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月的阳光洒在河北博物馆的门口,我与朋友、同学相约一同前往参观当代陶瓷精品展。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四大名窑的杰作,还汇聚了众多精美的人物陶瓷作品,让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白立而五色成”,是中华民族对于天地之化育的诗意表述。白色作为中传统五正色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和审美价值。在陶瓷术的发展历程中,正是白瓷的诞生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自瓷本也以其纯洁无瑕的艺术魅力,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承载着中华比的辉煌成就与深厚底蕴。“一色万象一自瓷艺术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比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展览遴选白瓷珍品300余件(组),分为“瓷风古韵”美美与共"两个单元,荟萃河北、福建两地的古代瓷器及当代工艺大师的艺术品,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纬,梳理古代白瓷技艺的发展历程,凸显代白瓷艺术的创新风貌。邢窑白瓷“类银似雪”古韵匠心,定窑白瓷“自、薄如纸、声如磬”,磁州窑“白地黒花”古朴生动,井陉窑“戳印划花填别具特色。德化白瓷在明代风靡世界,享有“中国白”的美誉。现当代白瓷通过理念与工艺的创新为白瓷艺术注人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白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让我们走进展厅,在白瓷的细腻与纯净中,感受北国窑火的炽热与南国的温润,找寻历史的痕迹,感受艺术的韵律,见证中国白瓷艺术的传承扬,共享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第一组自通天下一邢密邢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白瓷窑场,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内丘、临城两县及邢台市区,隋慮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邢窑创烧于北朝,兴盛于唐,五代以后逐渐衰落。初期受越窑影响生产青瓷,经过不断探索,于北朝时期创烧出早期白瓷,隋代邢窑白瓷已经完全成熟,并形成了粗胎化妆白瓷和细胎精白瓷两大系列。隋代烧制的“透影白瓷”,胎体薄如蛋壳,工艺空前绝后,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唐代邢窑白瓷,“类银似雪”独领风骚,不仅进献宫廷,而且远销海外,“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白瓷造型规整,烧制娴熟,胎质细白坚致,釉色洁白莹润,与南方越窑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唐代“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中华瓷韵,源远流长,土与火的相遇,诞生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完美馈赠。瓷器作为中国名片、世界语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华北地区是北方最为重要的瓷器发祥地,更是精美臼瓷艺术的摇篮,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四大名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为显耀的地位。六世纪以前,中国的瓷器基本是青瓷,直到北朝末期以后才出现了最早的白瓷。北朝北齐武平六年(公元 575年)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瓷器,初创特征明显,尚属不成熟的白瓷。隋代,白瓷烧制成熟,隋大业四年(公元 608年)的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已具备了白瓷的基本性质。唐代,中国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窑场多集中于北方,邢窑是当时最著名的白瓷窑口之一。晚唐五代时期,当邢窑逐渐趋于衰落时定窑后来居上,到宋金时期发展为名动天下的大型窑场。井陉窑、磁州窑分别于隋、唐时期开始创烧瓷器,历干年而窑火不熄。南方地区受北方定窑影响,唐末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幵始烧造白瓷。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明清时期,德化窑将中国白瓷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名家辈出,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其白瓷制品,或白中泛黄,或白中闪青,釉面细腻如凝脂,素有“中国白”的赞誉,独具匠心中展示出一种浑然天成之美。白瓷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才能充分显示出装饰的绚丽色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的白色瓷器花瓶,造型优雅,线条流畅,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图片信息1)。紧接着,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大厅,高耸且几何结构复杂的窗户反射出外面的景象,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自然气息(图片信息2)。这里摆放着绿色植物,大理石纹理的地板让空间显得庄重而时尚大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着走廊前行,我们来到了“纯白无限——青瓷艺术展”的展区。展览时间为2025年3月至4月8日,在河北省文物博物馆举行(图片信息1)。这里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从唐代的盈字款白瓷到明清时期的珍品名窑,每一件都彰显着制陶技术的高度发展(图片信息10)。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尊精美的白瓷佛像雕塑,它静静地坐在莲花座上,面带微笑,目光慈祥地注视着前方(图片信息16)。佛像身披宽大的衣袍,右手轻抚胸前长须,左手持念珠,整体营造出一种静谧安详之感。背景为深色墙壁,与前景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其神圣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继续深入探索,我们发现了一块关于邢窑的标识牌,上面记载着“自古天下第一窑”的辉煌历史(图片信息7)。邢窑作为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场之一,早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此外,还有许多展示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文字介绍墙板,它们讲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土火相交的独特技艺(图片信息8)。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一德化窑l ane de Chine:Dehua Kilns德化地区的陶瓷制作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夏商时盛行印纹硬陶;晚唐五代时期的德化以烧制青瓷为主;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风靡世界,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工巧匠精益求精,创作出“何来观音”等瓷塑,成为中外收藏爱好者的珍藏。德化“中国白”有温润的手感,因如脂似玉,故成为圣洁的象征,这也是德化观音塑像广受欢迎的原因。明代德化白瓷多使用分室龙窑烧成,釉中铁离子含量提高,釉色白中泛黄,即“象牙白”或“猪油白”。至明末清初,德化龙窑向阶级窑过渡,窑中气氛倾向于还原,亚铁离子浓度提高,釉色白中泛青,即“葱根白”。在传统的柴烧时代,器物在窑内的位置不同,温度有差异,瓷器有时会出现如小孩肌肤般粉嫩的颜色,泛出淡淡的肉红色泽,即“孩儿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特别的区域,这里展示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和个人简介(图片信息24)。通过这些介绍,我们了解到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建树和贡献,如解构艺术大师安际群、陶瓷艺术家田忠等。这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河北博物馆的当代陶瓷精品展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品,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所带来的震撼力。这次旅行将成为我心中难忘的记忆之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