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观,全称清净宏恩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张旺胡同2、4号,豆腐池胡同21、23号,赵府街71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代元贞年间(1295一1297年),千佛寺始建;明宣德年间(1426一1435年),千佛寺进行为期五年的大修;明正统三年(1438年),千佛寺改称吉祥寺,仍俗称千佛寺;明万历九年(1581年),德胜门八步口另建千佛寺,为了加以区别,改称小千佛寺;明朝年间,后改为清净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内务府官员厚安购得清净寺庙产;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慈禧太后的近侍太监刘多生出资,在清净寺旧址建宏恩观;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宏恩观建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末年,宏恩观成为老年太监的退休养老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期间,宏恩观内神像、法器、匾额等被清出,后被分给北京标准件二厂,成为厂房车间。20世纪90年代,工厂迁出,宏恩观逐渐成为职工居住的大杂院,后因钟楼前的大市场被拆除,所以钟楼菜市场挪入宏恩观内。2004年,宏恩观被私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展保护性改造。2019年,宏恩观基本完成文物腾退。2020年,宏恩观已完成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方案编制。2023年5月,宏恩观文物修缮保护工程接近尾声,现已修缮完成,对外开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园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观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原为三路,坐北朝南,南起豆腐池胡同,北至张旺胡同,现存中路和东路。中路现存二进院落,东路由南北两座跨院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截止1958年8月,宏恩观尚存影壁、观门(天王殿)、垂花门、东西配殿、帝君殿、东西配殿、东西配房、大雄宝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殿;东一跨院存观门、北屋、前殿、垂花门、正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东西配房;东二跨院存观门及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房18间;西跨院存观门和正殿。帝启殿前左存潘祖荫撰《宏恩观碑》,帝君殿前右存刘多生《宏恩观碑记》;大雄宝殿前右存高明峒《宏恩观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观主要建筑:观门面阔五间,额书“重修清净宏恩观”,坐落在高台之上,高台前用短墙(现已无存)围出一个前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垂花门位于山门后,面阔2.9米,进深3.9米。垂花门是宏恩观的第二道门,两侧的墙壁上砖雕刻出四个斗方,左侧为“因果不昧”,右侧是“万古长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帝君殿是宏恩观的前殿,殿式作法,檐下五踩斗拱,歇山调大脊筒瓦顶,周围廊带雀替,和玺彩画,面阔五间(22.18米),进深13.2米。东西配殿各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顶。殿前东西各有一座碑亭,均为砖券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西碑亭内有石碑一道,方座,螭首中雕宝珠。额书“万古流芳”,首题《宏恩碑记》,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九日刻,碑高3.3米,宽1.5米,厚0.43米。东碑亭的石碑同西碑,碑阳额书“万古长青”,碑文记载宏恩观创建沿革。碑阴额书“因果不昧”,碑文为宏恩观第一开山黄冠羽士素云刘诚印重修立。殿前有一座炉亭,重檐四角攒尖顶,檐垂角铃,亭内有方铁炉,宽1米,长7.5米,高1.58米,曽面蹄足,炉身铸八卦文和“清净宏恩观”等字样,亦为清光绪年间(1871一1908)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多生,法名刘诚印,又名刘明印,道号素云道人,又号符合子,祖居山东即墨,明代迁至直隶东光县。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定居京师,后因其才识为怡亲王所赏识,被诏入内侍,赐名增禄,又字德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授予总管六宫事务之职,享受亭园骑马乘舟回寓、疾时加赐黄金药品之宠。清光结二十年(1894年),万寿庆典时恩赏三品顶带,惠及三代。清同治年间,昄依道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宏恩观的前身是建于元元贞年间的千佛寺,该寺建在元大都中轴线的最北端,意在护佑皇城,作为元大都中轴线上收尾的公共建筑,用以阻断王气外泄,因此被称为“龙尾之要”。宏恩观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布局特征、形制特点、装饰艺术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