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故宫的飞檐总是成对出现?为什么蝴蝶的翅膀总能完美重合?”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藏着数学中最具美感的概念——轴对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11日下午,我校高段数学教研组围绕四年级下册《轴对称》这一课进行课例探讨,在杜新圆组长的主持下开展了以“图形运动的教学策略”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动聚焦王越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公开课,通过“课例展示—备课思考—新课标解读—听课教师评课—小组讨论汇报”五个环节,深度探索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创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王老师借助三个特色活动,引领学生从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切入,自然步入课堂学习。通过“折一折”直观感知、“量一量”数据验证、“画一画”操作实践等活动,助力学生深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精心设计阶梯式练习体系,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建构与能力发展有机融合;该设计体现认知螺旋上升规律;具象图形判断到抽象绘图操作,从单一对称轴应用到复杂图形创作,实现从知识理解到素养发展的进阶培养。</p> 备课思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坦言最初打算直接利用松树图来讲授等距和互相垂直的特点,没有实际测量的过程,在集体备课研讨中,发现原松树图教学设计存在局限性;教学重构后,当学生面对倾斜对称轴时,能自信地说:"先用量角器画垂线,再用直尺量出同样的距离,这样画的对称点才准确!"这种从经验直觉到科学思维的转变,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体现。</p> 新课标解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新丽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新课标对图形的运动这一部分的解读:新课标强调以“图形与几何”领域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需紧扣“对称轴”核心概念,通过分层任务(判断、补图、创作)实现素养进阶,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对轴对称本质的理解。</p> 听评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越老师所授《轴对称》一课,契合新课标理念,成效显著。课堂上,她借助“折、量、画”等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从感性认知迈向理性分析,深入理解轴对称的本质。等腰梯形测量环节独具匠心,通过依托数据测量验证等距规律,突破当对称点非整格时,学生难以仅凭观察得出精确结论并切方法指导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静校长和李倩茹校长对于王越的课堂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教学就是要有一股不断钻研的精神,另外两位校长给出建议:根据学力水平议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同时呈现两份材料,帮助学生明确不管是用尺子量还是数格子,都是在寻找对称点,从而自然引出对称点的概念,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p> 小组讨论汇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尾声,杜组长引领教师团队围绕"小组合作有效性"展开结构化研讨。大家积极发言、思维碰撞频繁,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这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小组合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杜组长总结时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合作策略,确保小组合作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研活动,为我校高段数学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数学教学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惠建云</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惠建云</p><p class="ql-block">一审一校:杜新圆 李倩茹</p><p class="ql-block">二审二校:高艳华</p><p class="ql-block">三审三校:周欣荣</p><p class="ql-block">兴庆区唐徕小学教育集团</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