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民办教师,是在我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名称。也就是在没有更多的师范毕业生来农村中小学任教,农村的中小学又严重地缺乏教师,就从广大的农村中选择一批优秀的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的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人到学校任教,这就是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的待遇由各生产大队统一记工分,国家定期给一定的补贴,没有任何工资待遇。在我国民办教师最早起源于上世纪的1958年,到本世纪的2000年,整整存在了42年。虽然这些民办教师没有职称,没有任何工资性质的待遇。就是这样一批批的民办教师巩固了农村的教学阵地,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为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上世纪的1980年开始,国家通过民办教师考入师范学校等多种渠道,为这些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创造了一系列的条件。到2000年最后一批1986年以前担任民办教师而且工作中途没有中断教龄的人员,通过考核基本全部转入公办教师的行列。民办教师这个名称,在我国历史上基本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十分缓慢。虽然有的农村中也有一些初级小学,但是入学率十分低下,大部分学龄儿童是不能进学校读书的。所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特别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 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兴办和扩大农村中小学,保证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入学。这样教师就出现了很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办教师在农村中就出现了。民办教师这个名称只有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而且是那样特殊的年代出现的一种绝无仅有的事物。这种事物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的广大农村的教育事业将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同时也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因为那是一段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每个村都有一所学校,有的学校从幼儿班到初中甚至高中班级都有。这种事物在我国出现,保证了农村中的儿童从小学到高中这个学龄段都能读书。这些民办教师的出现,弥补了师资不足的困难,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辛勤地工作在教学岗上,成为了农村教育工作中一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2年2月,从矾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进入矾山大街学校担任民办教师的。记得那时矾山公社大街大队和大街学校的领导到矾山中学挑选一名能教初一语文课的民办教师。矾山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推荐了我,就这样从矾山中学毕业到矾山大街学校去教书,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那时的大街学校从幼儿班到初中都设立班级,有的还是 甲乙双班学生就有700多人,教师有20多人,其中民办教师占了百分之八十。当时学校的校长郭世峰也是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只有崔峻峰,任顺德,李瑞喜三人。郭世峰,李继龙.王晓凤.程兰英.于成兰.张凤英.付志章,刘义芳,侯兆玉,刘俊青等都是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除郭世峰担任校长,兼任一些副科教学课程外,其余的都是班主任,并担任一个年级的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我是高中毕业的,在当时的大街学校也算是高学历的了。一进学校就教初一年级的语文课,几年里先后教学过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语文课程。那时每年全公社都要组织统一考试,我教的年级课程都要考试成绩在全公社的前列。那个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尚未结束,各种社会活动,劳动任务特别多。但是这些老师们都把传授知识当成主要任务,每天早自习,晚自习。晚上老师们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还要开会,活动结束后还要给学生补未讲的课程。就这样每天十分的繁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干,为的就是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到1978年,大街学校的民办教师增加到近20人,有李继龙,刘俊青,曹希玲,杨宇英,高玉清,李常英,程兰英,岳宝玉,魏永兰,张淑芳,陈宝玲,侯兆玉,刘义芳,闫素萍,郜翠茹,程兆华,王大瑞等。之前,李慧玲因为考入河北省唐山矿山冶金学院学习,高成因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宝奎因为考入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郭世峰调入矾山公社党委办公室而离开了民办教师这个岗位。那时矾山公社就有100多位教师,而民办教师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是在那个年代民办教师占据在学校中的比重。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的民办教师,这些农村中的学校可能就办不下去了。尽管那时每年都有师范毕业生分配下来,但是根本满足不了当时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民办教师就成为当时学校教育工作生力军,而且每一个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从1972年到1980年整整:年多的岁月,我都是民教师的身份。1980年6月参加了河北省首批民办教师中专招生考试。经过初试,复试,体检等以后,被张家口市宣化师范学校录取。同时矾山公社共有4人考中,有李常文,庄翠荣,李常英和我。这样我们是第一批进入师范学校学习,摘下了‘民办’这两个字的教师。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的民办教师都已经是满头银发进入了花甲之年。有的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下来,在家享受着天伦之乐。有的还在教师的队伍中奋斗,不过他们的身份已经没有‘民办’这两个字了。有的是因为各种原因中途从民办教师的队伍中退了出来,满头白发还在田地里劳作,享受着国家对民办教师的认可和补贴。有的已经长眠于地下,民办教师的养老补贴他们可能一天也没有享受到。这些人将一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年华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民办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但是几十年后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他们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是永恒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民办教师。这将是一个时代永远的记忆,并且将永留史册。</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是18岁进入民办教师的行列的,离开大街学校到宣化师范学校去读书,已经是26岁。8年的青春岁月定格在民办教师这个称谓上。这是无怨无悔的8年,是奉献青春年华的8年,也是学到知识最多的:年。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当年在学校读书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就要不放松一时一刻的学习,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讲给学生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8年的历程。同时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练习写粉笔字,毛笔字,学习脚踏风琴,二胡,笛子,小提琴等乐器。还要和学生们一起打乒乓球,打篮球,参加体育活动。这样在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公社组织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上可以一展身手。虽然那时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是,那个年代的民办教师都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为了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最珍贵的青春年华,成为一个时代的人们永远不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那些站在三尺讲台上,在飞舞的粉笔沫中为学生上课的民办教师已经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民办教师这个名称听到的也很少了。只是过去曾经在一起当过民办教师的人走到一起的时候,还会说;“我们都是当过老民办的’或者在个人的档案材料甚至是个人简历中还能看到这样的子眼。教书育人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职责都是一样的。学生认为不论你是公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只要教过他们,你就是他们的老师。‘老师’这个名称是一个充满尊敬和向往的称号,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永远离不开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民办教师也是这样,也同样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国家的认可和学生们的尊敬,即使没有了民办教师的名称也是这样。因为我们曾经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我们最珍贵的青春年华,而且我们是从民办教师开始走到了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