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是新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享誉海内外,他与谢晋、谢添并称中国导演界“三谢”。</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从战火中一路走来,虽然命运多舛,但是佳作频出,执导了《暴风骤雨》《早春二月》《今夜星光灿烂》《红楼梦》《知音》《大河奔流》《清水湾 淡水湾》《包氏父子》《月落玉长河》等20余部经典影片。家喻户晓的八大样板戏电影,其中有五部就是由谢铁骊执导的,它们分别是:《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1925年1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市,父亲是小职员。谢铁骊上面有个姐姐叫谢静娴,哥哥叫谢冰岩,早年参加了新四军。谢铁骊的名字是哥哥取的,有一定的用意:铁是硬的意思,骊指纯黑色马。哥哥希望谢铁骊长大后能成为一匹千里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天资聪颖,聪明好学,可他生活在动荡年代,命运多舛。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苏沦陷,谢铁骊就读的小学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死伤了不少学生。谢铁骊从废墟里爬出来,幸运的是他只受了一点轻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由于小学解散,13岁的谢铁骊辍学了。在哥哥的影响下,谢铁骊参加了抗日活报剧的演出,出演了《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剧目。剧情到高潮时,围观的群众看得眼泪汪汪。1940年,15岁的谢铁骊在哥哥的引导下参加了新四军。他读过小学,在那时属于有文化的人,被安排进入新四军创办的淮海军政干部学校深造。</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谢铁骊被分配到淮海地区抗日剧社,担任演员兼戏剧教员。为了教好学生,谢铁骊刻苦阅读,将夏衍、曹禺等进步作家的代表作读了个遍。也正是这段经历,为他将来成为导演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剧社经常排演小话剧,谢铁骊负责创作剧本,他一晚上就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是同事眼里的“战地才子”。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谢铁骊迅速成长起来了。也就是在淮海地区抗日剧社,谢铁骊与战友王遐互生好感。</p><p class="ql-block"> 王遐是江苏省宿迁人,与谢铁骊同龄。她命运悲情,4岁丧父,跟着寡母生活。为了生存,王遐自小跟着母亲给家族的祠堂看门、打扫卫生,勉强糊口。王遐长相恬静,聪明伶俐,14岁便参加了革命,后来被分配在淮海地区抗日剧社,在这里与同龄的谢铁骊相遇相识,两人青梅竹马,在战争岁月里一同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新四军10旅成立了文工团,谢铁骊与王遐被安排在文工团工作。这时的谢铁骊虽然才20岁,却是一位“老革命”了。他才华横溢,成熟稳重,担任文工团团长,王遐是文工团演员。</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谢铁骊带领战友不仅要演出,还要参加战斗。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谢铁骊与王遐等战友在前线救治伤员,给部队运送粮食、弹药,押送俘虏。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子弹擦着耳朵呼啸而过,谢铁骊和王遐几次被炮弹震得短暂性失聪,还被埋在泥土里,但幸运地活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军每个文工团抽调3名骨干去北京的中央电影局工作,谢铁骊就是其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中央电影局筹建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谢铁骊因在淮海地区抗日剧社当过戏剧教员,被安排到表演艺术研究所当了3年老师。王遐则调入中国电影发行公司从事行政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0年7月,中央电影局组织集体婚礼,谢铁骊与王遐在北京组建小家庭。在结婚典礼上,谢铁骊说:“(我们)相识在抗日战争,恋爱在解放战争,结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要白头偕老。”这一年,他26岁。</p><p class="ql-block"> 1951年,谢铁骊夫妇的大女儿谢小丽在北京出生。女儿的到来,让初为人父的谢铁骊格外激动。1952年,谢铁骊夫妇又生下了二女儿谢坚坚。这时谢铁骊夫妇才27岁,两个女儿来得这么稠密,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只得一个交给爷爷奶奶,另一个交给外公外婆照看。</p><p class="ql-block"> 当时,谢铁骊一家住在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的一居室里,谢铁骊有机会观看了大量的外国影片。他还迷上了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的京剧,几乎不漏掉一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6年,已担任电影局演员剧团常务副团长的谢铁骊,被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当导演。1958年,水华执导经典影片《林家铺子》,谢铁骊给水华做副导演,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1959年,北影厂准备投拍影片《无名岛》。老导演不愿意执导这部影片,主要是剧本简单,情节不够真实,很难拍出彩。于是新人谢铁骊迎来了机会,他对剧本进行了改编,让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同年《无名岛》上映,谢铁骊的导演才华得到了北影厂领导的认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0年,知名导演凌子风执导《红旗谱》,谢铁骊又给凌子风当助理导演。此后,谢铁骊开始腾飞了。同年他独立执导了北影厂出品的影片《暴风骤雨》,该片由于洋、高保成、鲁非等明星主演,主创阵容强大。这部影片是根据作家周立波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讲述了1946年肖祥带领一支农村土改工作队,到东北解放区元茂屯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参加过土改运动,熟悉农村生活,他通过分镜头对剧本进行再加工。该片的过程费尽周折。影片开拍不久,谢铁骊带领剧组在北京香山拍外景。两个多月后,剧组转战黑龙江省牡丹江农村拍冬天的外景。</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将洗印好的样片送到厂里审查,北京市分管文教的副书记陈克寒对影片予以肯定,并说可以作为重点影片来打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影厂领导听说《暴风骤雨》可以成为重点影片,便将谢铁骊换了下来,由崔嵬、陈怀皑顶替他当导演。崔嵬提出拍成彩色故事片,这样一来,谢铁骊拍摄的黑白胶片要全部舍弃。谢铁骊不甘心,便给陈克寒写信讲述拍摄情况。</p><p class="ql-block"> 在陈克寒的协调下,北影厂领导又改变了想法,让谢铁骊继续执导《暴风骤雨》。1961年,黑白故事影片《暴风骤雨》在全国公映,引起巨大的反响。经过岁月的洗礼,《暴风骤雨》被证明是一部经典影片。一部《暴风骤雨》的成功,也从此奠定了谢铁骊在北影厂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2年,谢铁骊执导北影厂出品的影片《早春二月》。该片是根据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的,由孙道临、高博、上官云珠、谢芳等明星主演。</p><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讲述了进步知识分子肖涧秋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找不到精神支柱的苦闷和彷徨,他与陶岚的爱情带有悲剧色彩。</p><p class="ql-block">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肖涧秋不堪流言蜚语离开了芙蓉镇,陶岚追了出去,影片戛然而止,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是公认的经典影片,该片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然而,《早春二月》比《暴风骤雨》的出笼更坎坷。原来一位姓康的领导假借毛主席的批示,对《早春二月》进行了否定,说该片是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完成,这在当时是不小的罪名。</p><p class="ql-block"> 1963年,《早春二月》公映时被当作反面教材,成为媒体批判的靶子,光是全国大报上的批判文章就多达300多篇。当时谢铁骊是电影局的党委委员,兼电影局共青团书记,对他的批评有所保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到了1966年,《早春二月》被打成“大毒草”,谢铁骊被作为“黑线人物”揪了出来。谢铁骊频繁遭受批斗,造反派给他剃了阴阳头,他被关进了牛棚,不准回家。</p><p class="ql-block"> 看守人员为了折磨谢铁骊,让他挑煤。牛棚的院子里有一大堆煤,看守人员让谢铁骊将煤堆挑到这边,接着又挑到那边。冬天寒风扬起煤屑,谢铁骊的脸上、头发、脖子里全是黑乎乎的煤灰。看守人员在屋里烧煤取暖,不时探出头来对谢铁骊冷嘲热讽。</p><p class="ql-block"> 王遐是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的党委书记,受谢铁骊的牵连,也被接受批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早春二月》的主演上官云珠不堪折磨,选择非正常死亡。北影厂还有专家将头扎进水缸里,选择自溺身亡。</p><p class="ql-block"> 王遐生怕丈夫想不开寻短见,经常含泪对谢铁骊说:你必须好好的,我们这个家除了你全是女人,要是你有什么意外,我们还怎么活?谢铁骊心情暗淡,不吱声。王遐哭了:你必须给我表态,让我放心。谢铁骊诙谐地回答:我才不自杀呢,自杀太疼了。三个女儿围上来,眼里都是泪水。此情此景,坚定了谢铁骊活下去的决心,他在心里告诫自己:不管多难,我都要给妻子和女儿做遮风挡雨的大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与王遐共育有4个女儿,他们的3女儿生于1955年,四女儿谢欣红出生于1957年。1962年,谢铁骊夫妇的三女儿得了肺炎,谢铁骊正在执导《早春二月》,一连几个月不着家。王遐是公司的党委书记,行政事务缠身,三女儿患了肺炎后,应该去医院接受治疗。可谢铁骊夫妇没时间,只是让女儿服药、打针,接受常规的保守治疗,结果女儿的病情被耽误了。1963年春天,谢铁骊8岁的三女儿不幸夭亡。看着女儿蜡黄消瘦的面容和枯黄的头发,谢铁骊的心被撕裂了,懊悔愧疚的泪水怎么也止不住。如果让女儿及早住院,接受系统的治疗,悲剧很可能不会发生。三女儿的夭折,成了谢铁骊夫妇一生的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女儿走后,谢铁骊格外疼惜其他3个女儿,他将父爱分作三分,均匀播撒给她们。谢铁骊之所以能够幸运地闯过特殊年代,3个女儿是他坚强的主要原因。谢铁骊无论接受怎样残酷的批斗,他内心始终有一个信念:我要好好活下去,将女儿们养大。</p><p class="ql-block"> 特殊年代里,全国都唱八大样板戏,由中央一位女领导主抓。1969年,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拍成京剧电影,谢铁骊担任导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子荣的一顶狐皮帽子,当时要花上千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谢铁骊想花几块钱买一顶棉帽子代替,但上面不同意。结果上面花2000元在东北定制了一顶狐皮帽子,然后运到北京的剧组。《智取威虎山》拍摄过程非常艰辛,反复进行修改。女领导隔几天就看样片,不断地提各种意见。谢铁骊承受巨大的压力,经常失眠。</p><p class="ql-block"> 《智取威虎山》一共拍了20 多个月,看样片时,周总理、李先念、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去了,他们带头鼓掌。在这种情况下,《智取威虎山》算是通过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1年,刚执导完成电影《智取威虎山》,谢铁骊被下放到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但不到一年,上面又安排谢铁骊执导京剧电影《龙江颂》。《龙江颂》的女主角叫李炳淑,是安徽人,个人条件很好。该片审查很幸运,是因为女领导不在北京,毛主席看过《龙江颂》后说“好”。</p><p class="ql-block"> 《龙江颂》的拷贝一共发行了6000个,创造了奇迹,而一般影片的拷贝发行60个都很难。这一时期,谢铁骊又连续执导了京剧电影《海港》(与谢晋联合)、《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在执导《海港》期间,小女儿在家看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他也被精彩的情节吸引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谢铁骊一边导戏,一边抽时间根据《海岛女民兵》创作电影剧本《海霞》。1975年,电影《海霞》开始拍摄。小演员蔡明是谢铁骊选中的,女一号吴海燕,也是谢铁骊选中的。谢铁骊见了吴海燕之后,才知道她是自己老战友吴石坚的女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霞》完成后也受到了批判,有人给谢铁骊编织各种罪名。谢铁骊偷偷写了一封信,让妻子王遐送到国务院信访办。当时总理正病着呢,但收到信后,还是第一时间就调了片子来看,一看,没什么问题啊。为了保险起见,他又请了几位老总一起看,大家非但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认为是部不错的电影。</p><p class="ql-block"> 时任文化部部长于会泳知道后,追查是谁将影片送给总理看的。其实影片是贺龙的女儿贺捷生送给总理看的,谢铁骊坚决不说是谁。</p><p class="ql-block"> 王遐因为给国务院信访办送过信,被关了起来,每天都要接受审查,直到半个月后才出来。谢铁骊本来患有青光眼,由于压力太大,他的眼睛短暂失明,1976年在同仁医院接受了手术。所幸手术还算成功,没有留下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霞》的问题一直折腾到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后,谢铁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此后,谢铁骊又相继执导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清水湾,淡水湾》《红楼梦系列》等众多经典故事影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1年,谢铁骊执导奇幻电影《古墓荒斋》时,发掘了周迅。周迅就是通过这部影片走上影坛的。因此,周迅一直将谢铁骊、王遐夫妇当作恩人。</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执导《古墓荒斋》时,演小狐狸的演员一直没有定下来。剧组在杭州拍外景时,王遐与杭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比较熟悉,便与他们一起寻找演小狐狸的演员。对方向王遐推荐了很多候选人的照片,王遐看中了周迅,便将她推荐给谢铁骊。谢铁骊通过浙江省电影公司找到了周迅,见了一面后,他就确定让周迅演小狐狸。这对于选角风格习惯用“有经验、有脸缘、有票房”演员的谢铁骊来说,实属难得。周迅的崛起也为谢铁骊的选角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此外,蔡明也是在谢铁骊的发掘下走上了演艺之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影坛上那些闪耀的名字,谢铁骊无疑是个引人注目的存在,然而他的选角风格却常常让人诟病,备受争议。尤其是他执导的《红楼梦》,演员们个个都是绝色美人,但在这部由中国名著改编的戏里,三十多岁的女明星们竟然被安排来演十几岁的少女,观众们的反应可想而知。有人觉得这简直是“扮嫩大赛”的翻版,这种不合适的选角让人难以接受,最终也使得谢铁骊的这部作品未能成为众人心目中的经典,反而成了“心血尽,名不扬”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鉴于谢铁骊为中国电影做出的巨大贡献,2005年,谢铁骊荣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对他是极大的肯定。2011年,谢铁骊再获殊荣,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2022年1月5日,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荣誉。圈内人一致认为,谢铁骊这是名至实归。</p><p class="ql-block"> 由于常年劳累,加上生活不规律,晚年的谢铁骊老年病比较严重。2015年6月19日,谢铁骊不幸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铁骊的选角风格和对样板戏的支持,构成了他在影坛的独特印记。即使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谢铁骊在推广“样板戏”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尽管在某些文化圈子里,样板戏受到批评,但谢铁骊始终坚持支持样板戏,认为这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他执导拍摄了5部样板戏,尤其是《杜鹃山》《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这种坚持不仅让他在影坛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使得样板戏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同时代的电影导演中,谢铁骊是一位视野广阔、涵养丰富、手法多样的导演,他既能再现剧烈的社会变动,展示浩荡的历史重大变迁,又能逼近人物、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对人情世态作准确而精致的描绘。艺术涵养的丰富,使他能通晓和适应多种文体。同时,他是现实主义者,他力求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乃至细节都符合生活的原来样子。追求风格统一,不能单从风格着眼,他的基本见解是从人物性格出发,讲究按照人物性格的逻辑和客观事物发展的逻辑去组织情节。 </p><p class="ql-block"> (《当代电影》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2025年6月,谢铁骊已离开我们十周年了,但他高尚的人品,他导演的众多佳作,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经历值得我们敬佩。谢铁骊在表演、导演、编剧、人才培养上都有所建树,此外他还是一位电影行业的好领导。至少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他在一种艰难的创作环境下,既遵从了又红又专的创作口号,又保留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叙事和抒情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抛开政治性,其电影的精致程度到今天都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