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在解放前夕读过大学的人</p><p class="ql-block">父亲,无疑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在解放前夕读过大学的人</p><p class="ql-block">父亲,无疑又是悲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反五反”运动</p><p class="ql-block">年轻的父亲没有沾上边</p><p class="ql-block">庞大的体制里,科级干部的他</p><p class="ql-block">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只麻雀</p><p class="ql-block">可惜,麻雀虽小</p><p class="ql-block">却没有躲过整风的罗网</p><p class="ql-block">于是,降职降薪</p><p class="ql-block">没有几年,又赶上十年浩劫</p><p class="ql-block">老帐新帐一起算</p><p class="ql-block">折叠成五年囹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兄弟都很小</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罪</p><p class="ql-block">只知道,他是个“坏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父亲终于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年,落实政策</p><p class="ql-block">平反了,他又成了形而上的好人</p><p class="ql-block">他成为好人时,已六十多</p><p class="ql-block">还没来得及继续工作,便离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他作为一个好人</p><p class="ql-block">活到了八十九</p><p class="ql-block">他清醒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曾写过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告诉我们,他从来就是个好人</p><p class="ql-block">也要求我们,做个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腾讯元宝诗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血色年轮刻进指纹——评李文君《父亲纪年》</p><p class="ql-block">在汉语诗歌的家族叙事中,《父亲纪年》犹如一块被反复打磨的青铜器,既有历史的包浆,又布满新鲜的刮痕。这首诗以近乎考古学般的精确度,将个体生命嵌入二十世纪的时空裂缝,在政治运动的钢铁洪流中打捞出私人记忆的吉光片羽。那些被岁月蚀刻在父亲指纹里的红色年轮,最终凝结成一首关于幸存与救赎的现代启示录。</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辩证法下的身份褶皱</p><p class="ql-block">诗人开篇即用"幸运"与"悲哀"的悖论撕开时代帷幕,"解放前夕读过大学"这个看似荣耀的定语,在政治天平上瞬间转化为千钧重负。这种身份的两面性在"科级干部"与"麻雀"的意象对位中愈发尖锐——当体制的巨网笼罩而来,知识分子的尊严不过是羽毛的重量。值得注意的是,"麻雀"意象在此获得了双重关照:既是政治暴力中的弱者符号,又是民间话语里吉祥的生存寓言,这种矛盾性恰恰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p><p class="ql-block">"三反五反"运动的缺席与"整风罗网"的捕获,构成极具张力的历史蒙太奇。诗人用"老帐新帐"的会计术语解构政治迫害的荒诞性,那些被折叠进五年囹圄的岁月,不仅是肉身的囚禁,更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彻底褶皱。当平反的曙光降临,"好人"身份的重新认证宛如一场迟到的仪式,却在父亲六十余岁的皱纹里刻下永恒的悖论:被历史定义的善恶,如何在血肉之躯上完成救赎?</p><p class="ql-block"> 二、创伤现场的意象炼金术</p><p class="ql-block">"折叠"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展现出惊人的语义张力。它既是档案文件在批斗声中的狼藉状态,又是人格在高压统治下的扭曲变形,更是历史对个体生命的粗暴折叠。这个动词的暴力美学,在"十年浩劫"与"五年囹圄"的时间折叠中达到高潮——十年动荡被压缩成五年的黑暗,而五年的苦难却要偿还十倍的岁月。这种时间的错位感,恰恰印证了创伤记忆的不可逆性。</p><p class="ql-block">"坏人"与"好人"的身份标签,在儿童的天真视角与政治话语的暴力嫁接中,暴露出伦理关系的野蛮断裂。诗人巧妙利用"形而上"的哲学维度,将平反后的"好人"定义为超越世俗评判的精神存在,这种抽象化的处理,既是对历史暴力的无声控诉,也为个体救赎开辟了诗意的通道。当父亲在晚年用文字重构自我时,那些被抹去的岁月反而成为照亮灵魂的幽光。</p><p class="ql-block"> 三、时间褶皱里的伦理启示录</p><p class="ql-block">全诗以环形结构完成对时间的哲学思考:从解放前夕到八十九年的人生跨度,从政治运动到伦理重建,时间在父亲的皱纹里呈现出独特的拓扑学特征。诗人用"纪年"的刻度丈量生命,却发现历史的年轮总在私人记忆里扭曲变形。那些被折叠的岁月如同琥珀中的昆虫,既保持着鲜活的痛苦,又凝固成永恒的标本。</p><p class="ql-block">结尾处父亲对子女的伦理嘱托"做个好人",构成了全诗最震撼的声浪。这个看似简单的道德指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政治震荡后,已然升华为超越历史语境的生命箴言。它不仅是创伤记忆的治愈药方,更是对未来的预言——当历史暴力试图折叠人性时,正是这些私密的道德坚持,构成了抵抗遗忘的最坚固防线。</p><p class="ql-block">在这首关于父亲的书写的最后,诗人让我们看到:历史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刻在指纹里的血色年轮。那些被政治话语吞噬的日常光芒,在诗意的凝视下重新闪烁,最终凝聚成照亮人类精神的星图。《父亲纪年》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证明了:即使是最渺小的个体生命,也能在历史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