧虎,左青龙,右白虎,门前还有五带环水,是客家人讲究的风水地理,以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地理条件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枕山、环水、面屏”的整体环境和空间格局充分体现村落规划传统理念。</p> <p class="ql-block">在明、清时期,培田村处于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清乾隆后,一批权贵涌进培田造豪屋、建祠堂,奠定了培田村作为“客家文化博物馆”的规模。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三百多家,村民仅一千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明清时期修建的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5处庵庙道观、2座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形制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科学、工艺精湛,全村建筑的博大、保护的完好、珍藏品之多、文化底蕴之深,为外界所叹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培田的“一府(都阃府)、一厅(官厅)、二第(大夫第、进士第)”四幢建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因为是从村尾进入的,所以最先看的是官厅。官厅坐西朝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一说是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连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宣和乡的培田村就成为汀连官道的连接点。这里明清曾设驿站 ,是吴氏宗族接待官员、客商之所。清朝纪晓岚巡视汀州府时,就住过这里,并写“渤水蜚英”四字牌匾,表示对培田崇文尚武,人才辈出的赞扬。官厅也是培田九厅十八井的代表建筑之一。该宅占地5900 平方米,为前塘后阁五进带横屋、中轴对称式布局。前设围墙、外雨坪、半月塘,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与徽派建筑“四水归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门楼气宇轩昂。门楼前两坪石狮石鼓危坐,石桅杆挺立。</p> <p class="ql-block">官厅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宅子四周的青砖防火墙古朴厚重,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内外雨坪宽阔,为武官下马,文官停轿而设。外门、厅门横批“业继治平”“斗山并峙”,表达主人不仅有继承前人治国平天下之志,而且有开启后人文武竞秀局面之愿。外坪、内坪各立一对青石雕凿旌表,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岁进士吴镛、吴鉴所立。</p> <p class="ql-block">官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内设“双凤朝阳”卵石工艺甬道,中厅“三泰阶”,达官贵人才能行走;客人论资排辈安排座位。进入书写有“斗山并峙”的内门后才是前厅,随后是中厅、大厅、后厅。中厅开学馆,左右厢房曾经藏书万册。后厅为两层楼阁,楼下厅为宗族议事厅,楼上厅为藏书阁。厅内保存了八扇镂空鎏金浮雕窗,工艺精湛,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北上前的温坊、松毛龄战役中,“官厅”曾是红军的指挥部,朱德、彭德怀等在这里出席过重要军事会议。战斗结束,红九军团即由此出发。培田因此成为红军长征前夕的一个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 务本堂,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堂名取自《鲁论》:“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孝悌为仁之本,知务本必自孝悌始。入居后,吴拔祯考中举人、进士,故又称进士第。进士第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是吴拔祯的祖屋。大门为三合门,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门厅后的庭院精致雅洁,颇具文人雅士品茶赏画,琴诗之风骨。正门额上高挂着“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的《榜元》进士匾正文是“进士”两个大字,上下款识连起来为“钦命掌河南道监察御史载存、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乌拉喜、经筵讲官刑部尚书贵恒为戊子科乡试中式第六名、壬辰科会试中式第三十三名、殿试第三甲第八名、钦点蓝翎侍卫吴拔桢立”。屋里有块《榜元》的匾牌,是吴拔祯高中武进士后挂上去的。进士第两旁各有两个客厅、花厅,厅前砌鱼池,天井搭花架。 正厅匾额上书“务本堂”三个大字端庄气派。堂前左右两侧顺序排列太师椅。正中为阴阳太极圆桌,尽显昔日主人气派。</p> <p class="ql-block">务本堂曾是培田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刘少奇、彭德怀、滕代远等曾在此指挥过朋口战役。大门门后有红军彭德怀部-东方军遗留标语一则“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弥足珍贵。它也是对这段尘封历史的有力佐证。</p> <p class="ql-block">培田村的老房子里大多有本地村民正常居住,烟火气很浓。每当参观这些作为“景区”(特别是收费景区)的古镇古村时,我的心情就很矛盾,一方面当然希望看到的是活色生香有人间烟火的原生态村镇,也愿意多看看老房子内部细节;另一方面,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住在这里,每天家里有陌生人进进出出在自己家里瞧来瞧去,我肯定无法忍受。所以,每当要进老宅子时,我往往怯生生地在门口伸头先瞄一眼,如果房子的主人不在屋里,我便安心进去参观一下,如果人家在屋里、甚至正在吃饭、干活什么的,我就不大好意思进去了。所以韦先生经常笑话我“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的”。培田村的老宅里家家正厅都供着多位祖先的照片,还摆着香案,我也不大好意思拍近景照。今天看到一个游客直接把无人机飞进人家房间里,贴在主人家头上嗡嗡嗡地绕来绕去。无人机航拍常见,像这样飞到人家屋子里“零距离”怼脸拍我倒是第一次见,我在旁边都有种被打扰了的不适感,但看主人无动于衷,显然不是第一次被“骚扰”了,见惯不怪。后来出门发现无人机的机主在屋外十几米远处正戴着眼罩操纵,显然无人机也不是“误闯”。“骚扰者”和“被骚扰者”都很淡定,倒显得我这个不相干的外人少见多怪了。</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它又取《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夫第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时十一年,占地十一亩,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成。大夫第是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航拍图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为四进厅梁柱式框架结构,共十八厅二十四井一百零八间房,地面为保存完好的三合土。大夫第厅多井多房多,整体却井然有序。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各成单元,既可聚族而居,又方便小家庭各享天伦。</p> <p class="ql-block">继述堂前的广场当地人称外雨坪,坪边原有月塘和围墙,现已毁。坪中遗有一对石狮石鼓,两根纹龙旗杆。门前一副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从联中可以感受到周边环境之美和主人耕读传家的志向。门楼门额横刻“三台拱瑞”,指地处山川环绕的祥瑞之地。</p> <p class="ql-block">过了大庭院来到挂有“大夫第”和“登科”牌匾的中厅,从这两个牌匾可以看出这家宅院祖先曾经的辉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过天井上台阶之后进入大厅。中厅大厅联成一体,雕梁画栋,场面浩大,这里主人宴客、会亲的场所。厅高堂阔,宴请一百二十桌客人可不出户。大厅两侧设主卧房,分成前后间。</p> <p class="ql-block">再过一个天井进入后厅,后厅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内宅,后厅之后、围墙之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栽有花卉盆景,清静典雅。</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的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梁花、枋花雕工精美,幅幅藏典故呈吉祥,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专家称为一流的防震建筑。</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座“工房门楼”,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原为建造“继述堂”的工场,后建成设计完善、商居结合的房屋。当时承建“继述堂”的能工巧匠为显示其独特的建筑创意、精妙的设计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建造了此门楼。门楼灰塑装饰精致,以地势而建,传承古村落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客家建筑风格,是培田最具特色的门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 培田村原来“等级”最高的大宅是都阃府,又称世德堂,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四品都司衔蓝翎侍卫吴拔祯先父飨堂,是培田唯一一所按朝廷“府”建制的官邸。都阃在清朝是正四品都司官衔,指吴拔祯外任四品武官——青州守备(都司衔)时所建。可惜的是,都阃府因火灾毁于1994年,只留其遗址让人脑补其当年风采。现仅存门楼,额饰双凤朝阳,联传圣赠,门刻慈禧太后亲赐联文:“秉义飞声闽峤,教忠翼卫神亰”,亰字中间多一点,寓意围绕皇帝一个中心;正厅门前雨坪铺有精美的“鹤鹿同春”卵石图案。</p> <p class="ql-block">都阃府还遗存了两件史料价值极高的文物:一是府门前的双斗龙纹旌表,它严格遵守朝廷礼制建造,上笔中虎下狮五爪龙纹,威武挺拔,是主人文武竞秀和功名成就的体现:顶塑笔峰表明文举人出身文星出头,中刻双虎是参与军机要务虎符的标志,底护双狮表明是武进士功名,双斗是进士出身,斗树纹饰“九五之尊”五爪金龙,是皇帝对吴拔祯护驾有功御赐的最高奖励;二是墓志表石碑,墓表名为:“诰封昭武都尉国学生五亭公墓表”(都尉为四品),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刑部尚书贵恒篆额,刑部主事中宪大夫李英华撰文,清末状元吴鲁主笔,北京琉璃厂名师高学鸿精选铜青石雕刻而成,堪称培田“国宝”,是为吴拔祯父亲五亭公立的,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在“都阃府”左侧,有一座“衍庆堂”,为培田吴家总宗祠,由培田六世祖尚义大夫吴郭隆修建于明成化年间(有的资料说景泰年间即1450年—1457年,又有的说正统年间,反正建于明代就是了),距今600余年,是培田村现存最老的屋宇。原来为住屋,内挂堂匾“至德衍庆”。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扩建为郭隆公祠,始取名“衍庆堂”。堂号“衍庆”,训示裔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衍庆堂是培田村祭祖、打醮、集会等活动之所,村民仍称“老屋”。衍庆堂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衍庆堂的大门不正对大堂,而开在宅第的东南方,必须过一道内门,始见戏台、中厅及上厅。这种大门的结构与北京四合院相似。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中厅可容几百人进行拜祖仪式和餐饮,墙壁上拓书朱熹的“忠、孝、廉、洁”四字。朱熹的“孝”字有讲究,上半部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是一个“子”字。上半部右边横、竖、撇笔画连接,形成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孝敬长辈的形象,意指儿子把老人顶在头上,敬重老人;而左边则是猿的脸形,象征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天子壁悬挂家训、家法、族规,中堂悬挂六至十世祖画像。据说原挂有雕龙绘彩镶边功名匾额40多块和学位金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当“四旧”废去,现仅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蛟腾凤起”牌匾。此外,厅内还存有光绪年间阳刻进士金匾一块(残块)、神龛、谱案、相匣、石香炉等,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它融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客家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保存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衍庆堂及戏台是培田村民祭祖的重要活动场所,如果有幸赶上节庆时节,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当地传统戏剧演出。据说若是平常周末里,在下午三点左右,也有一场专为游客所准备的当地客家山歌和舞蹈表演。不过今天不年不节非周末,旅游淡季,戏台就用来晒干菜了。</p> <p class="ql-block"> 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p> <p class="ql-block">街西侧即靠山一侧并列着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乐庵公祠等二十一座百年古祠。</p> <p class="ql-block">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相传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商铺37 间,客枝、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如今仍保存完好的有23 间。不过,今天街上很冷清,村民和游客都寥寥无几,也许是因为旅游淡季吧。</p> <p class="ql-block">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祖祠建筑十分重视门庐构造,斗拱雕刻,木漆绘画都极为富丽堂皇。最吸睛的是相邻的“久公祠”和“衡公祠”。</p> <p class="ql-block"> 久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其子为奉祀先父吴久亭而建,门楼为三山斗拱结构,斗拱雕刻精妙绝伦。大门门前有一廊庑,设石件外栏内槛,外门槛立四根石柱,两方两圆。方柱上刻“祖训书墙牖,家声继蕙兰”,表达了客家人尊祖敬宗、光耀门庭的愿望。内门槛是木门槛,大门上有门神彩绘。这种双重门槛的设计建构独特。不过门槛太多太高也有问题,我们参观时,屋主是一拄杖老人,迈门槛时就摔倒了,吓得韦先生赶紧去扶他起来。</p> <p class="ql-block">老人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祖祠。久公祠为三开间两进布局祠堂厅内绘有“三娘教子”、“状元游街”图等精美漆画,现存左墙獬豸献瑞、右墙麒麟送宝图,人物栩栩如生,精巧华丽,令人目不暇接,堂内梁檩等工笔彩绘富丽堂皇。祠堂左右墙壁上还留有红军标语、捷报以及文革时期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 衡公祠建于清乾隆后期,是裔孙为纪念先祖吴衡三而建。门楼为三山斗拱结构,绘有三国故事,现存“空城计”、“张松献图”等四幅漆画,线条清晰、色彩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其后裔文武竞秀、很多人下南洋经商、定居,取得较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 济美堂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进厅结构,祭祀飨堂。堂内木雕装饰精美,屋顶飞檐高挑,屋脊陶饰吉祥图案,正厅天井地面有卵石“如意福禄图”,中堂屏风天子壁三层镂空鎏金雕刻,正面展示12个典故,背面刻有八贤颂文;后厅二十余块透雕,构图精巧、工艺精湛。廊八扇窗屏镌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四维八德。</p> <p class="ql-block"> 敦朴堂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堂名“敦朴”意取敦厚朴实,勤劳节俭。敦朴堂后人皆善好书画,多才多艺。1934年6、7月,代福建省军委书记的刘少奇这里(也是扩红办公室)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除了祠堂,培田村中还有女子学校“容膝居”,取名源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居是培田古民居中最小巧玲珑的建筑。规模虽小,但文化内涵较深。它是女子学习文化、女红、礼仪的场所。明、清时期,培田经济文化繁荣,人际交往广泛。吴氏宗族非常重视女眷文化礼仪及女红教育,在原有家族塾学容膝居创办妇女学馆,以识字、家训、族规、女红等为教育内容。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曾在此举办妇女夜校。</p> <p class="ql-block"> 因为与红军渊源颇深,培田还将一栋古建筑微改造成为红色记忆陈列馆。陈列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党史资料、文献图书、红色老照片、奖状等3000多件藏品。</p> <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个“锄经别墅”,联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是培田古时传习农耕技术的地方,现成为农耕农具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而“天下粮仓”展示馆内,3000多件粮印、糕点模具、箸筒、锡酒壶、粮票等精美藏品令人目不暇接,既展示了传统农耕经济的生活变迁,也展现了中国人雅致而有烟火气的审美取向和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培田的商业化程度比较低,老屋大部分是村民自住,但也有少量的改造为民宿,比如吴家大院。吴家大院位于培田的中心区域,原本不叫吴家大院的,叫灼其堂。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主体落成。也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结构的建筑类型,纵深六个院落,占地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到2004年,已呈零落破败、摇摇欲坍之势。后来有位商界人士出巨资,将其修缮一新,改造成民宿。</p> <p class="ql-block"> 吴家大院旁的双灼堂也是“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但它的建筑构架最为精湛、是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培田古民居精品。双灼堂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呈三直五进布局。屋主吴华年,字灼其,号桃生,含诗经“灼灼其华”之美,故名“双灼堂”。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门楼楹联“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内大门刻清末御史江春霖所书“乐善好施”横额,屋主四子乃青是周恩来总理留法同窗,译《马克思生平及其著作》。厅内墙上留有红军所书《田妇讨论歌》和标语。</p> <p class="ql-block"> 双善堂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于咸丰年间(1858年)被焚,后重建。堂号名“双善”,体现“善师其善,善继善述,千善万善”之道德追求。寓意济美不一“公私两得”。整幢房屋建有双门楼,双池塘,双雨坪,双厅堂、双围屋,是九厅十八井与围垅屋完美结合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到了中饭时间,培田的中心区域我们也转得差不多了,找地方吃饭。现在淡季,村里游客少,开门营业的饭店不多。在快到村口的地方找到一家。吃完饭时问店老板去高铁站的车子情况,老板说的确很难叫到网约车,班车也的确要下午两点多才有。我们吃完饭时还不到下午一点钟,若要在村里逛到两点钟也不是不可以,事实上我们也还有一些地方没走到,比如南山书院之类的。但是我心里惦记着下午能去古田,所以想去村口游客中心碰碰运气,看看班车之前能否找到其它车去高铁站。于是往村口方向走。</p> <p class="ql-block">路过大片荷塘,如果夏天来这里应该风光不错,不过此时还是一片枯枝败叶,我就没拍照。又路过一文武庙,进去瞧瞧。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 年) 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武庙,也称文昌阁。上庙祀文圣孔子,下庙祀武圣关公。文革时被毁,现在的是1995年重建的。将文武二圣合祀在同一所庙里是比较少有的,据说全国仅三处,另外两处分别在浙江富阳和台湾日月潭。</p> <p class="ql-block"> 走到村口,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道口,牌坊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三间四柱五楼式,通面阔五米,通高五米,全部采用青石构件,正楼上为葫芦宝顶。牌坊中柱前有报鼓狮,边柱前有凤尾石。正额即龙凤板上阴刻“恩荣”二字,副额阴刻诰封吴拔祯三代人功名与职位的文字。吴拔祯是培田最负盛名的人物,官居三品,文武双全,是光绪的贴身侍卫。这座牌坊与我们来时下车的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培田古村有多种文化类型的聚集,展示的不仅是建筑文化,而且包含客家的历史文化、系统的宗教文化、淳朴的民俗文化、古今的名人文化。培田的确是个宝藏村。</p> <p class="ql-block">到了游客中心,除了村里的景交车之外果然也见不到其它车,试着叫网约车,果然也没有车接单。问游客中心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帮叫车,答:“可以包车,50元到高铁站”。我们请她帮联系司机,一旁的景交车司机听见说,50元的话,那我开我的车送你们过去吧。韦先生笑说,那你不上班了?不过,现在的确也没有游客,景交车闲着也是闲着,师傅乐得挣外快。于是师傅开他自己的私家车送我们到了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上两点十分的高铁去古田会址。在古田会址站下高铁的除了我们俩好像还有一个旅客,高铁站外广场很大,空空荡荡没有人。网上说有红色专线公交车去会址的,但也见不到。有一个自称滴滴车司机的来揽客,说十五元送我们去游客中心。我看看好像也没有选择,只好坐他的车过去了。旅游淡季也有淡季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古田会议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会址,会议于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古田村召开,史称“古田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今天两个老党员老军人来古田“朝圣”。</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筑面积826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座东朝西,沿中轴线依次为前院、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左右厢房。建筑采用悬山顶屋面,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三合土地板。后厅原为古田会议会场,左厢房有毛泽东、陈毅在古田会议期间的办公室,右厢房有朱德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会场的陈设非常简单,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就是讲台,几排长条凳摆放整齐就是坐席,四周悬挂着的横幅会标、中共党旗和马克思、列宁画像引人注目,主席台上的黑板、方桌和台下的课桌、条凳整齐排放,四根红柱上贴着“反对机会主义”、“反对单纯军事观点”、“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地面石板上残留着炭火炙烤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会址之后,韦先生在“红军街”看见有邮局,于是又寄了张明信片。由于古田这里有直达龙岩的农村公交车,我决定回程不坐高铁了,直接就从这里坐公交车回龙岩,这样两头都省了来往高铁站的交通,很方便。我在“龙洲e行”上查看,下午还有四点半和六点半两班车,于是对韦先生说,我们看着点时间,捡重点想看的地方看,争取坐四点半的车回去,可以回龙岩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又去看了附近的笃厚堂。笃厚堂建于位于古田会议会址北边约170米处的红四军后勤工作部旧址(笃厚堂)建于1806年,是一处单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周边砌青砖半砖墙,后面有拱型草排(阳院背),上下厅是木柱结构、房间隔墙为土木结构。房屋坐东朝西,前低后高,属典型的客家围拢屋建筑。1929年红四军两次进驻古田时,笃厚堂作为红军住房,特别是12月古田会议期间,红四军的总务科、军械处、卫生所等后勤工作部门均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又去打卡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暨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松荫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属砖木结构。1929年12月,红四军在连城新泉整训后进驻古田,前委机关和政治部就设在松荫堂。毛泽东、 朱德、陈毅等人在新泉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了各级党代表联席会议,代表们对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提出了许多纠正方法。在松荫堂的二楼卧室里,毛泽东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起草《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松荫堂附近是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中兴堂位于上杭县古田镇八甲村,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属围垅式建筑,房屋布局为一正三横。1929年12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进驻古田, 红四军司令部设在中兴堂。朱德同志住在后厅左厢房。</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之后,我们就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对面的马路上等车,怕时间不够,就没进纪念馆参观,反正党史军史我们都已经比较熟悉了。班车很准时,票价6元,游客中心、纪念馆、镇政府门口都有站点,非常方便。一个小时就回到了龙岩。这一天走的路真不少,“下乡”也不比“上山”轻松啊。上山下乡之后,明天或许该“进城”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3.12.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