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流毛泽东旧居

澎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流是一块红色热土,</span>红色是清流县的名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流县位于三明市西部,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span>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清流县共有2.7万人参加革命斗争,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有4千多人在斗争中牺牲或失踪;约2000人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的仅剩3人。</p> <p class="ql-block">在清流,至今还保护完好的红色遗址有不少,如果说时间紧,只能去一处,那一定是林畲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清流县林畬乡塘堀自然村毛泽东旧居“诒燕第”,湛蓝色的天空下,斑驳的土灰色墙面,青色的石板阶梯,向上轻轻翘起的檐角,它身后是苍翠群山,层峦叠嶂,一派闽西乡村风光。</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清流县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1930年1月7日,毛泽东指挥红4军第2纵队离开古田,经宁、清、归进入江西,24日与朱德部队会师于宁都东韶。据考证,毛泽东于1月10日到达清流林畲,居住在林畲乡塘堀自然村邱氏祖厝“诒燕第”,16日离开进入明溪。在“诒燕第”驻扎期间,毛泽东组织部队休整,筹集补给,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纲领,创作构思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词,作出西越武夷山脉、与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泽东清流之行,时间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极大地推动了清流革命运动的发展,播下了清流革命的火种。</span></p> <p class="ql-block">1月17日,我们来到林畬乡塘堀自然村新建的毛泽东旧居广场。</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一尊毛泽东塑像矗立在广场正中。</p> <p class="ql-block">塑像后方即是诒燕第,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是当地邱氏的祖厝,</span>属于闽西客家较常见的五凤楼式民居建筑,有两进三厅并附左右护厝,正房24间,厝屋三直20间,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p><p class="ql-block">在福建省清流县林畲镇的毛泽东旧居入口处,写着毛泽东这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p> <p class="ql-block">这座旧址是福建省内保存最完好的毛泽东旧居,也是当年清流苏区火热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与见证。</p> <p class="ql-block">进门就见一进大厅中间的油画《古田会议》,两侧木柱上有楹联:“一帘明月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出自清·孙星衍的一首七律,但将“一窗美景”改为“一帘明月”,更适合这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二进大厅中间张贴朱德、毛泽东的画像,楹联:“清白传家不务浮华遵道义,勤劳教子只将耕读绍箕裘。”看来是邱家的家风家训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毛泽东旧居已辟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图片、模型、实物等,展现了红军武装斗争的艰苦卓绝和永垂不朽。该展览分“吹响武装斗争的号角”、“创建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古田会议”、“红四军挺进清流”、“组建红一方面军”六个版块,讲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p> <p class="ql-block">自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点燃三明的革命火种开始,三明先后建立了宁清边区、建宁西北游击区和建(宁)泰(宁)将(乐)、宁(化)清(流)归(化)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都跟三明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四军著名将领。</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军旗。</p> <p class="ql-block">1921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随后同从井冈山突围出来的红五军主力会合,向闽西发展。1930年春,先后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闽西苏维埃政府,为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p> <p class="ql-block">古田会议的最大功绩是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为纠正党内和军队中出现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化等错误倾向,毛泽东首次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p> <p class="ql-block">1930年5月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相继召开,“确定了为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任务和战略”,决定在赣西南和闽西活动的红军部队,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实行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毅居住过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内,还设有红色金融史馆和“三有书屋”两大内容,红色金融史馆主要展示苏区早期金融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情况。</p> <p class="ql-block">很欣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有书屋</span>的这幅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p> <p class="ql-block">书屋的开办,既丰富了纪念馆的展陈内容,又进一步发挥了展馆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推动了当地的全面读书活动。</p> <p class="ql-block">林畲毛泽东旧居,在1983年被确定为清流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开始对旧居主体进行全面修缮,并且还在旧居的基础上,增加了广场、红军街等设施,将之打造成县级重点红色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军街入口的雕塑,描述的是妻子背着孩子送丈夫去当红军的感人场面。</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旁还有许多红色墙画。</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林畲期间,深入农户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为革命播撒下种子。</p> <p class="ql-block">这幅墙画描绘了毛委员救治邱龙贞家养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毛泽东得知贫苦农民邱龙贞家养女因患病而生命垂危时,他立即派军医前往邱龙贞家中治疗,并亲自前往探视,又送去大米、棉被等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又见到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元旦》。</p>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旧居的旁边,还修建有一座清流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里面存放的都是关于清流县革命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清流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舍面积300平方米,每一处砖瓦、每一处被岁月侵蚀的痕迹都好像在述说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展陈主要分“中央苏区,战略咽喉”、“人民拥护,建设苏区”、“红旗不倒,保卫苏区”、“坚持斗争,迎来新生”四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清流是中央苏区扼守南北交通的咽喉和连接闽北、闽西、赣南苏区的重要枢纽,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清流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版图,为中央苏区最早的21个县之一。</p> <p class="ql-block">红军帽、服装及袖章。</p> <p class="ql-block">“韭菜花开”,清流红色歌曲,起源于1930~1934年间。语言质朴,夹杂着土语乡音,琅琅上口,真实记述了清流苏区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激情。</p> <p class="ql-block">一份手写的“关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非常珍贵的资料,已收录于福建省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红军标语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红军宣传队曾在清流书写了大量红军标语,虽经近百年的风雨侵蚀,清流仍存留许多红军标语。</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就有一尊毛泽东提笔凝思的雕像,准备写标语或是在构思《如梦令·元旦》。</p> <p class="ql-block">清流是中央红军长期据守和重点捍卫的战略要地,是中央苏区最后丧失的根据地之一。中央红军长征后,清流苏区在失去主力红军依托的情况下,“备足粮草,坚师城池”,依然坚持斗争近两个月,成为中央苏区最为巩固的战斗堡垒。</p> <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26日,清流城失陷,清流由此进入了更为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p> <p class="ql-block">离开林畲毛泽东旧居,我们顺便去了05兵工厂旧址。曾是全国唯一的65式85毫米无后座力火炮兵工厂,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是一处隐藏在七星岩下的战备兵工厂。</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末,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之后,为避免遭到敌人的摧毁,影响我军营连主要轻重武器供应链,决定将位于河北石家庄的兵工厂迁到清流嵩溪,将它隐藏在偏僻的群山之中。当时,兵工厂里曾有数千名职工,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影院礼堂、食堂、生产车间等,俨然就是一个藏在深山中的小城镇。</p> <p class="ql-block">自从1986年工厂搬迁之后,原有的厂房曾经改为林业公司,但退耕还林之后,成为一个沉睡的历史遗迹。直到这几年05兵工厂旧址被改造成山梨红酒业有限公司、人民公社大食堂,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旅游景点,才慢慢被人知晓,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p> <p class="ql-block">走进05兵工厂,原本可以参观05兵工厂遗址、防空洞等,随后可到人民公社大食堂里吃一次真正的“大锅饭”。</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到的有点晚,已是腊月十八,05兵工厂旧址已全员放假,“大锅饭”吃不上啦!</p> <p class="ql-block">只能看看人民公社大食堂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黄色的墙壁和</span>那个年代独特气息的墙画。</p> <p class="ql-block">醒目的红色宣传标语,时代感浓厚的宣传画,一切都显得十分“新鲜”。</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去了山梨红居坊,楹联“浓郁客家情,醉美山梨红”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可惜铁将军把门,闻见酒香却无法品尝,真是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早年废弃的防空洞如今已改造成山梨红酒窖,醇厚芬芳的酒香取代浓烈的硝烟味,或许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