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福流。良知是人类的天性,这是达尔文的观点,很对。人类选择是积极的天性,如爱、善良。当我们抬起头的时候,迷走神经绝对是高仰的。这就是为什么看见美好的事物,人类共同的反映一定是抬头挺胸,迷走神经充分的舒展,情不自禁喊一声好。</b></p> 话题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教师们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代汉语词典》对“坚守”这样解释:[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阵地;~岗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做老师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习惯了完成教学任务,习惯了应试教育,习惯了按部就班。而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阶段,我们中的大部分又会变成习惯了完成上级检查,习惯了上了一堂公开课,习惯了用课程标准中的几个口号,走过场完事……说到底,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似乎只比普遍企业职工好一点而已,或者冲着有寒暑假而做教师,等等,不一而足。因为没有热爱,没有激情,没有真正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于是心冷漠了,触觉粗糙了,思维懒惰了,对于教育的信仰、理想、温度、倾情等等自然也泯灭了。积极上进的态度,“每日三省吾身”的反思就更说不上了……于是,习惯了原地踏步,习惯了用十年寒窗的知识,还有上岗培训以及无可奈何的各种继续教育得来的少得可怜的知识,来敷衍课堂、影响学生。于是,当网上有人喊到“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不配当语文老师”时,有人不服气了,有人开始漫骂了。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心平气和地扪心自问一下:</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教给的是否是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我的课堂,有否促进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b><b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坚守”这个话题的理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我们缺少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缺少对孩子生命细节的关注,那么我们又怎么去奢谈实现远大理想、远大目标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我们总是在生活的常态中行走,没有了诗情,没有了慧心,有的只是抱怨这个孩子,责怪那个孩子,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出充满人文色彩的学生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我们缺少对课堂教学及儿童心理的探索精神,缺少坚持不懈的为一个教育教学问题持续探寻的恒心和毅力,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培养出执着追求的学生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我们习惯了沿着一条线行走,不去想着在每节课、每一天去创意地、创造地开展工作,我们又怎么能奢望我们的学生的创新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该给我的孩子们留下了什么?这一问句,应该是我们教师的晨钟暮鼓,要让它时时敲击着我们逐渐麻木的良知。作为人师,你应该经常问自己:“我该给我的孩子们留下了什么?”</b></p> 话题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们要在课堂上坚守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要在课堂上坚守什么?最早思考这个话题,是在10年前的一次教研活动听课后,我抛出的话题就是《数学老师,你在课堂要坚守什么?》我在活动中是这样阐述的:数学课堂,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跌跌撞撞,纷纷扰扰,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许多年头,不断被应试教育干扰,不断被各种声音左右,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涯是否锈蚀你的思想,消磨了你的数学灵性?尘埃落定之后,你有哪些数学理念还在坚持,你有哪些数学策略还在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思考这一问题,也渐渐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有了自己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人生就得有所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你不能总是流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你要知道流浪只是为了寻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而寻找最终还是为了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做老师,应当成为一个纯粹的老师,应当成为一个有良知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惟有如此,在他的眼中看到的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惟有如此,在他身上才容易绽放出生命的光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坚守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跟许多家长朋友说,有时我们父母太勤快了,搬小椅子、洗碗、扫地等小事情,小孩子能不能做?既然能做,那就不要越俎代庖,鼓励他们去做,做得好表扬,做得不好不责备,给予极大的宽容与耐性的指导。须知:孩子只有在不断进步地做事中,才能获得更大、更快的成长,也因为拥有参与感而觉得自我价值,获得可喜的自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否思考过“如果学生不能做的,老师做不做,又该怎么做”。很明显,孩子不能做到时,老师鼓励尝试,但不强求,容许失败,重在指导——全在两个字“耐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耐烦”</b><b style="font-size:20px;">两个字,不容易做到。就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或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中,是一种简单的复杂,或说复杂的简单。</b></p> 坚守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学生能学的,老师不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我们要分清学生哪些自己是能学会的,就要对学情了如指掌。了解学情,一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在对当下教学班级学生的了解上,三是建立在对整个学科体系与教材的深刻领会与把握上。况且,班级“能学”的总体程度不一样,每个孩子的程度也不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尝试</b><b style="font-size:20px;">”是一个好的诊断器。孩子们“尝试学习”的口头禅还记得吗——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所以,一遇到新知识,老师首先想的不是“怎样讲给孩子们听”,而是想“这些知识孩子们会到什么程度,不会的究竟在哪里,我该如何去引导”,“是看书自学还是小组讨论”,“是小老师学讲而是争论辨析”,“细嚼慢咽还是举一反三”,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学生“能学”的,老师“不教”;“稍能学”的,老师“适度教”;“不能学”的,老师“主动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渴望摆脱,摆脱那种父母前人长辈为之坚守的东西的束缚。年轻也就是那种不懂坚守也不懂珍惜与珍重的年龄。而当人一旦进入成熟状态你也就进入了坚守状态。在坚守的岁月里你才能学会抗争,与老观念抗争,与身边的人抗争,与自己的灵魂抗争——在这种抗争里你既能感到生命的悲壮与无奈,也能领略生命的强大与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坚守就是坚守住那些你的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不要图一时的轻松而放弃;如果你一旦放弃了,再回过身去寻找时,可是那个东西已经不见了,到那时你除了获得一腔慨叹、一脸惆怅、一身失悔以外所能留给你坚守的也就所余无几、所剩无多了。 所以,我经常跟老师们说的一句话是:</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去 做。</b></p> 坚守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学生进一步,老师退一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坚是一种挺拔,而守却是一种柔情。</b><b style="font-size:20px;">坚是坚执,坚执住生命中所以,坚与守是相对的,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学生进一步,老师退一步”就是这种哲理的体现。课堂上,孩子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操作与实践很投入,这里老师就不要故弄玄虚,卖弄文采了,你就应该退到应该退到的地方,在那里等待“花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反之,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没法“进一步”,老师就不能“退一步”了,而是要上来“一小步”,扶一扶,帮一帮,点一点,带一带,指一指,推一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我们要做到</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善扶善放,扶放有度”。</b><b style="font-size:20px;">年轻时,我在教学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抗争。这样弄来弄去,太烦人了,还不如我一讲到底来得轻松爽气。于是,放弃;于是,重回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入职后第一个师傅的话,至今犹在耳旁——教学改革与村子里的人走路一样,人们总是觉得老路好走,为什么?因为不要动脑筋,每天都是这样走的。一旦换了新路,他们不习惯了,就说这说那了。但是有一天,村子里有了柏油路、水泥路,他们为什么又开心了呢?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新路的效率与好处了。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的。守则有一种思往古之悠情的情怀,一种古道热肠的衷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坚与守是相对的,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学生进一步,老师退一步”就是这种哲理的体现。课堂上,孩子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操作与实践很投入,这里老师就不要故弄玄虚,卖弄文采了,你就应该退到应该退到的地方,在那里等待“花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反之,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没法“进一步”,老师就不能“退一步”了,而是要上来“一小步”,扶一扶,帮一帮,点一点,带一带,指一指,推一推……总之,我们要做到“善扶善放,扶放有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时,我在教学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抗争。这样弄来弄去,太烦人了,还不如我一讲到底来得轻松爽气。于是,放弃;于是,重回老路。记得一次培训听到这样的话——教学改革与村子里的人走路一样,人们总是觉得老路好走,为什么?因为不要动脑筋,每天都是这样走的。一旦换了新路,他们不习惯了,就说这说那了。但是有一天,村子里有了柏油路、水泥路,他们为什么又开心了呢?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新路的效率与好处了。</b></p> 坚守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学生问你,你去问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课堂听课时,我很关注课堂上学生有没有疑问,课堂环节中老师有没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或提问。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没有任何疑问,我学得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b><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朱熹先辈的至理名言,我十分信服这一句名言。我甚至在日常教研活动的时候,也鼓励老师提问,凡是提问的,可以得到一本书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奖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提问”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形式,而是表现了一个学习的姿态,一种学习精神。一个课堂上敢提问、善于提问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专注听讲、积极动脑、思维活跃、信心与心理内力强大的人。</b><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学生</b><b style="font-size:20px;">提问后,怎么办?注意,肯定不是你马上回答,你要学会装糊涂。“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师也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想好,哪个同学想到,来试着回答……”你要把问题抛给全体学生,让他们学会倾听别人的提问,专注问题的实质,思考问题的答案,这样这堂课才能真正成为</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心心相印的课堂”、“润泽的课堂”</b><b style="font-size:20px;">(佐滕学语)。你去问他(她),他们都不会怎么办?你应该讲解了吧?不对,你不能全部讲解,你要“讲一半,留一半”、“点一点,留空白”、“画一画,留一段”、“指一半,隐一半”,总之,你就是不能全盘讲解,你就是要机会留孩子们,“折腾”他们,“锤炼”他们,“铸就”他们!坚守啊,你就是要这样坚守“学生问你,你去问他(她)!”</b></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你去研究学生,你去研究教材,你去研究教法,你去叩问名师,你去研读名著,你去皓首枯坐,你去苦思冥想,你去探索、去远行、去开拓、去进取,最终极的目的,是为了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没有坚守的远行,是无边苦海的漂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失去坚守的开拓,是毫无意义的挖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前行的行囊里,你可以什么也不带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但你却不能不把坚守慎重地放入。你不必嘲笑他们,因为他们在卧薪尝胆。你不必看轻他们,因为他们在深深扎根。总有一天,你就能倚仗它去战胜寂寞,你就能凭借它去穿透虚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人生如斯,唯有坚守才可圆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人生如斯,唯有坚守者最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人生如斯,唯有坚守者最美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课堂上,请牢记我们的四个坚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