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西藏拉萨老城区中心的</span>大昭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已有近1400年历史。大昭寺</span>早期曾称“祖拉康”(经堂)、“觉康”(佛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元、明、清等朝代的陆续扩建,才有现今这个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享有至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外,举目皆是虔诚膜拜的信众,可见大昭寺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在“一生至少来一次”的信念下,很多想要礼佛的人不惜排队等候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只为进入大昭寺跪拜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634年,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了尼婆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随嫁从加德满都带来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为供奉此佛像,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在填湖之上修建成了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可惜大昭寺投入使用不久便出现了部分坍塌。</p><p class="ql-block">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嫁入吐蕃,同时带来了唐太宗赠送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因当时大昭寺已严重破损,因此在距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文成公主主持了小昭寺兴建奠基仪式。小昭寺建成后,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迁移至此,12岁等身像也暂存于此。</p><p class="ql-block"> 同年,文成公主从唐朝请来能工巧匠,重建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于寺内主殿。</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正门右边有一块牌子写着“游客方向”,从游客通道凭票进入参观,不用排队。拜佛的人排队从正门主通道缓慢进入。</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正门左侧有个著名的“唐蕃会盟碑”。碑帽为屋顶式石帽,方柱形碑身,高约4.83米。碑正面文字为汉藏文对照,碑背面只有藏文盟词。</p><p class="ql-block">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祖德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派宰相等官员与之会盟于长安兴唐寺(罔极寺)。次年,唐穆宗遣使入逻些(拉萨 ),与吐蕃宰相等僧、官结盟于拉萨东郊。从此结束了几十年来吐蕃对唐朝的侵扰,直至 842年吐蕃王朝解体。</p><p class="ql-block"> 823年,吐蕃王朝将双方会盟事宜在此立碑为记。 </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正门前左侧还有一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螭首、须弥方座</span>碑,被称为“永远遵行碑”,179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五十九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驻藏办事大臣和琳所立。</span></p><p class="ql-block"> 该碑正面刻有 “永远遵行”四个篆书汉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文汉藏两种文字,记述了驻藏大臣和琳在西藏拯救天花病患,并力图推行藏族殡葬改革的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 相传,大昭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数千只山羊驮土建成,</span>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藏语中“山羊”称为“惹”,“土”称为“萨”,意为“山羊驮土而建”。寺门顶上有两只山羊相对法轮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临终前,在信徒们的再三请求下,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8岁、12岁、25岁)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和开光。</p><p class="ql-block"> 这三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是:</p><p class="ql-block"> 8岁等身镀金像,现供奉在拉萨小昭寺。相传,尼泊尔(尼婆罗)尺尊公主嫁松赞干布时,作为陪嫁礼物赠送给吐蕃王。</p><p class="ql-block"> 12岁等身鎏金铜像,现供奉在拉萨大昭寺。相传,12岁等身像是释迦牟尼身为皇子时的模样,最为精美与尊贵。公元4世纪,古印度法王达摩波罗,为了答谢中国南北朝前秦世祖苻坚资助其击败入侵者,维护了佛教,赠送了这尊12岁等身像给苻坚。641年,唐太宗将此佛像作嫁妆随文成公主入藏。</p><p class="ql-block"> 25岁等身像,现供奉在释迦牟尼成道的菩提树旁印度菩提迦耶大塔之中。据说,25岁等身像是弥勒菩萨所塑,用黑石雕刻而成,再涂黄金。此佛像是世界公认最像释迦牟尼真身的。“凡见此佛像者,如睹佛陀真容”。</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佛堂前的天井式庭院。主佛殿内挤满了拜佛的人,游客多数在庭院中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天井式庭院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产生地。公元1409年,黄教创立者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同时在此设立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位的考场。</p><p class="ql-block"> 每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们提出的佛学问题的答辩,取得认可后,才能获取这一最高宗教学衔。</p> <p class="ql-block"> 佛殿前的藏族特色贡品。</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藏区,金顶和金顶面积大小是宫殿、寺院主人所拥有政教权力大小的重要象征,金顶的建造有等级规定。</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内的佛殿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核心主殿释迦牟尼殿,内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这是朝圣者必拜之佛像。</p><p class="ql-block"> 宗喀巴大师殿,殿正中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左右两边是他的八大弟子,包括一世达赖<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敦杰巴(1391~1474年)</span>和一世班禅克珠杰·格勒贝桑 <span style="font-size:18px;">(1385~1438年)。</span></p><p class="ql-block"> 松赞干布法王殿,里面供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p><p class="ql-block"> 大经堂,有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还有莲花生像(藏传佛教主要奠基者)、大强巴(弥勒)佛像。</p> <p class="ql-block"> 佛殿顶上的雕饰十分精致。</p> <p class="ql-block"> 楼层间的花饰。</p> <p class="ql-block"> 该寺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木制的樑柱都有色彩斑斓的雕饰。</p> <p class="ql-block"> 庭院边有些造型独特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法物流通处。</p> <p class="ql-block"> 露天庭院边,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可远望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 主殿后的露天庭院,每年藏历新年都会在此地举行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传昭大法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1409年藏历新年,黄教创始人</span>宗喀巴大师在这里,为纪念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为众生祈福而举行了盛大的传昭大法会,拉萨三大寺的僧人均来赴会,此法会传承了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庭院边上的铜制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内囊廓,绕大昭寺主殿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的廊道,是一条转经道,上面安装了380个转经筒。这条转经道被称为“囊廓”,是转经活动中的“小转”。</p> <p class="ql-block"> 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的道路称为“八廓”,“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大昭寺外延生出的街道叫“八廓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