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吃晚饭看新闻联播时才想起今天是3月12日,是植树节。多年以前的一个场景又一次在脑海里回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春寒料峭的3月初,站在厂区后山的山顶,眼前有条弯弯曲曲职工健身踏岀的小道,这片光秃秃的山坡裸露着灰褐色的岩石,零星几棵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座山紧挨着我们厂宿舍区,建厂以来一直是这样荒凉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初厂领导班子刚调整分工,绿化工作是我分管的工作范围。这座山由于石多土少没有水,从没有在这座山上大面积植树的记录。除了山凹里有几棵野生的灌木外,光秃秃的见不到一棵树。虽以前有人也尝试着在山脚下栽树,但成活率很低。零打碎敲地植几棵树,形不成规模,事后也不好管理。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集中人力打歼灭战,大面积种植,然后责任到人跟上管理,才能保植保活。而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动员全厂职工积极参与,借植树节之机搞一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3月10日,在厂电视台亲自做了植树动员,並按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劳动模范、离退休人员、学校育人、新婚纪念、家庭领养等划分责仼区域,提前运送土壤到山脚,划定树坑标志,铺设临时输水管道。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做到每棵树苗要挂上植树人的名牌,每个区域都立碑标识,让大家终身有个责任和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3月12日清晨,天还没亮,已经有几十名职工提前到了,他们整理着工具,区域负责人确认自己的植树范围,尤其感人的是十几位离退休的老同志在赵宣银书记的带领导下已开始挖坑。初春的早晨气温还是有点低,但他们已脱掉了外套,满头大汗。当太阳升到一竿子高时满山坡已站满了挖坑植树的人群。他们中间有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师傅,众多的女职工由于穿的红红绿绿画出了一道风景,年青人更是不肯落后,有的下夜班连工作服都来不及换,便匆匆上阵,也有许多职工带着孩子仔细的挖坑、填土,认真的将一棵棵象征希望的树苗栽上。一时间山坡上热闹起来,铁锹与石块的碰撞声、人们的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老领导王绪茂、郭继昌、李振洪、王海志、苏凌云、刘廷发、于庆鑫、鲍敬芝等一众二十几位七十岁上下的老人手上忙碌着但仍忘不了谈笑风生。</p><p class="ql-block">四个小时后,全厂有500多人参与的这场植树活动,将700多棵树苗错落的植在整个山坡南面。整座山象穿上衣裳变了样。收工时有不少人还将自己栽的树做上记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幌二十二年过去了。当年的许多植树人有的已过世,大部分人已经退休,当年的小青年已成长为特钢厂的中坚力量。跟着爸爸妈妈去植树的孩子们大都成家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人都不在厂里居住了。但这些人无论居住何方,都不会忘记这个洒下心血汗水的这个钢厂、这座山,这片自己亲手栽种的树。</span></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年,当年的小树现在已经能够遮荫,站在穿越树林台阶的小路,遇上一阵风吹来耳边已经能听到嗡嗡的风涛声,仍有不少当年的植树人时常带着自己的儿孙、朋友去寻找当年亲手植的树。当年立下的石碑已经变的 沧桑,但它见证了特钢人的团结奋斗奉献和成长。相信新一代的石横特钢人会热爱这座山,也不会忘记当年的那些植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