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和顺(入滇7~8日)

游侠

<p class="ql-block">西盟佤族自治县粮食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咖啡、甘蔗、米荞等;工业形成了水力发电、采矿冶炼、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旅游景区有勐梭龙潭、木依吉神谷等。</p> <p class="ql-block">勐梭龙潭</p><p class="ql-block">云南省西南部天然的热带雨林淡水湖泊</p><p class="ql-block">勐梭龙潭位于县城南侧,美丽的勐梭龙潭与独具特色的西盟佤城相依相伴,形成了“城旅融合、城湖融合、城景融合”的“自然+人文”美景。勐梭龙潭周边分布了有荷塘、湿地、龙摩爷圣地、圣水、蟒蛇谷、盘须岩、祈雨洼、将军呤、猴子崖、仙石凹、赕佛山、千指树、树包石、相思树、聚友滩、缅寺、观碧亭、王冠蕨等20余处人文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的景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5年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龙潭人迹罕至,偶遇一个穿民族服装大概率是佤族,拍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而勐梭龙潭湖畔的西盟县城,则以全国最大佤族风格建筑群而受到游客的关注。西盟县城的佤族风格建筑,以佤族传统的佤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为原型,以传统的阿佤文化元素为题材,通过现代的工艺,采取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把传统文化“基因”提炼移植到现代建筑上,使每幢建筑V都能成为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憾.。2月21日晚就住在县城宾馆,在小吃街炒面对付了一顿。听说周未有彩装游行表演,我们没赶上。</p><p class="ql-block">22日从西盟到翁丁村300公里,约六小时车程(没高速,省道跑不快)。</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南部,村域面积6.3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村内仍比较原始,村民仍保持日升而做,日落而息的规律。我们到景区,买了门票和转乘车票,但找不到司机,保安说中午去吃饭了。等了半小时才来一辆车,一付爱来不来的态度。公社化心态一点没变。</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通常被称为司莫拉礼堂或佤王宫。它是佤族人民为敬仰的首领佤王建造的府邸,位于村子的高处,尽管外表显得有些陈旧,但依然散发着肃穆、威严和霸气‌1。佤王府不仅是佤王家人的住所,也是佤王召集各部落头人议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佤族社会的早期,它是佤族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体现。佤王府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与一般民居相似,但更加宽敞、高大、庄重。内部设有三个火塘,主火塘是佤王家人专用,客火塘用于接待客人,鬼火塘用于祭祀‌2。此外,佤王府内还设有佤王椅和其他贵宾的座椅,显示出其在佤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和内部结构</p><p class="ql-block">佤王府的建筑特色包括厚重的案子和座椅,所有梁柱和桌椅都保持木材的原色,显得古朴而厚重。大礼堂的门口旁有两颗巨大的木雕,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象征着人类的祖先‌。这些建筑细节不仅展示了佤族的传统工艺,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和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佤王府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村,这里是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保留了丰富的佤族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民俗活动,如欣赏佤族的传统歌舞表演、品尝地道的佤族美食等‌。</p> <p class="ql-block">村旁的梯田还没有灌水,缺乏了生气。</p> <p class="ql-block">‌翁丁原始部落大火后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首先,火灾对翁丁原始部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021年2月14日,翁丁村老寨发生严重火灾,约百座佤族传统草木民居被烧为灰烬,烧毁房屋104间,包括寨门和厕所等设施‌。火灾原因初步调查显示,可能是由于8岁小孩玩火和古寨内可燃材料的使用导致的‌。</p><p class="ql-block">其次,火灾对翁丁原始部落的文化和生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翁丁村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火灾使其面临消失的风险。尽管火灾后进行了重建,但原始风貌和文化遗产的恢复仍面临挑战‌。重建过程中,如何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消防安全措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p><p class="ql-block">最后,翁丁原始部落的未来发展和保护措施也在逐步推进。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努力恢复翁丁村的原始风貌,并加强消防安全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翁丁村也在努力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没有生活的迹象,后来才知道2020年全村基本被烧毁了。现在是依原样复制的最新原始部落!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村落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分为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民居落地房、干栏式房屋及附设建筑粮仓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门等建筑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p><p class="ql-block">翁丁村共有120项文物,其中105户是传统民居建筑群,15项是历史环境要素。</p> <p class="ql-block">现在村民都搬到从游客中心乘车经过的一片彩钢房中居住了。景区的茅草屋还在修饰和尽量复原,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刚从老达保过来,一比较这里还是显得比较齐整,岁月的痕迹被抹平了。这要是在贵州早被枪手部落取代了!</p> <p class="ql-block">村落历史</p><p class="ql-block">翁丁村民早期是从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迁到沧源芒回,随着人员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杨氏就带领9户人家迁至今翁丁村。佤族习俗中谁先第一个建寨谁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职位在杨氏宗族中世袭继承。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翁丁村形成了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的生态村落。</p><p class="ql-block">翁丁村解放前属控角土司管辖, 1971年首次用“翁丁”作为这一片区的地名,当时是翁丁大队,后经过几次改动,1988年改为翁丁村。</p> <p class="ql-block">该村缺点是缺乏供水系统,仅看到一处竹制引水管,没发现水车之类大型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出村口大门时才碰到导游小妹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高山树林还是很有原始气息,站在观景平台回望一下古村落,顿时觉得现代文明的便捷。</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小伙的姿态,顿时让我对翕丁古寨之行感觉很值!接受到友好鼓励,旅行的意义不就是获取不同风俗礼遇,从而丰富自己吗?!</p> <p class="ql-block">这对母女是在敲击表演吗?我集合时间到了,着急赶路,不然我会买她们推销的食品,也算赞助一下她们期盼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这个佤邦汉子很友善,帅气且和蔼。</p> <p class="ql-block">这位手持水烟的哥们儿,是等着游人与他合影。似乎不收费的。</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在劳作,听不懂汉语,让与她合影也很配合。</p> <p class="ql-block">22日半夜到和顺(21点半后免票).住这家民宿,没热水。</p> <p class="ql-block">23日一大早,吃了牛大碗米粉,就出来逛。刚来过两年,记忆犹新,轻车熟路。</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蓝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今保山),俱下”(《明史》)。现在和顺的寸,刘、李、尹、贾数姓祖先就是重庆巴县从军而来,以后军屯和顺(见和顺刘、李、寸、贾氏族谱)。明朝正德年间(1500年左右),和顺称“阳温墩”乡(见现存明正德《腾越州阳温墩乡创兴修水利述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游腾冲,记为“河上屯”。</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称为“河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经雅化为和顺沿用至今。清道光二年(1822年)改和顺练。</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和顺乡。</p><p class="ql-block">1950年,后先后设乡、公社、区,1984年又改设乡。</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十大景点包括‌:</p><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这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了回文修辞手法,寓意和谐与顺利‌‌。</p><p class="ql-block">‌雨洲亭‌:纪念著名教育家寸树声先生而建,亭边有荷池和秋农路‌‌。</p><p class="ql-block">‌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p><p class="ql-block">‌水上印象‌:位于和顺陷河,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古树群‌:由七棵百年古樟树组成,形状如同传说中的千手观音‌‌。</p><p class="ql-block">‌元龙阁‌:原为观音殿,后扩建为元龙阁,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p><p class="ql-block">‌中天寺‌:位于和顺主村落西南后山麓下,始建于明崇祯八年,是和顺规模最大的寺庙‌‌。</p><p class="ql-block">‌魁阁‌:始建于明代,现为鳌峰寺,曾是民国代总理李根源的居所‌‌。</p><p class="ql-block">‌大马帮博物馆‌:展示和顺马帮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著名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和顺古镇的历史文化,还体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宁静的古镇生活。</p><p class="ql-block">图为牌坊口!</p> <p class="ql-block">雨洲亭是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腾冲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历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等职,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中“雨洲亭”石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雨洲亭荷池边的道路,称秋农路,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相传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众建修,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鹅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江南水乡的恬美风光。</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水上印象</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腾冲和顺小巷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柏联集团将其原样搬至和顺,改建成客栈。</p><p class="ql-block">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搭配青灰色石砖路,古色古香的意境,走在斑驳的楼梯上“噔、噔、噔”不觉回响于耳,突然想起“橘子红了”中的场景,安静、悠闲、纯朴的氛围中,透着一丝丝的神秘,等着你发觉这个百年老宅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总兵府与和顺湿地比邻,客栈远处是青山沃野的田园秀色。近处是野鸭白鹭翻飞的湿地风光,小桥流水杨柳荷塘的水乡美景尽收眼底,“杨柳岸边留燕影,藕花深处听蛙声”的美景,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大门上两个和真人一般大小的彩绘门神经历百年风雨后虽已斑驳陆离还保持着当年旧模样、老宅中纹路毕露的楸木柱梁、雕花门窗把岁月留下的痕迹毫不掩饰地呈现在你眼前,看起来虽不够光鲜亮丽。但却自然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凝重、纯粹却动人的韵味,让人心底油然生出一种穿越时光的历史感。</p><p class="ql-block">在六十多年前收复腾冲县城的战斗中,城内多少豪宅华屋、官宦府第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化为一片焦土,历经浩劫后能够完整保留的不足十处,而张松林的府邸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大门前的对联是老宅来历最贴切的写照:“昔日统兵而来,卜筑定邻,只因到此安边土。如今易地而建,新基旧料,还是当年故门庭。</p><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的匾联更使老宅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当庭院中一副“昔时鼎食公侯第,今日寻常百姓家”的对联映入眼帘时,谁心中不会勾起一丝思古之幽。</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长廊</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四周火山环抱,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火山,中为马蹄形盆地,境内最高海拔2091米,最低海拔1490米。</p> <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p><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p><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中的牌坊是旧时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和顺历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后毁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002年之后,陆续得到恢复。和顺牌坊分为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三类。双虹桥老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为文化坊,双虹桥新桥头的“冰清坊为节孝坊。</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位于和顺古镇的中心位置,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寸氏宗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包括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和大门,门外有两层石月台,前有荷池,风景优美。寸氏宗祠不仅是家族祭祀的场所,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和顺李氏宗祠最出名的三样东西分别是李氏宗祠的建筑风格、李氏家族的历史人物以及宗祠内的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的建筑风格独特且具有历史意义。宗祠依山面建,气势非凡,大门上悬挂着“派衍阳温哦,正昔日彩云南现:门迎高黎责,看吾家气东来”的对联,出自“滇南一支笔”的文字气象融合了建筑的气派‌。宗祠分为六个层次,沿着数百级台阶而上最后才能到达供奉祖先牌位的寝堂。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一个重门选院,营造出以家族为中心的人文意象‌。</p><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李氏家族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包括与东董、西董齐名的富家“弯楼子”,以及“李氏三父子”李日垓、李生庄和艾思奇‌。这些人物不仅在当地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节,各姓人家都会在各自的宗祠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编制族谱、祭祀祖宗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也是家族团结和传承的重要方式‌。此外,宗祠内还设有文化馆,展示和顺宗祠文化的“和”与“活”的特点,包括“寻根问祖百家姓”的精巧木牌,正面是姓氏,背面是图腾,配以中国结,吉祥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和顺是艾思奇的故乡‌。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出生于和顺‌。</p><p class="ql-block">和顺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地处西南,因与缅甸、印度为邻,和顺人自古有“走夷方”的传统,赶马帮,开商号,开采玉石,常住居民6000余人,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有数万之多,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位于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处,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顺”为核心的和顺文化‌。和顺古镇还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殊荣‌。</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上半城街区</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大坝</p> <p class="ql-block">和顺人家是一幢异地整体搬迁而来的百年老宅,曾是腾冲近代巨商、香港富滇银行创办人张木欣的私家藏书楼。现和顺人家改为餐厅,环境清幽,文化气息浓郁,是感受和顺文化,品尝和顺风味的绝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占地面积5577.34平方米,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设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典藏文献较为丰富。1980年被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p><p class="ql-block">腾冲市和顺图书馆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2018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该馆已连续两年获此殊荣。</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旁的祠堂叫做钏氏宗祠。‌</p><p class="ql-block">钏氏宗祠始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布局为一正两厢,正房为3开间的单檐硬山顶穿斗式结构。大门位于照壁正中,为单圆拱形设计,照壁上嵌有“气爽神清”和“凤鸣朝阳”石刻。2012年,钏氏宗祠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活化利用这一传统建筑,当地在宗祠内设立了和顺图书馆大庄分馆,该馆由当地乡贤倡导并得到镇村两级支持建立。馆内藏书两万余册,涵盖时事、文化、科技、卫生保健、种植养殖技术等多个领域,同时提供阅读、休闲、旅游、文化培训、志愿服务等功能,并定期举办书法、二胡等培训班,为周边老人提供免费理发和推拿服务‌。</p><p class="ql-block">钏氏宗祠的设立不仅丰富了宗祠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设立图书馆和开展阅读活动,钏氏宗祠在传承家族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和顺镇文化建设的亮点‌。</p><p class="ql-block">祠堂与图书馆之间有一道小门互通!</p> <p class="ql-block">寸尊福故居,字如东,号海亭, 云南永昌府腾越厅和顺乡黄果树人生于1855年,卒于1929年,享年74岁。中国近代翡翠大王,著名革命先驱,教育家。“中国翡翠大王”这一称号,称的是清末民初侨乡和顺人寸尊福(字如东),这一称号起源于上海,最后流传到家乡和顺来。被孙中山称为华侨领袖!</p> <p class="ql-block">和顺街巷四通八达,但道路都比较瘦小,很有小家碧玉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四大姓氏排名为:尹、李、刘、寸‌‌。(也有说贾姓居前)</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是云南著名的侨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古镇拥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是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晶,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建筑中西合璧,宛如一幅精致细腻的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前的田野十分辽阔,让人十分舒服!</p> <p class="ql-block">和顺”的含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出自《易·说卦》,意为顺应道德和正义,强调上下的和谐与顺从。在现代社会中,“和顺”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帮助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和顺县的名字源于《礼记·乐记》中的“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意味着内心的和谐能够带来外部的繁荣。和顺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文帝时期,定名为和顺县,寓意着人民俭朴实、勤力农作的美德。</p><p class="ql-block">‌名字寓意‌:“和顺”作为名字,寓意和谐、顺利。其中,“和”指和谐、温和,“顺”指顺利、如意。这个名字适合用于人名,寓意冷静、支持他人、保护欲强,事业蒸蒸日上,财源滚滚。</p><p class="ql-block">‌成语解释‌:“和顺”指和谐顺畅,形容事物发展顺利,没有阻碍。整体含义为和谐顺畅、吉祥如意,用于形容事物发展顺利、生活美满。</p><p class="ql-block">‌其他解释‌:“和顺”还可以指顺应、不违背,和睦顺从,和睦融洽。它也可以形容和善温顺的性情或调和顺适的状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