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瞥

朝阳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3月11日,对我来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个特殊的日子,哈哈哈</span>。早上八点从爱知县丰桥市出发,向关西地区行进,三小时车程到达京都。</p><p class="ql-block"> 京都是一座古都,自从日本第50代桓武天皇(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即京都)至明治天皇(1868年)迁都东京奠都,京都一直是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日本首都,所以号称是日本的长安。</span>京都市的面积为827.90平方米,人口146万多人。京都市政府有一个规定,就是不能盖30米以上的楼。因为它要保持古朴的风格,不能盖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以京都的建筑物都是矮矮的。有一种说法,想了解日本必先到京都。所以京是一座旅游城市,到处都能看到老外。我们作为中国人,到京都后感觉很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京都许多建筑和文化都与中国相近。古代日本拼命地向中国学习,京都就是日本学习中国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京都见证了中日两国交往历史。</p><p class="ql-block"> 中日两国的交往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早在弥生时代,中国的铜镜、陶器、串珠和金属工具等就已由毗邻中国的朝鲜半岛传至日本,汉文化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p><p class="ql-block"> 有记载的中日交往始于西汉‌。早在秦汉时期,两国就开启了交往的大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派人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其中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的传说流传广泛,虽然徐福最终是否抵达日本尚无定论,但这一传说暗示了当时中国与日本列岛之间存在交流的可能性。到了汉朝,两国交流进一步深化。《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日本列岛的“倭奴国”派遣使者前往汉朝朝贡,光武帝刘秀赐予其“汉委奴国王”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冈被发现,成为中日早期交流的关键物证,也揭开了日本纪年之始。‌</p><p class="ql-block"> 真正开启两国交往帷幕的,是公元6世纪的飞鸟时代(592-710年)。公元600年,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向中国派遣了第一个使节团,即遣隋使,开启了两国交流常态化的过程,也有学者倾向于将607年以政治家小野妹子(汉名为“苏因高”)为首的使团视为日本使团首次入隋,主要目的是寻求佛法和学习先进的文化。 618年,唐朝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对日本产生的影响也在持续。645年,日本还展开了一场主要模仿和学习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运动——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律令体系的初步确立。</p><p class="ql-block"> 中日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鉴真、荣西和青木丽子‌。‌这些人物在中日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贡献和影响至今仍被人们铭记。</p> <p class="ql-block">  金阁寺,别名鹿苑寺,位于 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阮。原来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义满的别墅,足利义满辞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公元</span>1397年被改为禅寺“菩提所”。由于寺中主建筑舍利殿造型如阁,且贴有金箔,故又名金阁寺。金阁寺是日本宝贵的文物和著名的 旅游点。金阁寺华丽、不羁。将所在时代的传统文化和新兴的物价文化融为一体,是 室町时代的代表作。金阁寺不仅被国家指定为特别名胜,还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到金阁寺游览的游人很多,排队鱼贯而入。进寺需提前购票。原先曾听说,只有中国的寺庙收票,外国的寺庙都是免费进入的。那年我到法国巴黎圣母院,记得是需购票的,今天到金阁寺也收门票,可见国内传言有虚。</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舍利殿是古遗,其实不然。据介绍,1950年,一名21岁的朝鲜籍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完全烧毁舍利殿,连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时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装饰皆全面换新,即为眼前之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热播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就是以古代日本天皇的私生子一休宗纯与足利义满将军为背景而创作的。童年一休作为足利义满的人质,就曾在这里生活。电视剧中的聪明的一休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许多欢笑。</p> <p class="ql-block">  艺妓街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在去的路上,导游说能不能在街上看到艺妓,还要靠我们的运气了啊。原以为即是艺妓街,那还不是满街的艺妓?画着浓妆,卡白的面目,鲜红的嘴唇,高高的花髻,拖着木屐,穿着和服,后腰背着小包包,碎步快走。谁知到了地方,一道窄巷,宽不是10米,满街游人,还要走汽车,不是步行街,拥挤不堪,更是见不到一个艺妓。原来,艺妓都在街两旁的表演馆内,需要购票进入,才能看表演。我们拿到别人发的广告,门票小孩2000日元,成人4000元、6000元、7000元不等。艺妓表演是日本的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表演,一种娱乐活动。艺妓不是娼妓,她们卖艺不卖身,她们经过一定的学习培训,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知识面,能与各阶层人员聊天娱乐。有人开玩笑说,她是两陪,不是三陪,她们从事的是种文化娱乐活动。行程没有安排观看表演,只能在街上逛一趟便匆匆离去了。</p> <p class="ql-block">  优见稻荷大社是京都规模最大的神社,在全日本也是很有名的,其中供奉的是稻荷大神。</p><p class="ql-block"> 神社是日本神教的道场,日本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起源于日本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属于泛灵多神信仰。‌它融合了神话崇拜、自然崇拜、天皇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之一。‌神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绳纹时代,当时日本民间存在着对祖先和自然万物力量的崇拜和泛神信仰。到了弥生时代,随着器物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日本先民开始崇拜天地神灵、山川风雨等自然精灵和祖先神灵。古坟时期,随着与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交往频繁,神道教的信仰和仪式逐渐系统化,形成了古代早期的神道教。而实际上神道教真正形成宗教,应该是19世纪中的明治维新之后,因为精神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自已的宗教体系。神道教的信仰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传说中的天神、历史上的名人和祖先,以及山岳河川、一草一木等,号称有80万神、800万神或1500万神。“抬头三尺有神灵,”这一点倒与中国相似。</p> <p class="ql-block">  庙内有许多地方挂有白布条或白纸条,还见有的游客正在往一条绳索上系白布条。导游解释说,中国以红色为吉祥,而日本却以白色为吉祥,所以庙里挂的白布条都是为了祈福,与中国寺庙内系红布条意义一样。</p><p class="ql-block"> 走进庙门前,就见路上建有如牌坊相仿的红色木制高门框,导游说这叫鸟居。心想,不是说白色是他们的吉祥色吗,怎么鸟居却是红色的,不得其解。往里走,有一排千本鸟居,从山下一直排到山上。一个挨一个,据说有一千多个,都是百年来日本各个企业家所捐建。中国著名演员张子怡曾在这里拍过电影儿,也使这里扩大了一些名气。</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神社,就乘车向大阪进发,准备明天的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