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Caroline

<p class="ql-block">我们小学课文中,有文章《都江堰》,介绍公元前250年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修都江堰的故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排沙的作用,灌溉区域达30余县市,面积千万顷,造就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远并唯一留存至今的、仍在发挥作用的宏大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比邻成都,从成都过去动车20分钟即达。来自川西雪山的岷江流经此处,是高悬在成都平原之上的悬河。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丰水季发洪水的时候,经常从这里灌入成都平原,造成很大的伤害。</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都江堰后,先去登玉垒阁。玉垒阁在玉垒山上,从仿古扶梯步云廊上来,登高望远,远眺都江堰。天空有点阴,导游说这算是好天气了。这里长年阴天,有个成语“蜀犬吠日”,形容这里的狗狗看见太阳,“汪汪”直叫,因为太阳很稀罕,少见多怪嘛!(原来哮天犬的出处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玉垒阁,明代建筑。这里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可以360度俯瞰都江堰城区和水利工程。2008年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区遭遇极大伤害,许多房屋倒塌,而玉垒阁毫发无损。</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全图。秦灭巴蜀后,秦昭公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治理水患。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地方--灌县,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防洪、防沙、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一跃成为秦国粮仓,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秦贡献了两大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和都江堰。万里长城屹立在山之巅,如今已失去实际作用,断壁残垣,成为让人凭吊的历史遗址。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堰卑处一隅,不张不扬,像个老母亲,默默滋养庇护着成都平原,</span>千年如一日,灌溉着中华民族,并将永远造福千秋万代。</p> <p class="ql-block">俯瞰都江堰市区。这是个县级市,常住人口仅50万,经济以旅游业为主。</p> <p class="ql-block">从玉垒阁下来,通过松茂茶马古道,我们近距离去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松茂古道起于阿坝的松潘县和茂县,古时候这是松潘和茂县对外连接成都平原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块大石头是08年汶川地震时滚落下来的。石头上的数字是地震发生的时间。汶川地震给都江堰市带来极大的损害,80%建筑遭遇损毁。</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原名望帝祠,纪念古蜀国开国君王望帝杜宇。杜宇关心民生,教导人民种植庄稼,并亲自参与治理水患。后来他禅位给治水有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丞相鳖灵,</span>自己退隐。传说杜宇死后化作杜鹃鸟(布谷鸟),每逢春耕时节,便穿梭于田间鸣叫“布谷”。“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由此而来。李冰在杜宇鳖灵治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都江堰,造就了富庶的天府之国,功盖千秋万代。宋期间,李冰父子被追封为王,望帝祠被改为二王庙,祭祠李冰父子。</p> <p class="ql-block">岷江之水是川西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的,从山上汹涌而下,在这里被驯服引入内江,流向布满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灌溉区域达30余县市、面积千万亩,造就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这是内江,人工河,经过都江堰排沙后的河水格外清澈碧绿。安澜索桥横跨两岸。</p> <p class="ql-block">相传安澜索桥始建于战国时期,最早为绳桥或竹藤桥,明朝时期被战火烧毁。清嘉庆年间,塾师何光德夫妇以竹材修桥,即将完工时,竹索断毁,官僚们借口是他的过失,将他杀害了。群情激愤,其妻何娘子继夫遗志,继续带领民众施工,终于将桥建成。</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何先德夫妇的功德,桥头立祠立塑像纪念。他们夫妻的同心同德,成为爱情的典范,故有“天下第一爱情桥”之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上安澜索桥,摇晃得厉害,下桥后我还眩晕了好一阵子。</span></p> <p class="ql-block">过了索桥,坐景区电瓶车去鱼嘴。鱼嘴是分水堰的头部,在这里岷江被一分为二。图片左边是外江,右边为内江。外江是岷江正流,流向乐山、宜宾,汇入长江。内江经过宝瓶口被引流灌溉成都平原。外江宽而浅,内江窄而深。丰水期时水位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流</span>量内四外六;枯水期时水位低,大部分水流入河床深的内江,流量内六外四,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稳定的用水供给。这就是著名的“四六分水”!古人利用鱼嘴巧妙完成分流的任务,并在丰、枯水期自动调节水量。2000多年前的老祖宗,就精通流体力学,掌握流量计算公式吗?真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内外江的水流速度明显不同,内江水流湍急,外江相对缓慢。内江靠分水堰的一侧,有沙石的沉积。这是应用河流弯道排沙的原理。观察自然现象,在河流拐弯的地方,河道的凸岸会堆积泥沙。鱼嘴分水堰被设计成半月形,凸出的一侧会堆积泥沙,定期清理泥沙,可以保证河道的通畅。</p> <p class="ql-block">图示很清楚看出,这里是个天然弯道,外江在凸岸一侧,经过弯道时,表层水流和底层水流的不同走向。表层水质清,经过鱼嘴流向内江;底层水质浊,挟裹泥沙,顺着原河道流向外江,会有一部分泥沙分离堆积在凸岸。鱼嘴分水堰被设计成半月型,内江的凸岸起到分沙的作用。岷江水在鱼嘴这里完成了“二八分沙”的任务,80%泥沙被分离出来。</p> <p class="ql-block">经过“鱼嘴”四六分流、二八分沙”之后,内江水流向下一道关键节点--宝瓶口。这里包含了四个部分设计:飞沙堰、宝瓶口、凤栖窝,离碓。飞沙堰是一道低矮的堰坝,起到排沙分流的作用。宝瓶口是人工开凿的河道,从这里内江水被引入成都平原凤栖窝是个天然的凹档,则<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碓原是玉垒山延伸的一部分,宝瓶口开凿后,变成离岛。</span></p> <p class="ql-block">走近这里,只听到轰隆隆的水声简直地动山摇。迎面两扇巨石夹成凹档,这就是“凤栖窝”。由于这里水道急遽变窄,水流速度加快,撞击离碓产生回流,把大部分泥沙甩向“飞沙堰”。利用弯道离心力作用,水流在这里又一次被二八分沙,将大部分沙石排出。干净的水灌进宝瓶口流入内江。</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枯水期,可以看到飞沙堰这边有许多沙石。这里每年一次岁修清淤,十年一次大清,飞沙堰承担了80%的排沙任务。“低做堰深淘滩”,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治水经验。飞沙堰是个低坝,洪水期,过多的水量漫过飞沙堰,流向泄洪道,再进入外江。所以飞沙堰起到了二次分沙和泄洪分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飞沙堰的泄洪道,现在是干枯的。每年7、8、9三个月丰水期时候,多余水量就会漫过来,排向外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可见两处石刻,写着“宝瓶口”和“离碓”。“宝瓶口”是人工开凿玉垒山挖出来的河道。“离碓”原是玉垒山延伸的一部分,被宝瓶口劈开成了离岛。在那个没有机器没有火药的年代,如何将山体凿开缺口呢?李冰命令工匠烧山,山石烧得灼热时,用冷水浇之,反反复复,一热一冷,山石崩裂,加以人工一锤一锤开凿,用了8年时间,硬是啃开了“宝瓶口”。宝瓶口河道长80米,宽20米,深40米。</p> <p class="ql-block">离碓公园里有座伏龙观,是纪念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庙宇。公园里还有许多石碑塑像,纪念为都江堰建设曾经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除了李冰父子,还有丁宝桢、章仇兼琼、诸葛亮……,我们赶时间,匆匆走过,来不及好好瞻仰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有一处喷泉名叫卧铁喷泉,展示了修建都江堰工程时围堰拦截江流的方法和工具。中间四根卧铁,复制内江凤栖窝里埋的四根卧铁,卧铁是内江“岁修”时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准;四周围绕着装着石块的竹笼,这是围堰用的;三角形杩槎用来固定竹笼,防止被流水冲走。这些工具至今仍然沿用,古人的智慧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活不过时。</p> <p class="ql-block">离碓公园还有不少古树和盆景雅石。四川是金丝楠木的产地,公园内有好几株几百年的古楠木,尤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丁宝桢是咸丰年间曾任四川总督,在他十年总督任期内,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吃货们了解一下,川菜“宫保鸡丁”是这位大人引入的。</p> <p class="ql-block">离碓公园门口出来,就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雄伟壮丽的廊桥,横跨内江。这是丁</span>宝桢建设的南桥,南桥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梁柱悬壁廊顶上满饰彩绘,并有书画楹联融为一体,美轮美奂,被誉为“水上画楼”。</p> <p class="ql-block">在南桥上我看到一幅图,描绘建设都江堰的工匠们在激流险滩中,围堰填石的情景。岷江水从落差270多米的雪山上咆哮而下,激流险滩中建设都江堰的艰险不言而喻,为此工匠们伤亡无数,他们是默默无闻的背后英雄。当我们瞻仰庙宇高堂里的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时,不要忘记是这些普通工匠们为伟人们垫起了基石。</p> <p class="ql-block">走在南桥上,欣赏两岸风光,欣赏南桥的精美,欣赏墙上的名人字画,清风徐来,祥和安宁。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深深感恩前人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令我赞叹不已!古人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共生的治水理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span>巧妙让大自然帮助实现“四六分流,二八分沙”的功能,整个工程融入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和典范,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