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30日:昨日进入河南境内,游览了中国历史上建造最早的雄关要塞、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地函谷关,今乘车来到陕州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的走廊里喜气洋洋,有地坑院图文简介,对地坑院有了初步印象。</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藏在地下的世界,有着数千年奇迹的“地下村落”,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命名为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5年,陕州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河南省第一批7个优秀农耕文化遗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在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AAAA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景区门口广场竖立着许多石柱,石柱上是十二生肖石雕,栩栩如生,生动有趣。我的属像我作主。</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立有一硕大的玉米,照壁上书“五谷丰登”四个大字”,这是永远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步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在古村落地坑院的地面上,有许多古朴有趣石雕。</p> <p class="ql-block">北营地坑院占地面积23 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有民俗文化园、穿山灶、中华百家姓、百艺苑、马嵬驿、百味巷小吃街等浓郁的陕州特色。`</p> <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历史悠久,《礼记·礼运》载:“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p> <p class="ql-block">“营窟”是一种地穴式的房屋,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也是窑洞最初始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从地面向下看地坑院,别有景象。</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建造工艺精湛,建造时先挖长方形或正方形作为院子,再在四壁挖洞形成窑洞,包括主窑、客窑等多种功能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地上房檐四周砌有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不仅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还保护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同时也是一种建筑装饰。</p> <p class="ql-block">这种窑洞实用价值非常高,冬暖夏凉、挡风隔音,还具有防震功能。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p> <p class="ql-block">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p> <p class="ql-block">受地质和经济影响,这种居住方式在陕豫地区广泛分布,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占据农民居所的95%比例。</p> <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引入,地坑院面临存续挑战,许多被废弃甚至填埋。</p> <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2010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地坑院景区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规化、整理、开发,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很多院子被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p> <p class="ql-block">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地之合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十分讲究的。</p> <p class="ql-block">其间既包含有科学的成份,但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色彩。</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村民修建窑院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p> <p class="ql-block">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主人装饰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p> <p class="ql-block">春暖花开,人们犹如生活在花丛中,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再种上几棵果树,夏天既可以乘凉,挂果季节还有新鲜可口的水果吃。这棵树挂满了枣,可惜还没到采摘时间。</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出入靠的是门洞。出入口设计独特,通常是一条蜿蜒的台阶通道。</p> <p class="ql-block">门洞开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弧形,拐弯斜向直角通向地面,这就是出入的通道,连接地面与地下世界。</p> <p class="ql-block">通道洞门如同院落大门,各式各样,装饰精致漂亮。</p> <p class="ql-block">还有的是双通道的洞门。</p> <p class="ql-block">这条通道不仅是进出的必经之路,也是地坑院与外界沟通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有22个地坑住宅相互打通,用通道连在一起,每个地坑都融入了当地的民俗特性。</p> <p class="ql-block">通道都被利用了起来,或是书法展示,或是绘画作品,或是摄影佳作。</p> <p class="ql-block">穿梭于地坑院之间,感受其历史演变和民俗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在这古老而又神奇的窑洞式民居分布区域内,散布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穿过长长的通道便是一个个四方形或长方形院坝,四周是窑洞,通常是6一8个或更多。</p> <p class="ql-block">每个院子都有一块牌子,介绍该地坑院的修建年代详情。</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还打造了不同主题的院落,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以红灯笼为装饰,象征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陕州历史</p> <p class="ql-block">陕州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人们把这一区域的曲种称为陕州锣鼓书。</p> <p class="ql-block">当地的老艺术家们用豫西地方土语吹拉弹唱,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戏剧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价值非常突出。</p> <p class="ql-block">摄影院</p> <p class="ql-block">陕州古迹众多,遗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个,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地坑院备受世界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被打造成一个知青部落,或许那个年代它就是知青们的小天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唤起了我们这拨老知青的许多回忆。</p> <p class="ql-block">知青下乡时期居住的地坑院,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p> <p class="ql-block">男知青宿舍,女知青宿舍</p> <p class="ql-block">陕州剪纸: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纸作品取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剪纸艺术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捶草印花: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印染技艺。这一技艺源于明清时期的古老印染技艺,以天然花草为染料,通过手工捶打,将植物汁液渗透于布料,形成自然古朴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是陕州区独特的文化瑰宝,2011年,捶草印花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传承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听居住在这里有二十年的老师讲述地坑院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里展示的是陕州澄砚的制作过程,院中还摆着道具炉与砚。</p> <p class="ql-block">陕州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被皇宫列为贡品,曾于1914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p> <p class="ql-block">澄泥砚经过澄洗加工烧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光泽滋润的特点,为砚中一绝。</p> <p class="ql-block">穿山灶,是地坑院特有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由低到高垒有九个灶,灶台火向上走由强到弱,这样只在一头烧火,就可以完成蒸、煮、炸、炖、焖、保温,这设计真巧妙。</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里特色饮食为“八大碗”与“十大碗”,是当地群众操办红白喜事、娶媳嫁人、招待贵客或节庆的特别吃食。</p> <p class="ql-block">在地下窑洞吃美食!肯定特别惬意!</p> <p class="ql-block">这院子建于六十年代,朴实特殊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民居与土地连成一体,透过建筑与自然两者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人们对黄土地的深情,彰显着人类的聪明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中华百家姓展示了中文姓氏的图腾,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p> <p class="ql-block">马嵬驿·百味巷小吃街集秦、晋、豫三省名优小吃一百余种,供游客尽享美味。</p> <p class="ql-block">各类特色小吃味道相当正宗地道,沿用古法传统手艺,真材实料,让来此品尝过的游客无不连连称赞,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具有浓郁的陕州特色,有“黄河金三角”地区风味小吃。</p> <p class="ql-block">小吃街旁五行院还设有陕州当地特色的“陕州十碗席”。</p> <p class="ql-block">陕州十碗席是就地取材,经济实惠,十碗佳肴都是精心的荤素搭配,<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到地坑院这可是必须体验的特色,绝对不可错过噢!</span></p> <p class="ql-block">三剑客的酒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句话让大家都想做一个很乖的人。</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到此一游感受这份古老与神秘的魅力,感受历史与现代交织出的奇妙风景。</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窑洞式民居文化的符号,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史。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见证,为黄河文化增添了丰富内涵。</p>