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熙南里与大板巷

良坤

<p class="ql-block">熙南里位于南京市中山南路与升州路交汇处,是依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为文化核心,以“金陵历史文化风尚街区”为功能定位,引进各类休闲、零售商家、餐饮类以及雅致茶馆、高档会所、清雅音乐吧、具有异域风情的酒吧、颇具特色的古玩店、生活馆等,为熙南里提供了完善的商业、休闲配套。</p> <p class="ql-block">我爱熙南里,因熙南里街区的建筑延续了甘熙故居“青砖小瓦码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黛瓦、粉壁、马头墙随处可见,配以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同时还兼有现代元素的仿木纹铝合金门窗,使古色古香与现代都市生活完美融合,传承金陵文化,缔造风尚生活。</p><p class="ql-block">熙南里2020年8月,入选首批江苏省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单位,南京特色文旅商品街区。</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5日,被江苏省商务厅确认为第二批“江苏省示范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老南京人又习惯称其为九十九间半。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是中国大城市中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甘熙宅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甘熙宅地还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p> <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宅第建筑群中的建筑均坐南朝北,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甘熙宅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此图为网络上的图)</p> <p class="ql-block">甘熙祖上多名人,相传战国时秦国丞相甘茂,三国时孙吴名将甘宁,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等,都是甘熙的直系祖先。甘熙故居是由甘熙的父亲甘福开始建造,后来甘熙又续建、扩建。据说清朝的定规是:天帝的房子一万间,皇帝的皇宫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王公勋爵的住宅是九百九十九间半,民间住宅造屋不能超过一百间。甘熙曾在京为官,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所以未敢建满一百间,只建九十九间半,那半间是一个四面皆窗的楼阁。(此图为网络上的图)</p> <p class="ql-block">津逮楼是藏书楼。甘熙是晚清时期的藏书家,藏有大量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南京白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甘熙故居里每天都有表演。</p> <p class="ql-block">熙南里街区风貌</p> <p class="ql-block">甘熙故居里的百戏园</p> <p class="ql-block">在甘熙故居的西侧有一条名为“大板巷”的小巷,于2019年9月正式开街,是熙南里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大板巷在宋元时期被称为“土街”,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一个集市。到了明代,集市成为官办的十八坊之一,因有商人在此经营大块的木板,遂以“大板巷”命名。明代画家仇英的《南都繁会图》中描绘了当时城南的繁华景象,其中部分内容反映了熙南里的商会、府街、作坊、林林总总的店铺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的热闹景象。</p> <p class="ql-block">大板巷在《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古习艺街也”,并引用《南雍志》称:习艺东街与习艺西街并列,俗称“大板巷”。</p> <p class="ql-block">随着熙南里街区的开发和升级改造,大板巷也重现了沉寂了六百多年明代十八坊的风貌。大板巷内有多栋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典型的老城南建筑特色,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此外,还聚集了金陵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国学传承、老字号品牌、特色餐饮、文创零售、创新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已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熙南里迷人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大板巷的夜景流光溢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