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南的春意,总在梅花初绽时悄然苏醒。而在湖州闹市一隅,铁佛寺的两株百年六瓣红梅,以一抹绯红与千年古剎的黄墙黛瓦相映,成就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春光明𣈲的日子里,我背着相机來到了这座千年古剎,赏这里的百年紅梅。</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初名“八政寺”,后因供奉一尊宋代铸铁观音像而得名。寺院虽历经战火,却始终守护着两株民国时期移栽的野生古梅。这两株梅树虬枝盘曲,每朵花皆为六片绯红花瓣,与寻常五瓣梅迥异,被称为“东亚第一梅”。其稀有性源自湖州悠久的植梅传统——据《吴兴记》记载,太湖流域的梅树种植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如今国内观赏梅多源于此。 </p> <p class="ql-block">古梅与寺院建筑的搭配,是自然与人文的绝妙融合。晴天时,梅影斜映黄墙,光影斑驳;雨天则花瓣含露,随风飘落如“樱吹雪”;阴天里,一抹绯红点亮青瓦,禅意愈显深邃。寺内檐角风铃轻响,落花坠入殿前“门海”水缸,倒影与红梅相映,摄影师们常以广角低机位定格这“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 </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的六瓣红梅,承载着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苏轼曾寻六瓣梅未果,写下“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怅惘,而铁佛寺的古梅仿佛弥补了这一遗憾,成为其笔下“高情已逐晓云空”的化身。近代江姐的《红梅赞》更赋予其革命风骨,毛泽东诗词中的“俏也不争春”亦在此找到注脚。</p> <p class="ql-block">梅花亦见证着古寺的兴衰。明代迁建现址后,铁佛寺以“镇寺三宝”——铁观音像、日本铜钟、赵孟頫碑文闻名,而古梅则默默守护殿前,如“威武哨兵”。近年来,因摄影师镜头下的“黄墙梅影”爆红,游客纷至沓来,寺内义工甚至需借出梯子供人登高拍摄。 </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的梅花,是江南春色的信使,是禅意美学的符号,更是中华文化中傲骨与柔情的缩影。当钟声回荡,落英拂过千年古刹,人们在此读懂了:真正的诗意,无需刻意寻觅,只需静候一场与时光的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