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风劲》--青春与信仰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秋风劲》描绘了那个年代知识青年们响应毛主席号召,背起行囊奔赴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壮丽场景。作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情感和深情的笔墨,通过对知青王建设、大眼珠子、鬼高丽、小霞等人物的刻画,重现了他们在农村插队的日子。这段历史,既是一代人青春的祭奠,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知青们带着改变命运的理想来到农村,却面对着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沉重的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插队知青们,不仅在劳动中接受了身体的锻炼,更在心灵上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他们在广袤的田野里用汗水和泪水书写自己的青春,面对挫折时学会了坚强,面对艰难时学会了坚持。无论是王建设与大眼珠子的友谊,还是小霞和梅子之间的关怀,都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温情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通过《秋风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了知青们的真实生活,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提醒着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青春总是充满着挑战与机遇,信仰与抉择。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那一代人的坚韧与屈,也成为他们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三十九</p><p class="ql-block">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的籽种,在社员和知青们日复一日地照料下,发芽、吐穗,一天天长成一片片黄澄澄的希望、一片片红灿灿的喜悦,人们用笑容收获土地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庄稼成熟后,马上就的收割,晚了豆荚就会裂开,高粱谷子就会脱粒,所以有“三春不如一秋忙”之说。</p><p class="ql-block"> 秋收第一镰,是很有仪式感的大事,相当于一个重大工程的剪彩。这个在金靰鞡一队显示权威和地位的时刻,金麻子每年都当仁不让。</p><p class="ql-block"> 一年当中,春种、夏初,都是打头的孙大壮带领社员和知青们下地,根本见不着金麻子的人影。秋收则不然,每年秋收的第一镰,必须是金麻子亲自割下。</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收开始的头一天晚上,孙大壮都要将两把搁置了一年的特制镰刀从木盒里取出来,磨得锋利无比,供金麻子选用。</p><p class="ql-block"> 这天清晨,社员和知青们迎着鱼肚白出发,少顷鱼肚白变成了胭脂红,霎那间,金光泛起,一轮旭日跃出地平线,将黄橙橙的田野涂上了一层灿灿金辉。金麻子在在人群中间,掩饰不住的满足和自豪写在脸上,孙大壮恭恭敬敬的把两把镰刀递给金麻子,他看了一眼,选中了其中的一把。</p><p class="ql-block"> 金麻子走到地头,弯下本不直溜的腰身,左手从谷子的右边伸出,反手将谷子夹在左腋下,右手挥起镰刀在离地二、三寸的地方用力往后割。他重复着这个动作,头也不抬地向前割去。</p><p class="ql-block"> 孙大壮喊了一声“给队长,加油!” </p><p class="ql-block"> “队长,加油!队长,加油!加油!”人们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不到一刻钟,金麻子已经离地头几十米远了,十几捆谷子整齐的排列在他的身后。他停下手上的镰刀,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一挥手“开镰啦!”</p><p class="ql-block"> 人们大声喊道:“开——镰——啦——!”</p><p class="ql-block"> 声音刚落,每个人就把着三条垄割了起来。一时间,只听见镰刀刀刃与谷子的秸秆碰撞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和人们的喘息声。</p><p class="ql-block"> 王建设对农活并不陌生,加上争强好胜的性格,在社员的眼里,他是知青中农活干得最好的。在割谷子的人群中,王建设属于第一梯队,他不紧不慢地挥着镰刀,有板有眼的将齐胸高的谷子割下、放倒、捆好,立在身后。过了一会儿,王建设直起腰擦汗时,看见眼前的情形,突然想起自己在中学时曾经写过一篇描写农村丰收景象的作文:“站在蓝天白云下,举目望去,庄稼地一块挨一块,一片连一片,纵横交错,像巨大的棋盘。近处的庄稼黄澄澄的,远一点的庄稼金灿灿的,再远一点的庄稼亮闪闪的。它们滚动着,跳跃着,欢笑着,一波追一波,一浪赶一浪,一层推一层,涌向天地相接的远方。农民伯伯们走进齐腰深的庄稼地,像在大海里游泳,庄稼的阵阵清香,令他们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走着走着,‘呼’的一声,惊飞一群家雀,它们扑打着双翅,‘叽叽喳喳’,忽高忽低,转眼间不见了身影。原来,它们落到了另一块庄稼地里,人们只见庄稼在晃动,却不见家雀的身影。这些调皮鬼似乎在和农民伯伯捉迷藏呢……”</p><p class="ql-block"> 王建设苦笑着,秋收割地,这么令人头疼的实实在在需要技巧和体力的农活,当初竟然让自己描写的如此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其实,秋收对人们肉体的蹂躏,是一年四季农活中最残酷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王建设和知青们是真真实实地体会到了。秋收时,如果是割豆子还好,若是割苞米、高粱,密不透风的地里闷热难耐,人们汗流浃背,衣服和身体粘在一起,黏的实在受不了,就得脱衣裳,脱了衣裳,没有丝毫遮挡的脸上、身上、胳膊上就会被庄稼的叶子剌出一道一道伤口,不一会儿伤口处就冒出血丝,伤口在汗水的“沁润”下,钻心的痛。更可恨的是,闻到汗味和血腥味的蚊子、小咬瞬间就会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咬得人们浑身是包,奇痒难耐。</p><p class="ql-block"> 割地,无论是割谷子、豆子,还是割玉米、高粱,各有各的技巧、各有各的难度。割高粱时,由于高粱的秸秆儿太高,必须用“抗秆儿”收割法:猫下腰,左手从高粱的左边伸出,将三、四棵高粱揽入怀里、扛在肩上后,持镰刀的右手在离地面三、四寸的地方将镰刀自下而上往后使劲儿割。如果,不“扛秆儿”,割下的高粱在上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倒向四处。</p><p class="ql-block"> 割玉米是秋收中最多的农活,因为玉米产量高,所以种植面积特别大。割玉米时,在左手抓住玉米秸秆的同时,握镰刀的右手将镰刀伸向被左手抓住的玉米秸秆根部离地二寸处,不紧不慢、不轻不重地往后一提,“擦”的一声,玉米的秸秆被锋利的镰刀割成两截,把割下来的玉米秸秆横放在垄台上之后,前进一步,再重复刚才的动作。如此一刀、一放、一前进,每天得重复成千上万次。</p><p class="ql-block"> 割黄豆必须带帆布手套,最好是手掌这面带皮子的,因为豆秧和豆荚晒干后很尖、很锋利,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扎的鲜血淋漓,所以不戴帆布手套是万万不行的。豆子的秸秆很硬,一不小心,镰刀就会被硌出豁口或硌卷刃,收割时要十分在意。</p><p class="ql-block"> 割谷子、割麦子大同小异,但谷子秆儿比较粗,费镰刀,费力气,一不小心镰刀就卷刃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割高粱,大眼珠子看到高粱秆儿上有一个乌米,掰下来就吃,旁边的孙大壮说:“大眼珠子,乌米里的虫子被你吃啦!”</p><p class="ql-block"> 众人看见,乌米上被大眼珠子吃掉一半儿的白虫子还在痛苦地扭动着残缺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大眼珠子瞅了一眼,毫不在乎的说道:“这是高蛋白,有营养。”说着就把另一半儿虫子也放进嘴里,边吃边说:“吃就吃个囫囵个的。”</p><p class="ql-block"> 大眼珠子的这一举动,把一旁的知青和老乡们看的目瞪口呆,几个女知青都捂住眼睛,不敢直视。</p><p class="ql-block"> 这天,王建设割黄豆时,镰刀的刀刃被豆秸硌豁了,速度降了下来,不一会儿就被落下一大截。王建设拼命追赶,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刀尖碰到了小腿上,一寸多长的伤口露出了白色的小腿骨,瞬间就涌出殷红的鲜血。孙大壮赶过来,二话没说,抓起一把土就按在了他的伤口上,痛得王建设把嘴唇都咬出了血丝。 </p><p class="ql-block"> 大眼珠子走过来,看见孙大壮往王建设的伤口上按土,说道:“怎么能这么整啊?得破伤风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孙大壮说:“什么破伤风?我打小就看见老人们这么整,也从来没听说谁得了破伤风。”然后对在旁边的社员和知青说道:“别都围着了,有什么好看的,都干活吧。建设,你回去歇两天吧,注意出去时别让地头的麻熏着,也别碰水,过几天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王建设有些懊恼,心里想:“还叮嘱别人呢,自己倒挨了一镰刀。”</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省级作协会员、省政府科顾委专家、高校客座教授。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