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金安平著、三联书店出版的传记性小说《合肥四姐妹》2007年在北京出版,2015年在北京再版。</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合肥的四姐妹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她们的父亲张武龄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曾担任过直隶按察使、江西巡抚、广西巡抚及两广总督。</p> <p class="ql-block"> 四姐妹是长女元和、次女允和、三女兆和,四女充和。四姐妹家有多富?张家的土地无法用“亩”来计算,每年播种的时候,究竟是播八千担种子,还是九千担种子便知。</p> <p class="ql-block"> 四姐妹的母亲陆英生了四个女儿后,又生了五个儿子。这些孩子都不是他们的母亲带大的,而是家里的的保姆。</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的安徽,大户人家的孩子断奶之后,按惯例请一个保姆来代替奶妈。保姆通常从这家的仆人或家乡可信的人中挑选,她们必须忠心耿耿,通情达理,靠得住。</p> <p class="ql-block"> 张家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固定的保姆。这些保姆就是书中所讲的干干。干干是孩子对保姆情感上的一种认可,带有干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张家的干干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寡妇。为了养家,她们抛下自己的小孩让亲戚照料,然后在主人家一干就是十年,甚至几十年,直到年老力衰时才返回乡下。这时侯,她们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不管当初她们多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为了糊口,她们还是把母爱给了别人家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陆英信任家中所有的保姆,她需要依靠这些女人的帮助她照顾好孩子。她深知每个人的长处,并能用得其所。</p> <p class="ql-block"> 干干对自己负责的孩子尽心照顾,心里的故事也不隐藏。照看长女元和的陈干干对她讲:她最后一个孩子是靠着门边,手里紧抓着长扫帚杆子生下的。婴儿一落地,陈干干就捡起胎衣蒙在她脸上,孩子几分钟就死了。陈干干说,就当没生她,年景差,娃娃是养不活的。面对贫困的家境,陈干干唯一能做的就是摆脱自怜自怨。多年后,元和在文章里仍清楚地忆起陈干干的不得已和无奈。</p> <p class="ql-block"> 次女允和的保姆是窦干干。幼年的允和如果犯了错送到小屋罚站,窦干干就会在陆英面前下跪,哭着请求太太把她的小允和放出来。允和说:我惹上麻烦,窦干干最伤心,不把我救出来绝不甘心。</p> <p class="ql-block"> 三女兆和回忆说:母亲在家里对仆人发起的识字运动,让她的保姆朱干干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学二十几个字。母亲去世时,朱干干已能读简单的唱本,在之后,已能读古典小说。她坚信自己的儿孙辈应该受教育。她给合肥老家的儿子写信,督促他上学。</p> <p class="ql-block"> 朱干干是看着兆和长大的,当得知兆和要嫁的人是沈从文时,她从心里不满意。她认为沈家没钱没产业,小姐嫁过去,过得不好怎么办?此时的朱干干俨然像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操心。</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干干都对陆英戮力效忠,说这是报答陆英对她们的恩情。陆英去世时36岁,去世前,她给了每位保姆200元大洋。</p> <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 四姐妹给人的印象深刻,陪着她们长大的干干们,同样有一席之地,同样令人难忘。陆英一手培育的干干们没有辜负她。她们用心陪护着她的孩子,从幼年一直把她们带到青年。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充满了母爱和自身的韧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