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照片,2024 年 7 月的西宁之行又浮现在眼前。那三天,我在西宁体验到了独特的风土人情,收获满满。<br><br>记得 7 月 23 号那天,上午我还在徐老师陪同下练车,下午爱人说要去西宁参加昆仑文化研讨会。我一听,这是个好机会,能趁机去逛逛西宁的博物馆了。从兰州到西宁坐动车只要一小时,到了西宁后,我们被安排住在胜利宾馆。 初抵西宁:邂逅青海文化印记 胜利宾馆在城西区黄河路 160 号,这是一座始建于 1958 年的园林式宾馆,曾经接待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刚走进宾馆园区,我就被一尊雕塑吸引住了。这雕塑是根据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舞蹈纹彩陶盆” 打造的,有 3.8 米高。原型文物出土于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已经 5000 年了,还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把这么有代表性的雕塑放在宾馆显眼位置,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青海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7 月下旬,兰州和华东地区酷热难耐,西宁却凉爽宜人,绿意盎然。胜利宾馆的住宿和用餐环境都很好,处处彰显着高规格接待的品质。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 7 月 24 号,我们早早起床用早餐。宾馆的早餐种类丰富,其中青海拉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青海拉面和兰州牛肉面很相似,但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在甘肃以外的地方,很多打着 “兰州拉面” 招牌的店铺,实际上是青海人经营的,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如今,青海也在积极推广自己的拉面品牌,可目前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不如兰州拉面,这对青海餐饮品牌的发展来说,确实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街头漫步:西宁的别样风情 吃完早餐,爱人去参加会议,我则开启了西宁的自由行,第一站就是青海省博物馆。我按照导航,沿着宾馆前的黄河路漫步,想感受一下西宁当地人的生活。路边的海棠树枝叶繁茂,挂满了红绿相间的海棠果。我之前听说过邓颖超前辈用海棠果制作果酱馈赠外国元首的故事,没想到在西宁能看到这么多海棠树。这种唐尼海棠在兰州和西宁都很常见,常被用作行道树,4 月开花时非常美丽,7 月就进入结果期了 那天早上,西宁的天空有些阴沉,天气凉爽,我还特意加了件外套。西宁的街道布局和兰州不太一样,车辆行驶的路边没有人行道,行人要在栏杆外的人行道行走。我一开始没注意,还走到了路边,发现路上没什么行人,才意识到这个差异,赶紧换到正确的人行道上,当时心里还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不过西宁的司机都很宽容,在上班高峰期也没有因为我的疏忽而鸣笛责怪,真的让我很感激。 <div>前往博物馆的路上,我路过麒麟湾公园,公园里的立交桥气势恢宏,跨度很长。在高原清晨阴沉的灰云笼罩下,这座立交桥显得格外神秘,仿佛与天际相连。</div> 走到城西区黄河路拐弯至海一大厦附近时,路边的摊贩已经纷纷出摊了。有一种金黄色的猴头菇吸引了我的目光,新鲜的猴头菇通体呈乳白色,长满菌刺,形状是球形或半球形 。烘干后的猴头菇会变成金黄色,模样特别像金丝猴的脑袋,所以才叫这个名字。<div><br></div><div>后来我了解到,猴头菇并非西宁独有的特产,它是一种名贵的大型肉质可食用菌,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产出。像黑龙江省海林市的海林猴头菇,就获得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河南鲁山也有野生猴头菌生长,并且可以进行人工栽培 。福建古田同样把猴头菇作为重要的食用菌品类 。2013 年,青海首次培植猴头菇成功,让高原人民也能品尝到本地培植的这种珍稀菌类。</div> 接着走至博纳广场,正值暑假,看到小朋友们参加军训式夏令营,由教官带领集合。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之前在江苏常州、山西等地,看到很多小学生在假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场景。这些活动对小朋友的成长非常有益,能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文化素养。在常州,我还见过组织幼儿园小朋友参观博物馆,虽然小朋友们可能看不懂太多内容,但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启蒙。 路上我还看到一家拉面馆,招牌上写着 “四千年喇家拉面”,字体笔锋洒脱,门口的小牌匾写着 “牛肉拉面 24 小时营业”。这让我对青海拉面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原本我国第一碗拉面是在距今 4000 年的青海喇家遗址发现的,从这点来看,青海拉面的历史底蕴可比兰州拉面深厚多了,可如今的名气却远不如后者,真的挺可惜。 探秘省博:穿越青海的历史长河 9 点 10 分,我抵达了青海省博物馆。一路上边走边看,花了 40 多分钟。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的文化广场,具体地址是西关大街 58 号。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文化广场,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场馆于一体,像天津,还有我老家河南的小县城方城县都是如此。<div><br></div><div>清晨的广场上,有很多市民在晨练,和其他地方比起来,这里的民族特色更加浓郁,不少人在跳藏族风格的广场舞。跳舞的人们穿着差异很大,有人穿着双层外套,有人则穿着短袖,这鲜明地体现出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要是在华东等低海拔地区,大清早大家肯定都穿着短袖。</div> 博物馆前已经有人在排队等候入馆了,和假期里那些热门的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馆,尤其是国家博物馆比起来,这里的队伍不算长,没多久我就顺利进入馆内。<div><br></div><div>2018 年我曾来过一次,这次再来,博物馆经过重新布展,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感受。也可能是这几年我参观了不少博物馆,对青海博物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div> 2019 年 4 月 24 日,青海省博物馆召开升级改造项目,2021 年 4 月 15 日通过验收,同年 11 月 29 日,经升级改造后的青海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怪不得 2024 年这次参访,与 2018 年的观感有很大不同。<br><br>这次参观青海省博物馆,真的让我收获颇丰。四楼的 “青海考古成果展” 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以地层学逻辑重新构建了青海的文明演进史。从旧石器时代小柴旦遗址的手斧,到齐家文化的铜镜铸造技术,再到吐蕃时期的擦擦造像,将 5000 年的文明序列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把考古学文化类型,像马家窑、宗日、辛店、卡约等,与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吐谷浑立国、唐蕃古道等,有机结合起来的叙事方式,让我能清晰地理解青海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定位。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充满了艺术创新。场馆空间摒弃了传统博物馆的线性展陈模式,采用 “主题岛 + 沉浸式场景” 的组合架构。在 “河湟文明” 展区,通过模拟喇家遗址的地震现场,配合声光电技术,生动地还原了 4000 年前的灾难瞬间,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至今让我难忘。<div><br></div><div>“高原丝绸之路” 展厅则利用动态投影展示驼队的行进轨迹,文物柜采用弧形玻璃,营造出 360 度的观赏视角,方便观众全方位欣赏文物。而且,所有展墙文字都采用中英藏三语对照,重要文物说明还配备了二维码,方便观众延伸阅读,这种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展陈理念,在省级博物馆中堪称典范。</div> 看完展后再看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更发现青海省博物馆布展的独具匠心,其整体的背景颜色以褐色表示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而以铁灰色表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到了汉代开拓的“河湟文明”,则以正红色为背景。 新石器时代是青海史前文明重点展示的部分,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到宗日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既与中原主流文化有交流传承,又有青海地区独有的文化类型。<div><br></div><div>宗日文化彩陶的折线纹饰明显与其他文化不同。</div> 著名的喇家面条。 诺木洪文化五孔铜刀。 作为全国少数拥有独立考古研究所的省级博物馆,青海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科研成果巧妙地转化为特色展陈。在 “2023 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专区,首次公开展示了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粟特文商贸文书,配合三维扫描复原的金覆面,生动地诠释了 “青海道” 的历史价值。这种把最新考古发现融入常设展的做法,让博物馆成为了一个 “活态的考古实验室”,和侧重于经典文物展示的甘肃馆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 “多民族交融” 主题展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明代西宁卫城的市井生活场景,借助 AR 眼镜,我能细致地观察到不同民族的服饰、建筑细节。这种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 的叙事策略,比传统的图文展板更具传播效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展陈都体现了最新的学术共识,比如对 “羌中道” 历史作用的重新评估,充分反映出青海考古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的独特贡献。 高原自然博物馆:领略与反思 从青海省博物馆出来时已是中午,立即打车去了青海省自然博物馆,一进入场馆,就感受到里面冷气开得很足,在外面被高原烈日晒得燥热的我,顿时觉得凉爽无比,确实如一些上海游客所说,这里是个避暑的好地方。不过,60 元的门票价格,让我觉得性价比不是很高。 作为国内首家自然资源主题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示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系统。冰川与冻土展区通过声效模拟雪崩轰鸣,巨型冰芯标本在冷光下泛着幽蓝的光,很是震撼。但可惜的是,说明牌仅仅简单标注了年代,对于气候变迁方面缺乏深度解读,让我觉得意犹未尽。 高原生物群展区利用全息投影还原了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的场景,藏羚羊在屏幕中奔跑跳跃,栩栩如生。然而,展柜中填充的藏野驴标本却毛发脱落严重,与隔壁互动屏里 “高原精灵” 充满活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看着实在有些可惜。 <div>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其实也很丰富,从矿石、植物、昆虫、冰川、三江源、藏羚羊、青藏科考等诸方面都有涉及,</div> 动画、标本很多。 就连植物的介绍也做得很可爱,适合带领小朋友来自科学普及。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座投资过亿的场馆竟然没有设置观众互动区。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存放标本的仓库,而不是一个能让人深入学习知识、进行互动体验的教育空间。 就像我在留言簿上看到某位游客写的:“这里适合拍照打卡,却不适合带孩子来学习。” 确实,对于想要真正了解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的人来说,这样的体验有些单薄了。 地质演化厅用机械装置演示板块运动,出发点是好的,可在关键节点,比如昆仑山脉隆起时,缺乏动态数据支撑,导致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很多知识没办法很好地传递给观众。 藏博探秘:走进藏文化的绚丽世界 从自然博物馆出来,穿过新宁广场,青海藏文化博物馆的鎏金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花 60 元买了门票进去后,我才发现这 60 元花得太值了,这里简直就是一座藏文化的宝库。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展览主要集中在二层至四层。具体介绍如下:<br><br>二层:有藏族建筑艺术展厅、藏族书法艺术展厅。藏族建筑艺术展厅通过建筑模型、高科技投影等手段,立体呈现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藏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全息投影中的大昭寺,将信息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动画,经幢、法轮等珍贵文物也会灵动呈现。 三层:有藏民族服饰展、卡垫展与古生物化石展示。藏民族服饰展以安多服饰、康巴服饰、卫藏服饰、僧侣服饰四大类划分,展出众多代表性的服饰,展示了藏族服饰文化的华丽繁复。卡垫展将半景画、艺术场景结合展柜,立体展示卡垫、挂毯、坐垫、靠背等藏族传统织布技艺。<br><br>四层:整个层面是唐卡展,主要展出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巨幅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这幅唐卡长达 618 米、画面达 1500 平方米,上有唐卡 700 多幅,不同的堆绣图案 3000 多种,内容包含藏族对宇宙形成的认识、历史、宗教、医学、文化生活等诸方面,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藏区服饰有明显的场合区分,像缀满金银珠宝、装饰繁复华丽的,多是在宗教仪式、盛大节庆、婚礼等重大场合穿着,相当于 “礼服” ;而一些款式简约、材质偏向实用的,如以棉布、普通毛皮为主,装饰较少的服饰,更适合日常劳作、出行等日常生活场景,也就是 “常服” 。 卓尼女子服饰,以鲜艳的粉色、蓝色为主,绣有大量精美的龙、凤图案 ,整体华丽且工艺复杂,一般用于重要节庆或仪式场合。<br><br><div>这种融合龙凤元素的风格,是受到汉藏文化交流影响的藏区服饰 ,部分靠近汉地的藏区在传统服饰设计上会有这类特色。卓尼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甘南州东南部。它东邻定西市岷县、漳县等汉族聚居区域,与汉族地区在地理上紧密相连。</div> 这是一套典型的安多藏区藏族女子盛装。服饰以深红色为主色调,搭配大量皮草,保暖性强,适应高寒气候。装饰极为华丽,头戴毛绒帽,佩戴多串红色珠链,腰间有精美的银质嵌宝石腰带,还挂有各类配饰,一般在重要节庆、婚礼等隆重场合穿着,彰显穿着者的身份与财富。 安多地区男子服饰,这套服饰大概率是安多藏区男子的节日服装。从材质看,使用了绸缎和皮草,成本较高,日常劳作穿着既不便活动又易损坏;在装饰方面,颈间的大串项链、胸前独特的圆形配饰以及腰间精致的挂件等,都较为华丽,这些配饰不仅价值不菲,佩戴起来也较为繁琐,不适合日常。所以它更可能是在节日、婚礼等隆重场合穿着的盛装 。 <br><div><br></div><div>华热女子服饰。</div><div><br></div><div>“华热” 地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部、大通河中下游地区 ,以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部,这里的藏族被称为华热藏族,华热女子服饰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div><div><br></div><div>华热藏族是以吐蕃和本地古羌人融合而成,还有鲜卑族、汉族等血缘关系。唐代时,他们由青海阿尼玛卿雪山脚下东征而来,留居在青海门源、甘肃天祝等地区,历经多个朝代,与当地羌、吐谷浑、鲜卑、汉人交往融合,逐渐形成独特的民俗民风 。</div><div><br></div><div>从这件服饰相配的帽子来看,华热藏族与甘肃的裕固族也颇为相似,他们都地处青藏高原边缘与河西走廊一带,自然环境有一定相似性。</div> 这是一套华丽的藏族女子盛装,可能属于安多藏区风格。服饰以深棕色为主,搭配大量精美的银质配饰和珠串,头戴厚重的毛绒帽,充分展现出雍容华贵的气质。这类服饰通常用于重要节庆、婚礼等隆重场合,不仅体现穿着者的财富,还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 安多藏区与卓尼藏区女子服饰。 四川若尔盖女子服饰与贵南女子服饰。 甘南合作女子服饰。 安多藏区女子服饰与循化藏区女子服饰,右边服饰整体白色调且造型特殊,和汉族传统孝服看似相似,但文化内涵完全不同。循化藏区服饰的这种样式,可能是受当地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及历史上与周边民族交流融合等因素影响。白色在藏文化里有纯洁、神圣等美好寓意,也许在该地区传统习俗或仪式中,此服饰被用于特定场合,和孝服所代表的哀悼含义并无关联 。 海南同德藏区女子服饰。同德县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与黄南州、果洛州、兴海县、贵南县等地接壤 。其平均海拔 3660 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div><br>历史上,同德县是藏族聚居地,曾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有着深厚的藏文化底蕴,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当地有石藏寺、宗日文化遗址等旅游景点,每年还会举办藏历新年庆祝活动、赛马节等民俗活动。<br></div> <div>阿里普兰女子服饰。普兰县城位于纳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其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是冈底斯山脉,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也在普兰县内,县城南距中尼边境约 10 千米,北距狮泉河镇 398 千米。</div><div><br></div><div>据讲解员介绍,这是一件阿里公主出嫁礼服,极为华美隆重, 有大量珍贵珠宝配饰,像绿松石、珊瑚、蜜蜡等,不仅是财富象征,还寓意着吉祥如意,承载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独特的头饰和繁复的项链设计,展现出藏族传统工艺的精湛,也彰显了公主高贵的身份。外搭的毛毡和华丽袍身,既结合了高原生活需求,又凸显婚礼的庄重与喜庆,是藏族婚嫁文化和传统审美的集中呈现。</div> 海南藏区男女服饰。男士服饰头戴毛绒大帽,身着红白配色的藏袍,搭配豹纹装饰和彩色镶边,腰间挂有长刀,尽显英武豪迈,可能是重要场合穿着的盛装。<div><br></div><div>右边女士服饰以深红色为主,布满圆形图案,发饰编成长长的辫子并配有装饰,同样华丽,应该也是节庆等场合的服饰 。</div> 海东女子与男子服饰。女子服饰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金色花纹,头戴大檐帽,背后有长长的彩色辫套和精致配饰,工艺繁复;男子服饰以白色为主,搭配蓝色、绿色装饰,裤子上有独特花纹,同样有珠串等配饰点缀,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工艺特色 。 这件藏族服饰,整体设计华丽庄重,是宗教仪式或重要节庆场合的着装。头饰造型独特,像展开的羽翼,服饰上有丰富的刺绣图案,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还搭配大量珠串和绳编装饰,展现出藏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精湛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 这是一套藏传佛教仪仗喇嘛服饰。<div><br></div><div>深红色的袈裟是常见的僧人着装颜色,搭配的长串念珠和精美的挂饰,不仅是宗教修行的象征,也体现了藏传佛教服饰的特色。服饰上还有带有花纹的装饰面料,展示了传统工艺与宗教文化的融合。</div> <div>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纠察僧官巡视僧纪时,常随身携带一根长约两米、粗约 10 多公分的铁棒 ,因此被称为 “铁棒喇嘛”。比如在青海佛教圣地塔尔寺,曾设有四位由寺主亲自任命的铁棒喇嘛,任期一年,他们铁面无私,对违反 “比丘戒” 的僧人有就地处分的权力。</div> 在藏传佛教的一些传统场合和仪式中,除了铁棒喇嘛,有时也会有执事僧拿着皮鞭,他们同样是为了维护宗教活动秩序。比如在大型法会或宗教节庆活动时,场面人员众多,这类执事僧会通过挥动皮鞭发出声响,起到警示众人、维持现场纪律的作用,以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 <div>参观藏文化博物馆,藏族个藏区的礼服、常服早已让我目不暇接,一时间很难进行区分,只觉得大多数衣服上众多的蜜蜡、绿松石、红珊瑚、银牌、银碗等价值不菲。据说镇馆之宝 “孔雀翎毛缀珠藏袍” 用 3000 根孔雀羽毛编织而成的,上面镶嵌着 98 颗猫眼石与 126 粒南红玛瑙,经专家评估,价值超过 2 亿元。而藏传佛教僧侣的服装又充满了威严神秘。</div><div><br></div><div>离开令人叹为观止的藏族服饰区,藏族的坐垫、羊毛织品属于另一个独立板块。</div> 氆氇(pulu)是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做服装、床毯等。图中刺绣以龙、凤等为图案,色彩艳丽,除了作为坐垫,也能用于制作藏袍镶边等。<div><br></div><div>它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通过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展现了藏族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汉文化元素融合的特色。</div> 而当我一踏入藏文化博物馆四楼的彩绘艺术长廊,这个全长 150 米的环形展厅,给我带来了最强烈的震撼。这里以数字临摹技术完美复刻了敦煌榆林窟第 25 窟唐代吐蕃时期的壁画,用紫外线灯照射壁画,还能看到画师当年用矿物颜料留下的指纹痕迹,这种能与古人 “对话” 的感觉真的奇妙极了。 而那幅《格萨尔王传》叙事长卷更是让我大开眼界,56 幅画作连缀成 400 米长卷,借助轨道装置实现动态展示,伴随着战马嘶鸣声与诵经声,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亲眼见证了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 如果说藏族服饰展给人带来的是神秘华贵之魅,那么四楼的彩绘艺术长廊则像是让心灵宁静的极乐佛国,是一种步步莲花的美妙神圣之感。 最后走进藏医药传承馆,这是一个以挂图方式进行医学教育的方式,称为“曼唐”,是传统藏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教学工具和载体。“曼”是“医”或“药”的意思,“唐”则是唐卡的简称,曼唐即医学教学挂图。 曼唐以彩图的形式,将《四部医典》的全部内容用80幅唐卡,4900多个小图像形象地表达出来,是藏族绘画艺术与医学的完美结合,也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珍宝。其表现形式在祖国医药学史上独树一帜,在世界医学历史中亦属罕见。 藏医药,不仅融于藏族人民的世俗生活中,也以艺术的形式存活在世界文明史中。曼唐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形象教具,在2023年1月20日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普及和传播中国传统藏医药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藏医古籍的载体除了曼唐,还有石刻的《四部医典》,在藏医博物馆的藏医古籍展厅展示了近1000部藏医古籍、残卷,其中蕴含的医学理论、特色疗法,穿过岁月长河,仍然能与当代人产生心灵共振。 按照指示顺序参观完整个藏药博物馆,每个博物馆出口都是文创商店,这些用纯羊毛制作的小玩偶甚是可爱,但也售价不菲,小小一只要69元。 7月25日,随同几位专家又一次去看了青海省博物馆,重点是三楼的《青海考古成果展》。中午时又到青海考古所参观。 比起博物馆,考古所是专门的研究机构,若非跟随几位专家调研,我是没有资格进入考古所的。 考古所布陈简专业朴素,但展板上的图文也介绍得很详尽。 西宁印象:不舍与期待 这次西宁之行,从胜利宾馆的初印象,到各个博物馆的深度探索,再到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每一处都充满了惊喜与收获。西宁这座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青海省博物馆的学术深度、藏文化博物馆的精彩展示,以及自然博物馆的独特尝试,都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自然博物馆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也为后续的改进和提升留下了空间。<br><br>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再来西宁,看看这座城市又会带给我哪些新的惊喜,也期待这里的文化事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西宁,爱上这片神奇的高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